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这样的乱世之中,马皇后诞生于宿州闵子乡。她的家庭原本富足,然而母亲早逝,给她的童年蒙上了阴影。父亲马公为人豪爽,但因激愤杀人,为避仇祸远走他乡,在临行前,将年幼的她托付给了好友郭子兴。从此,马皇后的命运便与郭子兴一家紧紧相连。
在郭子兴家,马皇后虽然寄人篱下,但她乖巧懂事,深得郭子兴夫妇的喜爱。他们将马皇后收为养女,视如己出,悉心教导她女红、读书写字等。马皇后勤奋好学,不仅女红做得精巧,在读书方面也展现出极高的天赋,饱读诗书,知经义,善察言观色且善解人意。然而,在那个时代,女子缠足是一种普遍的习俗,上层社会的女子更是以小脚为美。但马皇后或许因父亲的宠爱,或许因自身的倔强,没有缠足,因此在后来被人们称为 “马大脚”。这双大脚在当时显得与众不同,也成为她人生中的一个独特印记。
二、政治联姻下的贤妻良母(一)结缘朱元璋在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浪潮中,朱元璋投身于郭子兴的麾下。他作战勇猛,机智过人,很快便在军中崭露头角,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深知朱元璋的潜力,为了拉拢这位得力干将,同时也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便将马秀英许配给了朱元璋。
这一年,朱元璋 25 岁,马秀英 20 岁。婚后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两人相互扶持,感情深厚。马秀英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朱元璋,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多次帮助朱元璋化解危机。据记载,有一次郭子兴听信了谗言,对朱元璋产生了不满,甚至将他囚禁起来,不给食物。马秀英心急如焚,她偷偷地准备了一些刚烙好的热饼,藏在怀中,想要给朱元璋送去。然而,在途中却遇到了郭子兴的夫人,她急忙将热饼藏在衣服里,结果热饼烫伤了她的皮肤,但她强忍着疼痛,巧妙地应对了夫人的询问,最终成功地将食物送到了朱元璋手中,使他免于饥饿之苦。 这看似简单的一次送饼行为,却充分展现了马秀英的机智和对朱元璋的深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对朱元璋最大的支持和安慰,也让朱元璋更加坚定了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而马秀英也成为了他在艰难岁月中最坚实的依靠。
(二)随军相伴朱元璋四处征战,马秀英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贤内助。她不仅负责保管和处理军中的公文书信,将这些重要的文件整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朱元璋在需要时能够迅速查阅,还时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在朱元璋领军作战的过程中,马秀英充分展现出了她的精明能干和深明大义。大军打下建康后,她亲率妾媵为将士们缝补衣物,让士兵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与陈友谅的大战中,当陈友谅的大军兵临城下,城中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准备逃离时,马秀英却镇定自若,她散尽宫中的财物,用来犒赏士兵,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马秀英以她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朱元璋的妻子,更是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得力助手。她的存在,让朱元璋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战争中,无后顾之忧地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大明开国后的母仪天下(一)后宫典范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马秀英被册封为皇后。成为皇后的她,并没有因此而骄奢淫逸,反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成为后宫的典范。
在生活上,她亲自照料朱元璋的膳食,对饮食的食材和烹饪过程都严格把关,确保皇帝的饮食安全和健康。尽管此时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她依然保持着过去那种俭朴的生活作风,不喜奢丽,衣裳破旧了,就缝补洗净再穿。她常常对身边的人说:“盖奢侈之心易萌,崇高之位难处,不可忘者勤俭,不可恃者富贵也。勤俭之心一移,祸福之应响至。每念及此,自不敢有忽易之心耳。” 她听说元世祖皇后察必曾率宫女收集旧弓弦洗净煮熟,织成衾绸,缝制衣服穿用,便也让宫女效法,将织成的衾绸赐给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她还用裁剩下的零碎布帛、有疙瘩疵点的粗丝制成衣裳,赐给诸王、后妃,让她们懂得民间蚕桑之艰难,以此教育后宫众人要珍惜物力,不可奢靡浪费。
在后宫的管理上,马皇后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风范。她对待后宫的嫔妃和宫人宽厚仁慈,从不嫉妒或刁难她们,因此与她们都能够和睦相处。她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使得后宫之中充满了和谐与安宁的氛围。她深知后宫的稳定对于朝廷的重要性,因此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后宫环境,让朱元璋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处理朝政。
