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微观粒子都在自旋?假如不自旋会发生怎么样?

贵依谈时尚穿搭 2024-12-09 03:27:06

自旋是微观粒子的一种“超能力”,几乎所有与物质相关的物理现象都与自旋这个属性有很强的挂钩性。

不管是基本粒子的哪一个物理属性,不管是能量还是磁性,自旋几乎无一例外的伴随在其左右。

然而对于自旋的成因,物理学家们表现出了捉襟见肘。

自旋本质上是粒子的一种运动状态,描述的是粒子如何在其自体坐标系中旋转。

由于普朗克常数的存在,一切方法论都是徒劳的,无法确认自旋发生的真实过程。

这是因为经典物理对粒子的理解是带电运动。

经典物理学认为,只要是带电物质,它的运动就会产生内置磁场。

然而这套理论显然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如果按照带电运动去理解微观粒子内在的磁场,电子绝对不应该有内在磁场束缚在它们自己身上。

因此保罗·狄拉克才从狭义相对论和波函数结合的角度看待电子这个物理体的本质,于是发现了电子自旋这一现象背后的唯一解释——狄拉克方程。

但这些细节又有何意义呢?

其实这些细节在整个物理学史上只占很小一笔。

相较于自旋决定的一切,它们所占一笔都不到。

那么,自旋究竟决定着什么,又有什么作用呢?

自旋又是什么?

首先,自旋是什么?

更确切地说,自旋是一种量子性质,通常用s或者l表示。

与粒子相对应,有不同“种类”的自旋:

1. 费米子自旋;

2. 泊利子自旋;

3. 超对称自旋等。

更详细的划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只能用公式或者图像表示。

这些不同类型的自旋代表了不同的量子态和相互作用。

它们之间的区别通常涉及到量子力学中的统计规律和对称性,并被广泛应用于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学中的相关研究。

而如何理解自旋,则可以从角动量着手。

所有微观粒子都有一个“角动量”,这个角动量又分为两类,其一叫做轨道角动量,简称轨道,就像大家熟悉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转头一圈的那种角动量;

其二叫做自旋角动量,同样,大家也不陌生,自转就是,为大家熟知的地球自转。

在经典物理当中,粒子的角动量可以用公式计算出其数量及方向。

但它们在量子层级上的行为却无法被这种经典计算公式所遵循。

这是因为量子尺度上的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意味着粒子的行为无法被精确预测或计算。

每个微观粒子都拥有一个固定值的角动量,尽管这一属性具有确定性,但我们并不能准确描绘出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

它们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只能通过概率云图来形象化表示,而无法明确预测它们的位置和运动方式。

一旦涉及到测量微观粒子的特性,我们会发现它们的行为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

因此,我们通常借助概率云图来展示它们可能存在于某一特定位置的概率分布,而这种不可知性正是量子世界的独特之处。

微观粒子的行为与我们的直觉完全不符!

比如,有时候它们似乎像是波一样扩散开来,而有时候又像是粒子一样局限在一个点上。

这种“两个差两个”状态相互排斥的现象打破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传统理解,挑战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运作方式的直观感受。 这一特性正是微观粒子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深入研究量子物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自旋还与普朗克常数密切相关。

普朗克常数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极小的常数,其值为6.626 x 10^(-34) Js,一般用h表示。

无论是什么微观粒子,它们的自旋值总是以普朗克常数为步进值进行离散分布,这种精准的关系让人惊叹不已。

例如,对于电子来说,它们的自旋取值为:+1/2h或-1/2h,这意味着电子可以存在于两种状态之间:上自旋和下自旋,无论以何种方式研究电子,其结果始终会展示出这两种离散状态。

自旋不仅影响基本粒子的行为,还与许多物理现象密切相关,包括化学反应、固态物理等。它在理解物质行为和性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微观粒子都有自旋?

起初,在1897年,汤姆逊通过实验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汤姆逊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汤姆逊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带电球体,其中负电荷被包裹在一个正电荷分布中,好比用布包裹着大石头一样。

然而,这一模型并不能解释当时最新发现的重要现象,但可惜的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被称为精细结构的现象,当时科学家们以为只是更高精度下观察到较大的能级分裂,并且声称发现了原子的某种新性质,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性质。

直到1925年,当两个年轻人——保罗·狄拉克和维尔纳·海森堡分别发表了各自关于微观世界的新工作,其中同时对精细结构进行了解释,从而改变了这一切。

海森堡对精细结构解释的主要材料是玻尔模型,这一模型跟汤姆逊模型有着太大的不同,它将原子比作一个小太阳,由一个正电荷核和围绕其公转的一圈负电荷组成,这就好比阳光照耀着行星一样。

按照玻尔模型,电子构成原子的轨道运动是允许状态,其实质就是原子能级。

1930年,海森堡详细分析了氢原子的谱线分裂现象,并发现了两个重要方面:

首先,他指出电子不再只是简单地围绕核作公转,而是具备一种内在特性,这使得它们携带着一个微小的磁矩,就算处于最低能级之中也一样。

其次,他推导出了由两个能级分裂引起的频率线之间的不规则间隔,这与实验结果相符验证了他的理论准确性。

然而,这一重大发现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很少有人能理解其中重要性,于是海森堡又开始分析其他元素,但仍然没有好结果。

直到1931年,发生了一次巧合事件,一名俄罗斯科学家弗里德曼正在利用氢原子的精细结构来记录有关原子的更多信息。

海森堡于是亲自飞往莫斯科,与弗里德曼进行了会面。

当他看到氢原子谱线分裂时,被震惊到了,因为他意识到精细结构比以前认为的要大得多,而不是仅限于两个能级分裂!

