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四渡赤水遇险,"二局"局长提了个计策,毛主席:就这样办
战火纷飞的1935年,中央红军正在进行着惊心动魄的长征。此时,红军主力刚刚抵达打鼓新场的安底镇附近,准备南渡乌江。可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消息传来:敌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共计六个师正在从西北方向疾速追来!
军委紧急召开会议,众人愁眉不展。若不能在一天之内甩开这两支追兵,红军将不得不在乌江北岸背水一战。更令人担忧的是,乌江南岸还有敌军3个师虎视眈眈。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此时,"二局"局长站了出来,向毛主席提了一个妙计。这位"二局"局长究竟想出了什么神来之笔?他又是如何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助红军化险为夷的呢?
一、破译天书:揭秘"二局"的诞生
世人皆知红军"二局"是我党早期情报工作的一面旗帜,却鲜有人知这支队伍诞生的艰辛历程。要说这"二局"的由来,还得从1931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夏天说起。
那一年,中央苏区正面临着第三次"围剿"的严峻考验。一天,总部收到一份截获的国民党电报,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看得在场的同志们直犯迷糊。有人提议找会日语的同志来看看,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英文密码,但最后都无功而返。
就在这时,一位刚从莫斯科学成归来的年轻同志站了出来,他就是后来的"二局"首任局长。这位同志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密码体系,要破解它得先找到密码本。"
话是这么说,可当时的红军上哪儿去找敌人的密码本呢?这位年轻同志便带领几个会无线电的同志,开始了艰苦的摸索。他们每天守在电台前,记录下截获的每一份敌军电报,试图从中找出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2年8月的一天,红军在江西宜黄县的一场战斗中,缴获了一份残缺的敌军密码本。虽然只有几页纸,但这对于破译小组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那段日子里,破译小组的同志们几乎以电台为家。白天记录电文,晚上研究密码,经常干到深夜。终于在两个月后,他们成功破译出了第一份完整的敌军电报。
这份电报的内容震惊了中央领导。原来,敌军正准备从三个方向对苏区发起进攻!有了这个情报,红军提前做好了准备,成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企图。
消息传到前线,连彭德怀同志都感叹道:"有了这些同志,我们就像多了一只千里眼!"
这次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工作人员的士气。1932年10月,中央决定成立专门的情报机构——军委二局,这支队伍从此有了自己的番号。
二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破译敌军的通用密码。为了提高效率,二局的同志们创造性地采用了分工协作的方法:一部分人专门接收敌军电文,一部分人负责破译,还有一部分人负责分析情报。每个电台都盯住敌军的一到两个师,形成了严密的情报网。
这种工作方式很快就见到了成效。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二局就掌握了周边敌军的全部通用密码。从此,但凡敌军有什么动静,都逃不过二局的"耳目"。
可敌人也不是吃素的。1933年初,国民党军队发现自己的行动频频被红军识破,便请来了德国专家,对密码系统进行了全面改进。但二局的同志们迎难而上,很快就找到了新密码的规律。
就这样,在中央苏区时期,二局成了红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为反"围剿"斗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情报先锋:长征路上的"千里眼"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二局带着5部宝贵的电台,与中央纵队一同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长征路。每一次行军,电台的天线都要重新架设,每一次战斗,电台就是红军的"耳目"。
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就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当时敌军在湘江设下了四道封锁线,妄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就在红军准备强渡湘江时,二局截获了一份重要电报:敌军已在上游集结了大量部队,正准备切断红军的退路。
这份情报被立即送到了军委。当时,军委正在紧急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李德主张按原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正在大家争论不休之际,这份情报宛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根据这份情报,军委当机立断改变了行军路线,放弃了北上湘西的计划,转而向贵州挺进。这个决定为后来红军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了遵义,二局又立下了一功。1935年1月初,二局截获了一份绝密电报:蒋介石已调集重兵,准备在遵义城外布下天罗地网。这个情报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赢得了宝贵时间。
