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
我国抱着改善关系的愿望,派周总理赴苏参加十月革命庆祝活动。
但勃列日涅夫却声称苏联将继续坚持原来的立场,其后还向中苏边境不断增兵,并且向邻近中国的蒙古派驻苏军。
于是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剧变,从过去的友好合作转向了紧张对抗。
那么作为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勃列日涅夫为何会选择放弃最大的盟友呢?
勃列日涅夫的意识形态调整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对苏联的意识形态进行了重要调整。
他开始倡导所谓的“有限主权”理论,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国家主权。
然而,中国坚持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核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对苏联的“有限主权”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尽管两国都自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忠实信徒,但在实践层面上,勃列日涅夫和我国领导人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逐渐显现出来。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和分歧,使得中苏关系日益紧张。
对外关系的变化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
苏联更加注重与西方国家的缓和关系,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减少与西方的对抗。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和平共处”的概念,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矛盾,以实现国内经济改革的目标。
然而,这种外交政策的变化引发了中国的不满和担忧。
这种不满和担忧并不是因为苏联和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而是担心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和牺牲社会主义阵营的整体利益,甚至是我国的国家利益。
这种不同的外交政策立场导致中苏之间的矛盾加剧,双方在国际事务上无法形成统一战线,中苏关系急转直下。
地缘政治的考量中苏两国在地缘政治上存在一系列利益冲突。
苏联希望通过控制东欧国家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影响力,而中国则致力于推动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运动。
特别是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国把苏联称作“社会帝国主义”。
这引发了勃列日涅夫的不满,他甚至对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感到不安,开始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干涉。
苏联对中国的压制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地位的削弱。
苏联试图通过与西方国家接触和改善关系,以减轻自身在国际上的孤立和压力。
然而,中国对苏联的这一行为持谨慎和警惕态度,担心苏联换取支持的方式是通过牺牲我国的权益。
经济竞争与援助问题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实施一系列内外政策调整。
他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被称为“勃列日涅夫经济学”,旨在提高农业和消费品生产的重要性,减少对军事工业的过度依赖。
这一调整引发了苏联内部的重大变革,被称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开端。
然而,这种内外政策的调整也带来了中苏关系的变化。
苏联一方面开始削减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将资源和重点转移到国内发展上,另一方面在对待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例如限制对华技术转让和不平等的贸易条件。
中国认为这是对其独立发展的阻碍,加剧了双方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和分歧,进一步恶化了中苏关系。
文化和教育的不同态度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对待文化和教育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苏联试图通过扩张自己的文化影响力,通过向我国输出苏联文化来推动其意识形态。
然而,中国坚持自身的文化独立性和独特性,拒绝接受苏联的文化输出。
中国领导人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倡对外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这导致了中苏之间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分歧,阻碍了两国人文交流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结语综上所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中苏关系的恶化的主要原因还是苏联为了自身利益妄图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
勃列日涅夫的内外政策调整、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外关系的变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中苏两国关系的紧张和破裂。
当时还他妈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米帝出手警告才作罢。好在现在俄国拉胯又好战,陷在乌克兰鼻青脸肿下不了台,就让俄国烂下去最好。
苏勋宗,一个完全的,凭借石油红利而对他国进行内政干涉的大国沙文主义者
美国为首的北约搞垮苏联。[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