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作为西南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土司之一,从唐末一直延续到明朝万历年间,前后800余年。
一向对朝廷顺从的播州,为什么就造反了呢?我想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播州首领杨应龙确实作死,二是万历朝廷处置不当。
一、播州历来顺从朝廷播州,属于古夜郎之地。汉代设郡,唐代贞观年间设朗州,后改为播州。
唐末乾符年间,南诏地区叛乱波及播州,杨氏先祖杨端从山西应召前往平叛。杨端因功被授予武略将军,杨氏从此开启世代镇守播州的土司之路。
此后的宋、元等朝,播州杨氏都一直比较恭顺。南宋时参与合川等地的扛元战争,宋亡后又归顺元朝廷。
明朝初年,播州杨氏也主动归顺,并被封为播州宣慰使司。从洪武五年开始,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朝拜,成为杨氏向明朝廷宣誓效忠的方式。
二、播州实力不容小觑作为明朝的播州宣慰使司,号称西南最大土司。
管辖范围在四川、湖广、贵州之间,其地广袤千里,“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地”。
宣慰使司下辖黄平、草塘2个安抚使司,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容山6个长官司。统辖着田、张、袁、卢、谭、罗、吴等7姓小土司。
明初宋濂就曾专门写过《杨氏家传》,说播州“以一姓相传,据有土地人民,侈然如古之邦君”,其实就是说播州俨然土皇帝一般了。
三、杨应龙看到朝廷的软弱,他有些膨胀了隆庆六年,播州宣慰使杨烈死后,儿子杨应龙继承宣慰使。
杨应龙有骄傲的本事,一是他有兵有钱,二是他颇有些带兵的本领“精于兵事”。
朝廷因此赐予他镇国将军头衔,并在万历元年带兵平定喇嘛诸番叛乱,获得赏赐“狮子衣”、黄金千两。
明朝廷不断征调他平叛的过程中,杨应龙发现明军战斗力太弱,朝廷不得不仰仗于他。
因此,杨应龙逐渐逐渐滋生出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那就是利用手中的财力兵力,吞并整个四川。
同时,杨应龙也忘乎所以地用起了龙凤等僭越图案,还擅自使用太监。
杨应龙确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做起了春秋大梦。本来就在播州当个小小的土皇帝也不错,可惜他却不满足、要作死。
四、万历朝廷处置不当,将杨应龙推向万劫不复万历十七年,属下黄平安抚使罗承恩、草塘安抚使宋世臣,用加急文书状告杨应龙谋反。贵州巡抚、巡按也上疏弹劾杨应龙,主张派兵捉拿杨应龙。
当时西藏土司兵又进犯四川松潘,也需要杨应龙派兵参与平叛。因此另一边的四川巡抚、巡按却持相反意见,主张“招抚”。
对杨应龙的处理又往后推了三年。万历二十年,杨应龙被带往重庆调查问讯,此时他对朝廷还是忌惮和服从的,不然就应该立即起兵反叛。
恰逢这个时候日本进犯朝鲜,杨应龙愿意带兵前往“政倭”,因此被同意释放。然而很吊诡的是,此后万历皇帝又不同意杨应龙前往朝鲜,杨应龙因此失去了戴罪立功的机会,个人认为这对杨应龙期望悔改的心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接下来的万历二十二年,杨应龙面对朝廷派来的使者,虽然是基本恭顺的,但已有戒心。朝廷命令杨应龙前往安稳,他却只愿意在松坎。
杨应龙把自己捆起来向使者请罪,并被革职,次子杨可栋被带往重庆作为人质。然而杨可栋不久之后死于重庆,让事情火上浇油,这不能不说是朝廷官员的处置失当。
从此以后,杨应龙应该对万历朝廷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他也应该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杨应龙的反叛基本已经不可避免,悲惨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杨应龙随后厉兵秣马,到处收买小土司,准备与明朝廷一搏了。万历皇帝居然派出李化龙、刘綎等重量级人物,从三个方向、八路人马、二十四万兵力,来剿灭杨应龙。
结局不言自喻,杨应龙和历经四朝八百年的播州,从此不复存在。杨应龙自焚而死,弟弟和儿子被千刀万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