会议期间,二局的电台24小时不间断工作,密切监视着敌军的一举一动。正是有了这些及时准确的情报,红军才能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安全转移,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提供了有力保障。
遵义会议后不久,红军来到了赤水河畔。这时的红军已经损失惨重,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就在此时,二局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天深夜,二局截获了一份川军的紧急电报。电文显示,川军已在赤水河沿岸布防,准备围歼红军。这份情报被立即送到了军委。毛主席根据这份情报,当即决定改变渡河地点,最终成功渡过赤水河。
在四渡赤水期间,二局不断提供敌情动态,为红军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在第二次渡赤水时,二局获悉滇军主力已向西移动,东面防守空虚。这个情报为红军再次东进、重返遵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娄山关战役中,二局又立下了大功。通过对敌军电报的破译,二局发现敌军在娄山关只有三个团的兵力,而附近20里之内并无援军。这个情报为红军一举攻克娄山关,打开通往遵义的大门起到了关键作用。
每当夜幕降临,二局的电台就成了红军的"千里眼"。电波穿越层层封锁,将敌军的一举一动及时传递给红军指挥部。正是这支神通广大的队伍,让红军在长征途中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
三、隐秘战场:电波中的智慧较量
谁能想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还有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这就是发生在电波中的较量,一场考验智慧与耐心的特殊战斗。
1933年春,国民党军队请来了德国密码专家冯·克劳斯,专门设计了一套新的密码系统。这套系统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倒序置换法",将每个数字都变成了另一个毫不相干的数字,再经过多次随机排列,最后形成了看似杂乱无章的密码。
面对这个全新的挑战,二局的同志们开始了艰苦的破译工作。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点采集法":同时监听多个电台的通讯,通过比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出的电文,寻找其中的共同特征。
这个方法很快就见到了成效。通过连续一周的观察,他们发现每天早上8点和下午4点,各个电台都会发送一份相似长度的电文。这些想必就是例行的战报!有了这个突破口,二局很快就找到了新密码的规律。
但敌人的密码专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在密码本中设置了"陷阱":在真实的密码中故意插入一些误导性的数字,企图干扰破译工作。二局的同志们又想出了新办法:把每份电文都制作成"打孔卡片",通过叠加比对,排除那些不规则出现的数字,最终找出真正的密码规律。
这种独特的破译方法被二局称为"叠片法",很快成为了破译敌军密电的利器。后来,这种方法还被推广到了所有的密码破译工作中。
1934年夏天,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二局的工作更上一层楼。他们注意到,敌军的电台操作员在发报时都有自己独特的"手势",就像每个人的笔迹都不相同一样。二局的同志们开始记录这些特征,很快就能通过发报的"手势"识别出是哪个敌军单位在通讯。
这个发现极大地提高了破译工作的效率。每当截获一份新的密电,二局的同志们首先通过"手势"判断发报单位,然后根据该单位过往使用的密码特征进行破译,往往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情报。
但是,敌人的密码系统也在不断改进。1935年初,国民党军队开始使用"双重加密":先用一套密码加密,再用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密码重新加密。这给破译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面对这个难题,二局探索出了"逆向破译法":先找出第二层加密的规律,再反推第一层密码。这种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准确率很高,为四渡赤水期间的重要战役提供了可靠的情报支持。
到了长征后期,二局已经完全掌握了敌军的通讯规律。他们不仅能破译密码,还能通过电波的特征判断出敌军的调动方向。这些独特的情报分析方法,为红军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正是这场看不见的战争,让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始终占据着情报优势。这支神通广大的队伍,用智慧和创新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线。
四、化险为夷:四渡赤水中的关键抉择
1935年1月,红军在遵义会议后,来到了赤水河畔。这条蜿蜒的河流,即将成为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智慧较量的特殊战场。
首渡赤水时,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就此展开。当时蒋介石调集了川军郭勋祺部追击红军,准备在赤水河岸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二局截获了一份紧急电报:原来郭勋祺部的主力还在数十里之外,河岸仅有一个团把守。
毛主席立即下令,趁敌军主力未到,抢先渡河。红军趁着夜色,用老乡的渔船悄悄渡过赤水河,等到天亮时,已经安全转移到了河对岸。郭勋祺赶到河边时,只看到河面上飘着几只空船。
二渡赤水时的情况更加危急。蒋介石已经派出王均部和川军潘文华部两路追兵,妄图在河边布下天罗地网。这时,二局又立下了大功:他们破译出敌军的调动电报,发现敌军在河岸的防守并不严密,主力都集中在几个主要渡口。
