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风不可长”这句话眼下我们时常能够听到,但这句话到底是谁最早说出来的,然后得到人们的欣赏并风行一时,从前我是不知道的。然而眼下,读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我忽然发现,这话的专利权或许属于元人吴元珪。
原文是这样的: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朝廷增加了一名吏部尚书,担任此职的人便是吴元珪。当时朝廷中对官员进行任命与考核,庇护同乡之人的风气很盛。吴元珪说:“此风不可长。蜀党、朔党大行其道,是宋朝之所以衰亡的原因。”结果,自从吴元珪主政吏部后,风气大变,通过私人关系请求帮忙的做法被一概谢绝。
在这里,吴元珪以史为鉴,提到的宋代的党争,肇始于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保守派之间的相互争斗与相互贬斥。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在王安石和司马光相继去世后,宋朝的党争并未停歇,反而愈演愈烈,并且新旧党派也发生裂变。其中保守派分为三派,以苏轼、苏辙为首的蜀党,以程颢、程颐为首的洛党,以及以刘挚、王岩叟、刘安世等为首的朔党,三党之间相互攻击,闹得不可开交,史称“蜀洛朔之争”。
所谓“蜀党”、“洛党”、“朔党”,顾名思义,这些“党人”的主要成员分别为四川人、洛阳人、北方人。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人以类聚”这样的熟语——举凡是同乡之人,往往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点,相互之间的交往可能比之其他人群更加频密,感情上的距离则有可能更近,所以,一旦同朝为官,那么,走到一起的可能性自然更大。
既然“同乡之人”存在这许多天然上的联系,那么,如果撇开政治,而只谈感情,只谈生活,那么他们确实有理由走得更近。因此,他们如果平时更多交往、经济上更多互助,儿女婚姻等问题上更多选择彼此等,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假如在涉及政治——与治国理政相关,在“入仕”与“晋职”一类问题上,也是“亲不亲,老乡分”,恐怕就有不小的问题了。为什么?因为前者属于“私事”后者属于“公事”,而将“私事”与“公事”混为一谈,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有可能是乱了朝纲,影响了政风,贻误了工作。
所以,既然是“公事”,那么,就该更多原则,更多坚持。具体到官员的任命与考核,那么,就该只讲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一碗水端平,一个尺子量下去。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实绩的人选拔出来,放到最适合的位置上去,让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能。显而易见的是,吴元珪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当他看到“时选曹铨注,多有私其乡人者”的现象的时候,才出于公心怒不可遏,发出了一声异常严厉的呵止:此风不可长。
在属于“家天下”的封建社会,想要真正刹住各类“裙带之风”,努力在人才选拔和任用问题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并不简单但吴元珪却努力去做了,这足以反映哪怕就是在那样的时代,也还是有一些官员头脑是比较清醒的,他们知道怎么做才是公平、公正,对国家有益的。因此,吴元珪和他的“此风不可长”这句话,真的可以作为今天的我们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