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态环境督察志愿者发现,几乎所有修建在山坡上、山顶上、石头上的高标准农田,都没有考虑水源的真实可补给性。
似乎这些高标准农田,从创意设计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人想到要让它生产粮食。只需要让它们,生产风景、生产数据、生产指标、生产土地交易的高额资金,生产财政补贴而源源不断的收入,就完全可以了。
最近,火爆全国、火遍全网、火热中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好奇。很多有脑子的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各地尤其是南方大批农田被大量主动荒废、闲置、改作它用的真实客观大背景下,各地会突然像打了高纯度、高浓度的鸡血、鸭血、狗血一般,纷纷花大价钱“开荒造田”?
要知道,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英明而清楚的今天,所谓的开荒,就是破坏生态,所谓的垦造项目,一定是要破坏森林、山地、河湖在原有生态下的强行突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求真务实还是形式主义?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话题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一方面,它被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令人深思。
不可否认,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衷是积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稳定。通过改善农田的基础设施,如灌溉、排水、道路等,能够提升土地的质量和产出能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正如材料中所揭示的,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似乎偏离了其应有的轨道。
一些修建在山坡、山顶、石头上的基本农田,在规划之初就没有充分考虑水源的可补给性,这无疑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农田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真正的粮食生产而建,而是为了追求所谓的“风景”“数据”“指标”“资金”和“补贴”。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衷,也损害了公共利益。
在南方地区,大批农田被主动荒废、闲置、改作他用的现象与各地大规模“开荒造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不禁让人质疑,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利益驱动和决策失误?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开荒垦造项目往往需要破坏森林、山地、河湖的原有生态,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在追求政绩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数字和指标的完成,而忽视了实际效果和长远利益。
为了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更显著的工作成果,盲目上马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却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科学规划。
其次,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和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导致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和纠正。
此外,部分地区在资金使用上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情况,使得资金未能真正用于改善农田质量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地方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工作重点放在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上,而不是单纯追求表面的数字和形象工程。
其次,要加强科学规划和论证。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之前,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同时,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要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我们期待各地能够真正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举措,而不是沦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