为了让后妃们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职责和行为规范,马皇后命女史集录宋代贤后的家法贤行,念给自己听,并将其汇编成册,让后妃们攻读学习。有人认为宋朝为政过于仁厚,马皇后却不以为然,她说:“过于仁厚,不犹愈于刻薄乎?吾子孙苟能以仁厚为本,至于三代不难矣。” 在她的影响下,明朝的皇后大多贤惠,后宫也很少出现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现象,有效地避免了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为明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仁政治国马皇后不仅在后宫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品德和智慧,在国家的治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刚直,有时会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做出过于严厉的决策,因此常常委婉地劝谏朱元璋,使其避免了许多错误的行为,减免了不少刑罚。
有一次,参军郭景祥守卫和州,有人告密说他的儿子拿着槊想杀他的父亲,朱元璋听后大怒,想要杀了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得知后,急忙劝阻朱元璋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孩子,别人告密的也许不是实际情况,杀了他恐怕就会断绝郭景祥的后代。”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后,认真调查了解情况,发现果然是冤枉的,从而避免了一场冤案的发生。
朱元璋的义子李文忠守卫严州时,杨宪诬告他不遵守法律,朱元璋想召李文忠回来问罪。马皇后劝阻道:“严州,是面临敌境的地方,随便更换将领不合适。况且李文忠向来贤明,杨宪的话难道可以相信吗?” 朱元璋经过思考,觉得马皇后的话有道理,于是停止了召回李文忠的行动,李文忠后来也终于建立了大功。
学士宋濂因为孙慎的事情而获罪,被抓来定为死罪。宋濂是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对明朝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马皇后深知他的为人和学问,便劝阻朱元璋说:“普通百姓家为孩子请老师,尚且将尊师之礼奉行一生,何况我们天子之家呢?况且宋濂住在家里,一定不知道实情。” 朱元璋不听,马皇后便在侍奉朱元璋吃饭时,不饮食酒肉,朱元璋问其原因,马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 朱元璋内心受到触动,感到凄然,于是放下筷子站起。第二天,朱元璋赦免了宋濂的死罪,将他安置到茂州,宋濂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除了关心大臣的命运,马皇后还十分关注民间的疾苦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她经常询问朱元璋关于百姓的生活情况,当得知有些太学生携带家眷在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糊口时,她建议朱元璋按月发给他们口粮,朱元璋接受了她的建议,专门设立 “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使得这些学生能够安心学习,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在马皇后的心中,天下的百姓都是她的子民,她始终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减轻他们的痛苦。她的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她的善良和慈悲,也为朱元璋的统治赢得了民心,使得明朝在建国初期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千古贤后的历史回响洪武十五年(1382 年),年仅 51 岁的马皇后突然病重。朱元璋心急如焚,遍寻名医,然而马皇后深知自己的病情,她对朱元璋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她拒绝服药,不愿因为自己而连累太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心系朱元璋和国家,嘱咐朱元璋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所得而已”。最终,马皇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朱元璋悲痛万分,从此不再立后,以表达对她的深切怀念和敬爱。
马皇后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传奇。她从一个孤苦无依的少女,成长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凭借的不仅仅是美貌和机遇,更是她的智慧、善良、勇敢和坚韧。她与朱元璋携手走过了无数艰难险阻,共同缔造了大明王朝的辉煌。她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生活中的勤俭朴素、在后宫管理中的宽厚仁慈以及在对待百姓时的关爱同情,都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典范。
她的故事被后世无数次地演绎和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她的贤德和智慧,不仅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也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形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马皇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光芒永远不会被岁月所掩盖,她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楷模,持续散发着温暖而强大的正能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