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跑道的间距与运行模式

事龙玩转趣事 2025-03-31 03:45:05

旧金山机场跑道构型图

平行跑道的间距,自然是越大越好。

间距越大,两条跑道上的运行的航空器产生的尾流对彼此的影响就越小,可使用的运行模式就越多,机场流量就越多。

但间距越大,机场修建成本就越高,对于土地资源的占用也越多。

所以,如果要修建平行多跑道,跑道间距就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局方是如何确定平行跑道间距条件(阈值)的,这里不展开。

总的来说,这里面的数值其实是和航空器的最低油量值有一些类似,本质上不是一个常值。

所有的数值都是基于现阶段的基础条件,综合考虑,得出的一个能平衡安全和效率的结果。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宽窄或者远近之间的阈值,理论上是可以逐渐变小的。

上世纪80年代,ICAO组织开展了IFR下平行跑道最小间距问题的研究工作。

这项工作的初步成果,就是ICAO在1995年公布的关于平行运行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ICAO在2004年公布了DOC 9643《平行或近似平行仪表跑道同时运行(SOIR)手册》第一版,又在2020年更新了第二版。

2023年,民航局也根据DOC9643新版修订的《平行跑道同时仪表运行管理规定》。

规定中涉及到的运行模式下跑道间距要求条款大概是这些:

独立离场模式

第九条 独立平行离场模式,是指离场航空器在平行跑道上沿相同方向同时起飞的运行模式。但是,当两条平行跑道的间距小于760米,航空器可能受尾流影响时,平行跑道离场航空器的放行间隔应当按照为一条跑道规定的放行间隔执行。

第十五条 两条平行跑道中心线的间距不小于760米时,允许航空器按照独立平行离场的模式运行。

第四十一条 实施平行跑道独立平行离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跑道中心线的间距符合本规定第十五条的规定;

(二)两条离场航迹在航空器起飞后立即建立不小于 15 度的扩散角;

(三)具有能够在跑道末端外 2 千米以内识别航空器的监视雷达设备;

(四)空中交通运行机构已经制定相应的管制指挥程序,保证航空器离场能够按照规定的扩散航迹飞行。

独立进近模式

第十二条 两条平行跑道中心线的间距不小于1035米时,允许航空器按照独立平行仪表进近的模式运行。

相关进近模式

第十三条 两条平行跑道中心线的间距不小于915米时,允许航空器按照相关平行仪表进近的模式运行。

隔离平行运行模式

第十四条 两条平行跑道中心线的间距不小于760米时,允许航空器按照隔离平行运行的模式运行。出现下列情形的,跑道中心线的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以进近的方向为准,当进近使用的跑道入口相对于离场跑道入口每向后错开 150 米时,平行跑道中心线的最小间距可以减少 30 米,但平行跑道中心线的间距最小不得小于 300 米,具体要求在本规定附件 1《附图》图一中规定;

(二)以进近的方向为准,当进近使用的跑道入口相对于离场跑道入口每向前错开 150 米时,平行跑道中心线的最小间距应当增加 30 米,具体要求在本规定附件 1《附图》图二中规定。

第四十二条 实施隔离平行运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跑道中心线之间的间隔符合本规定第十四条的规定;

(二)离场航迹应当在起飞后立即与相邻跑道的进近复飞航迹建立不小于 30 度的扩散角,扩散角的具体要求在本规定附件 1《附图》图三中规定。

简单整理,跑道间距条件大致如下:

跑道间距

运行模式

<760米

离场:按照一条跑道规定的放行间隔

进近:无

无法隔离平行运行

≥760米

离场:独立离场

进近:无

可以隔离平行运行

≥915米

离场:独立离场

进近:相关进近

可以隔离平行运行

≥1035米

离场:独立离场

进近:独立进近

可以隔离平行运行

从运行模式角度来说,大概是这样:

运行模式

间距

扩散角

雷达间隔

隔离平行

≥760米

≥30°(离场与复飞)

一起一落

独立离场

≥760米

≥15°(离场之间)

无纵向间隔,按照SID

相关进近

≥915米

≥30°(复飞)

需要

独立进近

≥1035米

≥30°(复飞)

不需要

不过,以上都是仪表条件下的一些要求,目视条件下,相关数值肯定还是更小一些。

附件14第一卷第3章里有过建议,说:

仅在目视气象(VMC)条件下计划供中型或者重型飞机同时使用平行跑道的情况下,其中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应该是210米(690英尺)。

航空说到底,就是理论加实践。

210米干着干着没问题,实践经验就变成规章了。

说不定,以后还有机场有更小间距的实践。

时代总在进步嘛。

0 阅读:2

事龙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