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大化县的羌圩乡,羌圩的羌,首先想到的是羌族。广西境内很多地方起名字都很有意思,特别是乡镇级别的地方,好比如杨圩是杨姓开店而形成的街圩称之为杨圩,那么大化县的羌圩,是不是有羌族人开店形成的街圩而称之为羌圩呢,本文就书写一下大化县的羌圩乡。
羌圩乡位于西北部,地处大化、巴马与百色平果市的结合部,距离县城95公里。羌圩乡或许是整个广西境内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没有之一。距离县城95公里那是什么概念,当地村民跑一趟县城得花半天的时间,也就是说村民跑一趟县城办事得需要两天时间,这只是村民心疼钱早去早回,要是干部去县里开会,想来的花上几天时间。
羌圩乡境域面积为12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2.4万余人,其中壮族占有主体部分,紧接着就是瑶族,前文提到的羌族跟羌圩乡一丁点干系都没有。羌圩的老地名班无圩,为何叫班无圩,可能是班姓人口相对较多而得名。但度娘上的解释是当地种植的芒木较多,芒木当地状语为“晃”而叫晃圩,晃跟壮语羌又是同音,登记地方名时就用羌替代晃而得名羌圩。
羌圩在明清时期属上隆州,上隆州是岑氏家族统治下的小土州,民国时期叫万岗县,羌圩则属万岗县。解放初期万岗县撤销,后因尊重地方少数民族地方自治,万岗县得以复设,不过此时的新设的瑶族自治县县治在巴马圩,因此其名为巴马瑶族自治县,羌圩则属巴马县的一部分。
因开发红水河修建水电站而需要大量库区移民,为方便管理库区以及库区的移民,自治区经上级部门批准设大化瑶族自治县,羌圩则从巴马县划入大化县。羌圩乡的历史归属相对较复杂,民国时期是万岗县的地6区,1953年万岗县撤销后划归田东县属第9区,1955年设巴马县后又划入巴马县,1988年又划入大化县。这么复杂的行政调整,想来羌圩这个地方的村民都有点头昏脑涨。
1956年班无圩更名为红江圩,1958年红江圩改为红江公社,1961年红江公社改名羌圩公社。1961年更名为羌圩,想来羌圩应该是解放前就有,1958年起名红江公社,只是为顺应当时的社会文化气氛。集体经济之初,很多地方都起比较符合社会氛围的名字,好比如东方红、太阳升、红旗、前卫等公社,红江公社显然是比较保守的。
1969年羌圩公社改为区,区之下还有公社,当时的羌圩区管有几个公社没有查询到,不过当时的县管区,区等同于副处级单位,区长跟县里的副手可平起平坐。区长到县里开会,县里的副手可能还得给区长倒茶递烟,县里的副手毕竟是助手,比起区长的地方一把手,想来县里的副手一定很羡慕地方拥有实权的区长。区长的屁股还没坐热,羌圩区就撤销改为公社,1984年羌圩公社改为乡后一直到现在,乡是绰绰有余,但升格为镇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天在岩滩赶集后才来到羌圩,不知羌圩隔着岩滩多少天赶集,很喜欢到乡镇去赶集,特别是远离城区的小乡镇,赶集虽然不是很热闹,但能买到很多无公害的农副产品。最喜欢的就是当地的土猪肉还有土鸡,猪肉吃得多了倒不是很在意,喜欢的还是当地的土鸡。岩滩赶集的时候看到的很多都不是土鸡感到遗憾,希望下次来羌圩的时候遇上赶集,而且还能买到几只土鸡,最好是小母鸡带回家留母鸡用。
什么样的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就好比如上图的几位大爷,打打牌消磨时间也好,消遣娱乐也罢,玩的开心就好。打牌可以预防老年痴呆,不知是不是真的,但游玩很多地方,看到老年人打牌,想来预防老年痴呆应该是真的。看到老人玩得这么开心真有点羡慕,突然想快快老去,每个月固定的时间到信用社去取145元的养老金,然后逛逛街,打打牌的生活,不过这样的日子还有很长的时间,真够愁死人的。
看到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以为有什么活动,自己都想着凑上去看热闹,走近一看原来是取快递的。不过看到这么多人也挺开心的,毕竟远离县城的小乡镇还能看到这么多人,想来这里的人口流失不是很严重。比起我们这边很多人口流失严重的乡镇,街圩上稀疏的几个留守老人小孩都感到心酸,羌圩尽管小但保留有这么旺的人气,想来羌圩这个地方不错,有时间可以多来转转。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