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出版第一本历史专著,一年后又出版了第二本,是当之无愧的“史学天才”。
所有人都确信他前途无量,然而,他却在高考前夕从高楼一跃而下,年仅18岁。
在他留下的遗书中,他说,自己早已看清了两件事。
他看清了什么事?又是什么逼他走上了这条道路?
噩耗传来,天才陨落
2016年2月23日,距离高考仅剩100多天,无数学子们都在埋头苦学,只为考出一个好成绩。
然而,就在这天深夜,林嘉文却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
这一消息很快就传播开来,许多原本被林嘉文的才华所折服的学者们也感到震惊和悲伤。
他们本以为,这个少年会在学术领域继续绽放光芒,没想到却等来了这个噩耗。
林嘉文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才华,他在一个书香世家中长大,父母都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在这样的熏陶下,林嘉文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家人们都很喜欢看《百家讲坛》这类历史节目,林嘉文便跟着他们一起看,渐渐地他就着了迷。
他总是埋头于那些对普通孩子来说晦涩难懂的史书,来来回回地研读。
而他的双亲,也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只要是林嘉文想要的书,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买来给他。
在学校,林嘉文的刻苦和聪敏也让他脱颖而出,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尤其在历史学科方面,更是独占鳌头。
历史老师们对他颇为“忌惮”,生怕自己在课堂上讲错了什么东西,被他指出来。
有的时候,老师们还会请林嘉文上台讲课,然而,他所讲的东西实在太过深奥,同学们往往听得一脸茫然。
久而久之,林嘉文便被同学们称呼为“林老师”。
同学们的不理解并没有让林嘉文生出优越感,反而让他倍感苦恼。
他需要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他的学校无法给予他的。
高二那年,林嘉文的第一部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问世。
这部长达30万字的巨著,凭借新颖独到的观点和凌厉犀利的笔锋,在学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陕西师范大学的李裕民教授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认为林嘉文在史学领域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天赋,其研究水平之高,恐怕就连许多博士生也难以企及。
一时之间,“天才少年”的美誉不胫而走,林嘉文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高三时,身边的同学们每天废寝忘食地学习,而林嘉文已经出版了第二部作品《忧乐为天下》,再一次引发了广泛关注。
短短几年,林嘉文已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然而,在光鲜的外表下,林嘉文的内心却日渐焦虑。
名利漩涡,不堪重负
林嘉文的思维方式,让他难以融入同龄人的圈子。
他敏感而又内敛的性格,再加上过人的悟性,使得他越来越感到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林嘉文对历史的痴迷,让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超乎寻常的感悟。
在他看来,那些世俗的追逐和欲望,都是过眼云烟,微不足道。
周遭同龄人所热衷的玩乐,在林嘉文眼中,不过是肤浅而短视的快乐,他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价值和意义。
他在高中时期就被诊断出了抑郁症,尽管他尝试过药物治疗,症状也曾一度缓解,但内心的茫然和空虚却始终如影随形。
那些著作,曾让林嘉文感到片刻的欣慰。
他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表达内心的方式。
但随之而来的名利场,却让他感到无比压抑。
出版社和媒体,把他当成了吸金的工具,竞相邀请他,想挖掘他的心路历程。
无数闪光灯和话筒,让这个本就内向的少年感到无所适从。
“天才”这顶沉重的帽子,让林嘉文喘不过气来,他开始厌倦被当成一个标本,供人观赏和评判。
可是,他发现自己已经身陷囹圄,无法逃脱。
面对林嘉文一次又一次的惊人之作,外界不断将无数的期望和压力强加于他。
人们似乎忘记了,在那个早慧的头脑背后,不过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
在名利的漩涡中,他越陷越深,抑郁症状也日益加重,曾经带给他慰藉的药物,如今也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就在此时,一个消息传来,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江绪林自缢身亡。
网络上一时间议论纷纷,各种对其死因的揣测纷至沓来,有人说,他患上了抑郁症,也有人将他与海子对比。
没有人知道,林嘉文在得知此事后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想法,但是,几天之后,他也做出了一个决定。
解密遗书,洞悉心声
2016年2月23日晚,林嘉文一如往常地吃药、写作业,没有人注意到他有任何异常。
晚上11点左右,他给一位老师发了一封邮件。
这封邮件的内容让老师感到非常不安,然而,当老师试图联系林嘉文时,却得知他已经跳楼身亡了。
林嘉文留下了一封长达数千字的遗书,读完遗书,人们才真正理解了这个少年内心的痛苦挣扎。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林嘉文在信中写道。
对于大多数同龄人而言,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可林嘉文却已经对前路感到了无望。
他在信中流露出对人生的失望和疲惫:
“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天才少年的头脑,似乎比常人更早触及到了人生的边界。
他的脑中有太多的问题,太多的思考,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他的敏感和睿智,让他比同龄人更深刻地思考人生,但这种超前的领悟,也给他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
林嘉文的事件,无疑是一幢悲剧,那么,如何避免这类事件重演呢?
我们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天赋,给他们正确引导,而不是盲目拔高。
要给每个孩子适合的土壤,让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
尊重孩子的个性很重要,要鼓励他们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追求学业。
要给他们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而不是用一把尺子要求他们。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加强学校的心理辅导,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及时获得帮助。
结语
天才,不应该是悲剧的代名词。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有权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有权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有权在关爱和呵护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海外网-2016-02-26——《自杀的1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是谁?》
浙江新闻-2016-02-26——《是什么“杀”了史学奇才林嘉文 专家:悲剧须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