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今年冷不冷,就看十月初一”。不知不觉间,今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如期而至,而这一天在民间的意义,可谓是非同小可。
十月初一又名“寒衣节”,关于这一天的习俗,我国自古流传下来一句顺口溜,“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也就是说这一天,是我们祭拜祖先的日子。
与清明节不同的是,寒衣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已故人们送去冬天的温暖。在这一天,人们会将彩纸制成各种各样的衣物,然后将它们带去亲人的坟墓前焚烧。
那么寒衣节的由来是什么?人们又为什么会说“冷不冷,看寒衣”呢?
寒衣节的由来寒衣节又被称作“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从我国古代开始,寒衣节就是人们给家人送去温暖的节日。
根据历史的记载,寒衣节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周朝,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就是从农历九月份开始,天气将会慢慢变得寒冷起来。
从古时的这一天起,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冬抗寒的衣物,而当时的九月初一,也因此被人们叫做授衣节。
到了宋朝的时候,人们认为九月份刚刚步入冬季,此时准备过冬的衣物比较早,便将授衣节从原来的九月份往后面推迟到了十月朔日。
相传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为了让自己“顺应天时”,便在十月一日当天,举办“授衣之礼”,将收获来的赤豆、糯米等食材熬成粥,再分给下人们用来抗寒,而这种粥就是腊八粥(八宝粥)。
在明朝时,还有一句习俗叫做“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正是有了这句谚语,后世人又将授衣节称作寒衣节。
除此之外,寒衣节的由来,还有另另外一种说法。秦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孟姜女的妇女,她原本与丈夫范杞良幸福的生活,可当时秦始皇嬴政为了抵御匈奴,强征国内的青壮年去北方修长城。
而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也被抓去做苦力。到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孟姜女带着准备好的过冬衣物前去看望丈夫。可不料等她来到了长城时,对方早已经死去,尸体被埋在了城墙中。
孟姜女想要带回丈夫的尸骨,却遭到了守城将士的拒绝。悲痛欲绝的孟姜女,不分昼夜地跪倒在长城下痛哭,她的哭声引发天地共鸣,连坚不可摧的城墙也被哭倒了,露出了其丈夫的尸骨。
没有人能证明这个爱情的故事的真实性,但它的确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古时的人们也因此,将农历十月初一,称作为“寒衣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的人们,已经可以随时购买过冬的衣物,再也不需要提前准备了。而寒衣节又有了新的定义,为那些已故的亲人,送去过冬需要的衣物,以此表达对他们的纪念与关怀。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寒衣节
冷不能看十月初一寒衣节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为了祭扫烧献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到祖先们的墓地前,进行扫墓与祭拜,比如烧纸钱、纸衣等祭奠物品,来为已故的亲人送去温暖。
一些地区,仍然延续了古代的习俗。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母亲会为孩子们,送去棉衣等过冬衣物,同时当地也会进行一些整理火炉、烟筒、试穿冬衣等传统习俗。
而人们口中冷不冷看十月初一的说法,主要是因为通过观察寒衣节当天的气候,就可以大致推断出整个冬天的整体温度。
这一说法虽然听起来比较玄乎,却是古人们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假如十月初一这天下雨或者阴天的话,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温度就会明显的下降,也就是说这个冬天可能比较冷。
可如果十月初一是大晴天,而且气温温和,那么接下来一段时间,几乎不会下太大的雨,这样的话,虽然无法确保这个冬天的最低温度,但由于雨雪较少的原因,这个冬天很有可能是个暖冬。
不过这些说法毕竟只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本身被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它们当做参考来看,毕竟是我国传承这么多年的文化,还是有极高的可信度的。
古人对寒衣节具体的温度划分的谚语主要有句,分别是十月初一晴,柴炭满街行、十月初一雨,冬天雨雪多、十月初一晴,单衣过隆冬、十月初一阴,柴碳贵如金。
当时人们并没有如今生活中的暖气、电热毯之类的东西,他们过冬主要是通过煤炭,十月初一的天气,正是他们用来判断煤炭储备数量的标准。
不过由于古时贫富差距过大,天一冷的时候,大户人家早已经将煤炭抢购一空,平民们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而如果十月初一天晴的话,街上的卖炭翁数不胜数,他们手中煤炭根本卖不出去。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天气预报:今年冬天冷不冷?十月初一便知道!看看老祖宗怎么说
寒衣节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虽然我们也可以根据农谚来判断未来的天气,但毕竟没有科学依据,也不要太过于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比起古人对未来天气的推断,我们有了更为准确的观测方法,那就是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原理是,通过卫星雷达等仪器,对地球大气层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分析,从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不过由于地球不断的运转,大气层也在一直发生变化,因此天气预报一般是在跟随时间而改变的,同时预测时间越近的天气预报越精准。
总的来说,寒衣节算是一年之中的“分水岭”,它告诉人们天要开始冷起来了,注意保暖与加衣。不过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古人的那一条标准也已经不适用了。
相信不少人都发现了,近些年以来气温变化的非常频繁,而昼夜温差也越来越大。就比如去年的12月份,明明上半个月温度还很高,下半月突然温度变得极低,让很多人都有点难以适应。
所以说无论是那种天气预测的方法,都只能作为参考性。我们也需要根据实时的天气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