随后他立即给狄拉克发去了传真,但狄拉克却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个小成果而已,并没有给出更细致的分析关系,这让海森堡更加愤怒异常!

他通过传真向狄拉克详细解释了精细结构分裂程度,并强调了相对论效应对原子光谱线谱线形状变化的重要影响,但狄达克却仍然将其视作小事,对这些评论充耳不闻。

于是随后海森堡再次带着传真前往剑桥,并直接将其递交给了狄拉克。

而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令狄拉克受到尴尬,更引起了整个物理界对于这个重大发现的重视和探讨。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碰撞,也展示了科学界对于新发现热衷讨论的精神,同时也深化了科学界对相对论效应对原子光谱影响以及自旋这一重要发现更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动力。

随后,在1928年,狄拉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波函数方程,现在广为人知,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狄拉克方程”!

该方程通过将电子与光速相结合,以复数方式引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电子所携带的信息:电荷、质量和自旋三大特征。

这个方程不仅完美诠释了电子自旋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还揭示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重要预言:

首要就是正电子存在性的预测,这一预测直到30多年后才被实验证实,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他的这一结论,但是果然让正电子降生于世;

其次就是该方程提出了关于粒子反演对称性的概念,并发现了强相互作用中的新动力学,这一概念是研究亚原子物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我们理解各种基本粒子的性质及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自旋的重要性:缺你不可?

既然知道了自旋的重要性,假如微观粒子不产生自旋会怎样?

那就难以想象出了,不产生自旋自然就不会有内在磁场束缚,这些微观粒子就无法以极小体积、高速度形成构造,这是化学束缚力适应不了另一个更强大的束缚力,同时又不会有光合成过程和电子流动,自然也不会有更高级别能级架构,于是物质就停留在一些基础构成,没有复杂结构,没有生命形成,我们也就不存在于这里,所以说自旋是万物生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了万物有可能就没有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所知的一切都要归功于电磁力以及建立在之上的能量,没有这些,自然没有生命体,包括我们自己!

由于重力并没有类似的位移储存方式,因此它是万物生成更高级别产物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但这是否代表所有东西都有其必然性?

答案自然是否定,但我们不能否认失败或者未完成就是一些进步所需要经历的一部分,而这些进步是否能促成万物生成,更是无法预料,更无法想象!

因此,如果微观粒子不产生自旋会怎样?

这个问题没法定义!

总之呢

哇哦那么多观点,还有个结尾?

我的结尾就是:

自旋的重要性无法预测,但它决定了一切,并且还打破经典,我们又怎么能想象?

那如果我的观点来总结一下?

以下为我的总结观点:

1. 自旋决定极限物质;

2. 自旋诞生万千世界;

3. 自旋打破经典;

4. 自旋让我们想象。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 2024-12-09 18:27

    ‌原子内部真的是空的吗?(个人观点非教科书)。答:不。宇宙空间中充满着(低密度的)暗物质,普通物质内部也充满着(高密度的)暗物质,普通物质与空间接触的边缘也充满着(密度渐次降低的)暗物质。暗物质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对普通物质产生引力,同时也是传递光能量的粒子。一,电子与原子核之间充满着暗物质粒子,是一层层的结构,电子能级层间都是一层或多层暗物质隔着,电子要落向原子核或脱离原子核,必须向暗物质付出能量,没有足够能量,电子只能待在原来能级位置。二,当电子由电场获得能量后,电子跃迁,电子的震荡能量会传递给暗物质,暗物质把能量传递出来,也就是光,光只是能量没有质量。三,普通物质高速运动时(如卫星的原子钟),会穿行于空间中的暗物质,对暗物质产生连续挤压,从而卫星内部的原子钟内的原子内部暗物质密度会增大,就是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暗物质粒子增多,电子震荡阻力增大,速度会减小,因此原子钟走时会慢。(我预测光速比地球上慢)。四,地球低海拔处,暗物质密度比较高(电子震荡阻力大),高海拔处暗物质密度比较低(电子震荡阻力小),因此低海拔处的原子钟走时慢,高海拔处的原子钟走时快,(我预测高海拔处光速比低海拔处快)

  • 2024-12-09 18:24

    行星为何自转且方向相同?电子自旋也是同样道理?(个人观点非教科书)。一。暗物质对普通物质有拉连力,暗物质密度差对普通物质产生静态引力。越靠近星球(以及原子核)暗物质密度越高,拉连力越大远离星球(或原子核)暗物质密度降低,拉连力小。二。这个拉连力差,对运动中的物体(或电子),还会形成使其自转的力矩。如太阳系的行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其原因就是行星靠近太阳的一面暗物质的密度要大一些,远离太阳的一面密度要小一些,这就使行星公转时,对其自转轴有一个旋转的力矩,使其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并影响自转速度或周期。自转的力矩,与行星的半径正相关,半径越大,力矩就越大,行星自转速度就越大,自转周期就越短(如木星半径最大周期最短)。因为半径不同,气态星球赤道部分受到的自转力矩比两极大,所以赤道部分自转速度就大,自转周期就短,这也就是气态星球“较差自转”的本质原因(如木星,太阳)。金星自转公转方向不一致,可能受过意外。可以人为制造真空状态,制造一个旋转装置,试验在柱状体公转时能否产生自转力矩。三,原子内部也充满暗物质,电子运动时,靠原子核的方向受到的力矩大于远离原子核的方向,因此电子也有自旋。

贵依谈时尚穿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