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我外出购物,但凡和老板讲价,老板都会冒出一句,“你是教师吗”?我问老板,何以见得我是教师?往往老板会说,你太能讲价了!
私下里聊天的时候,有一些人则认为,教师小气、斤斤计较。为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呢?这与教师的职业有关。
1、在以前,教师的职业门槛低
改革开放前后的7、80年代,农村里缺少教师。在那个全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年代,高中毕业生就是高学历了。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学校扩招,农村联小、联中都大办初中教育甚至高中教育。为了补充教师,一些初中毕业生、小学毕业生吸纳到了教师队伍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这些教师大多都是民办教师,周一到周五在学校教课,周六、周日到生产队里劳动。生产队给这些教师计平均工分,公社给这些民师每月几块钱的补贴。
所以,这些教师文化水平偏低,素质高低不一。这些民师的家庭也相对贫困,生活不得不精打细算。
当年我在我们村联小上了半年高中,教我们物理的是一名初中毕业的女老师。一节课只讲5分钟,再往后就没得讲了。胸无点墨,误人子弟。



2、在以前,教师的社会地位低
改革开放前,教师被叫做“臭老九”。“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
记得1981年考大学的时候,报考志愿,没有一个人想当教师。以后从事了教师行业的,大多都是被调剂去的。
那个时候的教师,找对象都不好找。谁都想找个有正式工作的,关键是人家姑娘不嫁。大多教师都找了农村姑娘做老婆。
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也低,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细算。
再者,一个人工作养活全家,不节约着花钱,还不得月月见底!
3、教师有知识、有文化,做事有板有眼
教师都是知识分子,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教师接受的教育,教授的知识钉是钉铆是铆,来不得半点马虎。教师们认为,商家也会诚实守信,商品价格,没有虚假。
可是现实的社会不是这样子的,商家都是先把商品价格抬高,坐等你讲价。
教师一看,理论与现实不一样,原来任何商品都虚标价格。等你把价格讲下来了,还有降价的空间。然后继续讲价。长此以往,教师就给人留下了“斤斤计较”的印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