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都是学术界的饕餮盛宴,让我们看到那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一直在为国计民生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其中,最具含金量的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一位获奖者都不仅在学术上取得重大建树,同时也对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翘首等待3年之后,2023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业已启动,13位一流科学家被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堪楷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从每年颁奖到“三年一度”的升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国家针对科学技术领域作出重大科技成果和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的奖励,包含五个奖项: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面向国际友人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作为国家层面面向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级别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对7657项科技成果进行了隆重表彰,就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从2000年开始至2020年期间,每年颁发一次,共有35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关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人也应该注意到,该奖励已经3年没有颁奖了。这是因为,从2021年开始,各大奖项申报时限由一年延长至三年,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成果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和真实性检验”。
如今,等待了3年的科技盛宴终于启动,怎能不令人激动不已呢?
奖章及证书
已拟提名最高奖候选人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给予个人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选有严格的流程和步骤,由省级政府、国务院等有关部门推荐或者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产生候选人,只是第一步;提名后,候选人还需经过专家打分、评委会评审和审定等步骤,才能确定最终得主。
根据规定,有关部门已拟提名2023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13位各领域的顶级专家入围名单,他们分别是:
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拟提名名单
(1)葛昌纯: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
葛昌纯年轻时临危受命,成为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材料——浓缩铀-235用复合分离膜研制的主要负责人。他和团队从基础原理学起,攻克层层难关,突破大国垄断,证明了中国人在尖端科技领域从追赶到领跑的能力。
(2)何继善:应用地球物理学家
何继善院士对洞庭湖盆地生物气进行了采样化验,提出“气化湖南”战略思路,被誉为“湖南页岩气之父”;研制出全球上首台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快速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仪器设备——普及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发明广域电磁法,实现了7千米深度范围内的精细探测,为油气勘探、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
(3)李德仁:地球空间信息专家
李德仁院士在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是推动我国成为世界本领域三强之一的主要力量。他提出用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
(4)潘垣:脉冲强磁场技术专家
潘垣是我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他主导国内首个磁约束聚变领域大科学工程——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中国环流器一号”工程,试图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产生原理,解决人类终极能源的问题。
(5)安芷生:地球物理学家
安芷生突破了经典的全球冰期-间冰期理论,首次系统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学说,揭示了南北半球冰量变化对亚洲季风的影响以及季风和西风气候在冰期旋回和千年尺度上的关系;提出了冰期-间冰期印度季风动力学和亚洲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概念,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6)刘旭:植物种质资源学家
刘旭长期专注于作物遗传学、 植物细胞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取得大量突破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普通小麦起源演化、遗传多样化分析以及特异DNA序列克隆等研究有重大突破,同时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深入研究。
(7)贲德:雷达专家
贲德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担任研制机载脉冲多普勒(PD)火控雷达的总设计师,承担了中国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任务,是我国PD火控雷达领域的奠基者和学科带头人,也是中国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8)汪品先:古海洋学家
汪品先院士是我国古海洋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海洋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以及南海深海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他发现了大洋碳储库长周期及其变化,提出“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假说,推进边缘海形成新机制的板缘张裂“中国学派”。他推动了国家大科学工程“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立项建设,领导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第一个最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推动我国在海洋领域、深海科学研究领域走向国际前沿。
(9)薛其坤:实验物理学家
薛其坤院士是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分子束外延、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10)毛二可:雷达系统、信号处理技术专家
毛二可是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在雷达系统及杂波抑制信号处理和雷达跟踪的信号处理方面取得大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雷达动目标显示、检测性能及跟踪的精度和速度,对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陈立泉: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
陈立泉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担任“七五”储能材料(聚合物锂电池)项目总负责人,率先在中国国内研制出锂离子电池,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成功发现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公布了材料成分。
(12)尹泽勇:航空发动机专家
尹泽勇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及直升机传动系统研发工作,致力于航空发动机先进组合结构及循环对称接触结构分析、先进各向异性单晶高温材料构件等未来航空动力技术的创新研究及工程应用工作,是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发动机工程总师,主持研制多款中国第一型自主研制的发动机、传动系统等等,对中国航空发动机及直升机传动系统技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3)欧阳自远: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
欧阳自远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天体化学、地外物体撞击地球诱发生态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等研究。他完成了世界第一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从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形成与演化探讨全球构造演化与成矿控制,承担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重任。
谁将问鼎最高荣誉?从2000年至今,共计35位科学家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当中,有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学术的高峰,也是为国奉献的典范。
被提名为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13位一流科学家,不管是学术造诣还是行为品德,皆是吾辈楷模。不管他们当中谁能问鼎这个荣誉,都堪称“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