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日,即公元1900年11月8日,距离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仅过去两个月时间,尚未从“庚子国难”的沉重打击中缓过气来的大清朝廷,再次迎来一记“闷棍”——沙俄通过非法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侵吞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东北三省。
作为清朝“当家人”的慈禧太后不明白,帝国一向把沙俄视为“好朋友、好邻居”,它怎么可以干这种“背后捅刀”的事情?而对于沙俄赤裸裸的侵略,她又能拿出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原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后,永不满足现有版图的俄国,制定了一个疯狂的侵华战略-“黄俄罗斯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从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起,到远东海港海参崴为止,中间连成一条直线,将线北的外蒙、东北三省全境、新疆绝大部分、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予以占领,像号称“小俄罗斯”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一样,变为沙俄的领土。
黄俄罗斯计划示意图
如果“黄俄罗斯计划”最终得以实现,那么中国将丧失整个东北地区,内外蒙和西北地区大片国土亦将沦陷,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国土总面积的1/3。彼时,中国将退守所谓的“本部18行省”,以长城为中俄国界。但是,考虑到沙俄贪得无厌的本性,接下来它很可能会越过长城继续南侵,将整个华北也囊括到版图当中。一想到此,便令人不寒而栗。
为了实现“黄俄罗斯计划”,尼古拉二世利用甲午战争后中国强烈的仇日情绪,加速拉拢清政府,打着缔结盟约的幌子,首先对东北三省实施渗透、侵吞。为充分地释放“善意”,尼古拉二世先是联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紧接着又利用李鸿章访俄的机会,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迫使后者签署《御敌相互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1896年)。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按照这个密约,沙俄以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为借口,不仅获得军舰可自由驶进中国任何口岸的权利,还取得在黑龙江、吉林修筑铁路(中东铁路)及驻军的权利。与此同时,沙俄还在东北地区广设教堂、学校、学会等机构,并发行多种报纸、杂志,意在对东北三省实行文化侵略,弱化当地民众的反俄情绪。不久,沙俄又强行租借旅顺、大连。至此,整个东北地区便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
然而,要想彻底吞并中国东北,还必须借助军事占领。因此,1900年7月,尼古拉二世打着“剿灭”义和团、“保护铁路”等旗号,悍然出兵10余万、兵分五路入侵东北地区,很快便占领全境并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在内的一系列惨案。同年,沙俄强迫盛京将军增祺签署《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将整个东北变成沙俄实际上的殖民地。
侵略东北的沙俄军队
然而,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绝对不能放弃。因此,消息传到北京后,举朝哗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无比震怒,不仅将增祺革职查办,并坚持不签字、履约。事后,清廷派员赶赴俄都圣彼得堡,就更改章程以及收复被占领土等问题与沙俄进行谈判。1901年1月4日,谈判正式开始,俄方代表为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而中方代表则是清朝驻俄公使杨儒。
杨儒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官,字子通,号退庵,奉天铁岭人,隶属于汉军正红旗,同治六年(1867)考取举人。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杨儒相继担任江苏镇海道道员、浙江温处道、安徽池太道等职务,光绪十八年(1892年)开启外交生涯,起初担任驻美公使兼斯尼巴亚(西班牙)和秘鲁公使,4年后又调任出使俄、奥、荷三国公使,外交经验非常丰富。
杨儒担任驻俄公使多年,对其寡廉鲜耻、贪得无厌的本性颇有体会,深知若想在谈判桌上达成较为合理的结果,一定要在谈判开始时就要顶住俄方的威胁、讹诈,摆明本方的坚定立场。因此,杨儒在谈判首日便甩出一句硬话,称《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干预内政,侵我主权,断难接受,须重修约稿。”
1899年杨儒(中)与同僚胡惟德、何彦升参加第一次海牙会议的合影
沙俄当然不会被杨儒的硬话吓倒,先是由拉姆斯多夫口头提出13项条款,意在由沙俄实际控制东北三省,并声称必须以此为基础进行谈判。在杨儒提出异议后,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掺和”起来,正式提出议款12条,虽然比先前减少1条,但索要的权益却更多,不但要求驻军东北三省,而且还要求清廷给与沙俄在新疆和内蒙古的特殊权益,但同样遭到杨儒的拒绝。
就在谈判期间,沙俄政府不断地向清廷施压,而李鸿章鉴于中国刚刚经历完一场大战乱,根本无力对抗沙俄的勒索,竟与军机处电告杨儒“全权定计”,并声称“朝廷不予遥制”,意在劝说杨儒接受沙俄的要求。然而,杨儒深知一旦自己立场松动,势必会造成谈判桌上的不利局面,自己身败名裂事小,将大片国土拱手让人则后患极大。
陆徵祥
正因如此,杨儒对李鸿章和军机处的电文置之不理,依然采取“拖”字诀来对付沙俄的各种恐吓、羞辱,希望能以时间换空间,争取转圜的机会。整个谈判期间,杨儒与拉姆斯多夫激烈交锋13次,每一次均由下属陆徵祥担任翻译和记录,经整理后电告给清廷。陆徵祥事后回忆谈判过程时,不无悲愤地说道:“这些记录反映了我国历史上最悲惨、最耻辱的时代。”
杨儒的努力没有白费,由于沙俄在东北的行动触犯英、美、日等国的利益,引起它们的关切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决定采取强硬立场。3月26日,中国拒绝签约的电文送抵圣彼得堡,沙俄迫于各方的压力,终于同意废弃《奉天交地暂且章程》,改而与清朝签订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并答应分阶段撤军。由此,中国成功地保住东北三省的主权,而首功之臣非杨儒莫属。
中国能保住东北三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必须感激杨儒
漫长而痛苦的谈判过程,耗尽杨儒的精力,导致其身体每况愈下,终至卧病不起。就在谈判结束后不久,杨儒便被紧急送往德国治疗,同年7月又返回圣彼得堡,但情况却并不乐观。在此期间,杨儒听闻清廷颁布“新政”上谕的消息后,遂抱病向朝廷上《变法条议》,忧心国事之情可见一斑。1902年2月17日,杨儒因病重不治,在圣彼得堡去世,终年63岁。
参考书目
1.丁名楠、余绳武:《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清]杨儒:《杨儒庚辛存稿》,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