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为长孙皇后服丧,许敬宗为何突然大笑?欧阳询:怪我太丑

醉风文史 2024-12-24 22:55:12

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的挚爱长孙皇后去世,在将长孙皇后葬入昭陵后,李世民仍对妻子思念不止。

为了缓解思念之苦,李世民特意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有时还让大臣陪他一起悼念,由此可见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用情之深。

帝后夫妻感情深厚在当时算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所以文武百官为长孙皇后服丧期间,莫不装作一副哀痛至极的模样,可有一人却敢公然大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没骨气的许敬宗

这位能人就是许敬宗。

许敬宗祖籍河北高阳,其父许善心隋朝时曾任礼部侍郎,他们家自高阳南渡后,就一直在江左出仕做官,在当地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

许善心是一位道德君子,南陈被灭时,只有他一人穿上丧服,在西阶下哭了三天,隋文帝杨坚对许善心的忠义之举极为赞赏,不仅亲自写信抚慰他,还拜官赐衣。

之后,杨坚还对身边近臣说:“此人既然能怀念他的旧君王,日后也将会是我的忠臣。”

事实证明,杨坚看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隋朝官员都去拜谒称贺,唯有许善心不去。

后来宇文化及派人将许善心捉拿到朝堂,但他仍旧拒绝向宇文化及行礼,宇文化及恼怒之下,直接杀害了他。

许善心被害后,其九十二岁的母亲范氏在儿子丧礼上并没有哭泣,只是抚着灵柩说道:“能死国难,我有儿矣。”

意思是,能为国难而死,许善心真是她的好儿子。

之后十多天,范氏就一直卧床不起,也不肯吃饭,十多天后也随着许善心而去。

与父亲许善心的忠贞大义不同,许敬宗是个怕死的软骨头,面对宇文化及的屠刀,他直接“跪了”,没错,是真正意义上的跪地求饶。

史载:“敬宗哀请得不死”,当时许敬宗差一点就死了,但他跪地苦苦哀求才捡回一条命。

随后,许敬宗投奔瓦岗军,成为李密记室,与魏征一起掌管文书,李密失败后,许敬宗归顺唐朝,被秦王李世民征召,成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二、嘲笑欧阳询太丑

贞观八年,许敬宗升迁为中书舍人,仅从官职来看,许敬宗的仕途还算一帆风顺,可很快,许敬宗就因为一件荒唐的事被贬官。

根据《旧唐书》记载:“十年,文德皇后崩,百官缞绖。率更令欧阳询状貌丑异,众或指之,敬宗见而大笑,为御史所劾,左授洪州都督府司马。”

在文武百官披麻戴孝为长孙皇后服丧期间,因为欧阳询本来就丑,穿上丧服后更显滑稽可笑,众人只是用手对欧阳询指指点点,唯有许敬宗看见后,竟忍不住大笑起来。

作为曾经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许敬宗不可能不知道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知晓这种场合下大笑的后果该有多严重。

那么问题来了,欧阳询是有多丑,才让受过专业训练的许敬宗都忍不住大笑。

对于欧阳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都说字如其人,欧阳询楷书写得那么好,想必其人也一定是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

如果真这样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先不说史书记载其“貌甚寝陋”,甚至在当时还有一篇名叫《白猿传》的小说,就是专门嘲讽欧阳询长得像白猿。

据说长孙无忌也曾写诗取笑欧阳询长得像“猕猴”,由此看来,欧阳询长得像猴子,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即便如此,许敬宗还是为自己的控制力低付出了代价,被御史告到了李世民面前,死了爱妻的李世民本就悲痛万分,于是将许敬宗贬为洪州都督府司马。

这一笑,将许敬宗直接从五品的中书舍人,笑成了九品的洪州司马。

三、助力武则天成皇后

实际上,许敬宗不仅在长孙皇后丧期内因无礼被御史弹劾,在李世民丧期内,他同样因无礼被御史弹劾过,当然,这一次不是因为大笑。

李世民去世后,其梓宫停留在前殿,许敬宗经过的时候竟然垂臂而过,这当然是不合礼法的。

于是侍御史阎玄正就向李治上疏说:“敬宗往居先后丧,已坐言笑黜,今对大行梓宫,又垂臂无礼。”

许敬宗对父母的无礼,或许也让李治心存芥蒂,所以在即位后,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以及于志宁等太子党成员成为宰相不同,李治仅将许敬宗任命为礼部尚书。

许敬宗真正发迹,源于在李治“废王立武”事件中,他站在了李治和武则天一边,支持武则天成为皇后。

李治为了换后,曾一直做长孙无忌的思想工作,许敬宗也紧跟李治的步伐,去劝说长孙无忌,结果还惹来一顿臭骂。

挨骂丢了面子不算什么,许敬宗的站队获得了武则天的感激,被她引为心腹,后来许敬宗更是尽全力帮助武则天争夺皇后之位。

在李勣说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给李治吃下一颗定心丸后,许敬宗又添了一把火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农夫多收多收十斛麦,就想换老婆,更何况是天子立皇后,这本来就与别人没有关系,何必要妄加议论呢?

言外之意是,李治想换谁当皇后就换谁当,别人没资格说三道四。

最终李治扶持武则天当上皇后,而许敬宗也得到丰厚的回报,先是迁侍中,后来又被授予中书令的官职,成为手握大权的宰相。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