《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个王朝及各时期的正史作品的统称,是我国历代典籍的集萃。
我们可以看到,中原是由汉族建立的,也是由北齐、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一份子。
从中原的历史可以看出,从商周以来,在中原的周围,就存在着各种有文字记录的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民族迁移和战争中,模仿汉族的统治,形成了自己的制度、文字、语言,从一个落后的部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集权性质的国家。
到了秦汉,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政权,例如北方的匈奴,已有能力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但无论在政治、经济上,中原王朝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直至隋唐,如突厥、吐蕃、回鹘、大理等强大的政治势力,都无法对中原王朝构成直接的威胁。
到了宋代,随着五代十国的动荡,中原的汉族与周围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契丹这个在唐朝中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民族,在中国的东北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
自唐中叶以来,契丹人在辽河流域以其肥沃的黑土、茂盛的大草原为依托,开始了他们的游牧生涯。
在唐朝的时候,契丹人还很弱小,契丹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在很久以前,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依附于谁,谁强大,他们就会成为谁的附庸,度过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到唐代末,契丹在东北地区已是一支不容小视的势力,契丹在经历了唐、五代的战争之后,从中原地区吸纳了大批的文人、工匠、士兵,再加上各种先进的科技,使得契丹从一个落后的部族,快速的变成了一个封建的国家。
公元10世纪,契丹人不断向南,与中原汉人政权不断交战,自唐政权起,契丹先后与唐、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等政权产生了矛盾。
在契丹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的统治下,他在与后晋的接触中,帮助石敬瑭夺取了燕云十六郡,并在不流血的情况下,攻下了中原,夺取了洛阳,并建立了辽国,这是汉人的一大心病。
即便是在北宋统一了中原,契丹也从中原撤军,但北宋屡次北伐,都无法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疆,对辽国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
宋真宗年间,宋、辽两国签署《澶渊之盟》,辽国归顺北宋,这才有了停战的局面。在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的治理下,辽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随着辽朝在东北的势力日益巩固,内部腐败、落后、民族歧视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在辽国内,辽圣宗去世后,其继任者又实行了民族歧视的政策。
辽国以军事力量进行扩张,对周围的少数民族实行了严格的统治,而与之同为游牧民族的女真也是如此。在辽国残暴的统治下,完颜阿骨打一直在忍辱负重,躲避着辽天祚帝的暗杀。
阿骨打带领部族不断的吞并附近的部族,他对异族实行仁义之道,让自己的部族不断壮大,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女真族的游牧文化也让她们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在短时间内就拥有了与辽国平起平坐的力量。
为确保辽国不会被灭族,女真还主动与中原的北宋王朝建立同盟关系,发动对辽的进攻。女真族以武力征服了辽国,仿效契丹,建立了“大金”这个国家。
随着契丹帝国的覆灭,大批契丹子民饱受折磨,女真族对契丹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数以十万计的契丹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被屠杀殆尽,金人用屠刀发泄着心中数十年的怨气。
还有一部分契丹人,因为不甘心臣服于金国,他们背井离乡,背井离乡,来到了遥远的西北,在大石的带领下,建立了契丹,被称为“西辽”。
虽然重建后的西辽,还不能与崛起的金国相抗衡,但是在中亚诸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体系上,却让中西亚诸国望尘莫及,迅速崛起,成为了契丹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直至一百多年后,蒙古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征伐西辽,最后被灭族,契丹一族这一代,也渐渐从世人的视线中消失。
在金国和蒙古的统治下,契丹人被屠杀了不知道多少,这直接导致了契丹人的数量锐减,就算侥幸活了下来,也只能沦为奴隶。
一百多年的种族歧视,中原的契丹人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血脉,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契丹人一生都不愿意将自己的种族公之于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人与其他种族的结合,逐渐的淡化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契丹人也逐渐的融入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当中。
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