毛主席闻讯后,立即改变了渡河地点。红军避开敌军布防的主要渡口,选择了一个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强渡。当地群众得知红军要过河,纷纷献出自家的门板和木料,帮助红军搭建简易渡船。就这样,红军再次安全渡过赤水河。
三渡赤水时,形势更加复杂。蒋介石已经调集了云南军阀龙云的部队,企图堵住红军西进的道路。但二局通过破译电报发现,敌军在金沙江一线的防守反而最为薄弱。
这个情报让毛主席眼前一亮。他立即调整战略,决定放弃向西突围的计划,再次渡过赤水河,转而向东进发。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完全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第四次渡河时。此时,敌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共六个师正在急速追击,距离红军仅有一天的路程。更糟糕的是,乌江南岸还有敌军三个师虎视眈眈。
就在此时,二局局长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利用已经掌握的敌军密码规律,发送一封假电报。这封电报以蒋介石的名义,命令周浑元、吴奇伟部改变追击方向。
这个计策果然奏效。收到"电报"的敌军立即改变了行军路线,使红军获得了宝贵的时间。红军趁机渡过乌江,彻底甩开了追兵。蒋介石得知消息后,不得不调集附近的部队回援贵阳,这反而给红军通往金沙江的道路让出了一条通道。
四渡赤水的每一次渡河,都凝聚着二局同志们的智慧和汗水。正是他们提供的准确情报,为红军一次次化险为夷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永恒的启示:红军情报工作的典范
四渡赤水胜利后的一天,毛主席特意召见了二局的同志们。他说了一句令人难忘的话:"情报工作就像战场上的照明灯,没有它,我们就寸步难行。"
这番话道出了二局工作的精髓。在长征路上,二局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工作方法。比如"多点采集法",通过同时监听多个电台来破译密码;又如"叠片法",利用打孔卡片排除干扰信息;还有"手势识别法",通过发报特征判断敌军单位。这些方法后来都成为了情报工作的重要参考。
1936年春,红军到达陕北后,二局的工作经验被整理成册。这份手稿详细记录了破译密码的方法、情报分析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被敌人发现。这些珍贵的经验为后来的情报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时期,二局的工作方法得到了新的发展。1937年,八路军总部成立了类似的情报机构,专门负责破译日军的密码。这支队伍就是在借鉴了二局的经验基础上组建的。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1938年,八路军破获了一份日军的重要密电,预报了日军将向晋西北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情报。这次成功就是运用了二局发明的"逆向破译法"。
二局的创新精神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他们面对困难时总能想出新办法,从不固步自封。比如在四渡赤水时,他们不仅破译密码,还大胆使用"假电报"战术,创造性地解决了当时的困境。
在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在二局工作过的同志被派往各个战场,将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新的情报人员。这些经验为后来的重大战役提供了重要支持。
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前夕,就是借鉴了二局的经验,通过破译敌军电报,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详细部署,为这场著名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二局留下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经验,更是一种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在破译密码时,从不拘泥于固有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策略。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情报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二局的许多工作方法被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们在长征中创造的"多点采集"、"叠片法"等技术,经过改进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今天的军事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二局使用过的部分装备和资料。这些实物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记录了二局同志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透过这些珍贵的史料,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二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的不朽足迹。
二局的故事,是一部智慧与勇气的传奇,也是一部开拓创新的历史。从四渡赤水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二局的工作方法和创新精神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