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毛笔,写错字怎么改?

若非从前声声慢 2023-06-13 22:55:27

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也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工具。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贡献的一件珍宝。

古代人写字载体演变及修字方法

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有所提升,所以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逐渐完善。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生产活动,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发明出了很多有利于生产以及生活的小方法。其中“结绳记事”就是人类智慧,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次大跨度进步。

“结绳记事”简单的说就是根据一定规则,将不同的事情通过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进行记录。比如,一些日常琐事可以打小结,而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就会打大结。并且还会按照时间规律对绳结进行分类。 笔者认为这种比较原始的记事方法,不仅为文化起源奠定了初步基础,而且也为后续人们使用竹简、锦缎、丝帛记事埋下了伏笔。

“结绳记事”虽然与错别字没有关系,但是稍有疏忽也会打错绳结。同时也为后续甲骨文、竹简以及纸张出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毛笔,是古代中国与西方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朝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可惜由于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见证了五百余年商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的存在。

如今用的毛笔,相传由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改良而成,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而白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甲骨钟鼎刻字

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刻在龟背以及钟鼎上的甲骨文。据考证甲骨文我国最早的文字形式,而甲骨和钟鼎则是最早的文字载体。但由于甲骨文以及铭文的书写,会严重受到材料的限制,根本无法得到大面积推广。所以最后只能逐渐随着时间推移而退出历史舞台。 周朝时期的文字也刻于甲骨和钟鼎之上。如果从实际意义上来分析,刻在龟背上的甲骨文,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占卜吉凶时的一种符号,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文字。而刻在钟鼎上面的铭文则多与歌颂周天子,或者祭祀先祖与神明有关系。

实际上在甲骨或钟鼎上刻字,其实也很容易出现错别字。但由于甲骨和钟鼎并不容易修改,所以一般刻错字之后基本上就会被废弃。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做修改直接继续行文。这其实也为后世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们研究甲骨文或者铭文,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和困难。

竹简著书

随着社会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虽然没有发明出纸张,但是却选择了一种可以就地取材的书写载体。而这种载体就是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竹简”。所谓“竹简”其实就是用竹片做成的可以简单记事的载体。

一般情况下竹简多用竹片制成,但是制作过程这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要选择水分适中的竹子,然后通过裁、煮、烘等三个步骤之后才能切竹、刮青。制作到这种程度的竹简就可以在上面刻字了。 一般情况下先秦时期的文人或者专司记录的官员们,都会根据实际需求随身携带竹简和刻刀。当有需要的时候就会将竹简拿出来,用刻刀在上面雕刻文字。这种写字方法的难度虽然比甲骨文和铭文低,但是相比较于现代社会中的书写方式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痛苦。

因为刻字的时候需要非常小心,不然竹简就很容易裂开。还有就是刻浅了容易因为长时间摩擦而模糊,但是刻的比较深又很容易损坏竹简。所以利用竹简刻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一旦疏忽就会刻出错别字。遇到这种情况之后也特别麻烦。

竹简错字修改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直接用刻刀将错字刮掉,然后在原来写错字的地方重新修改。而另一个比较暴力的修改方式就是直接丢弃。即使已经写满一个逐渐,也不得不忍痛割爱重新来过。否则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成书之后还要小心翼翼的在竹简上面钻孔,然后使用牛皮绳对竹简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样一本用逐渐著述的书籍才算完成。

当然,如果是长篇大论就会用掉很多逐渐。而写错字的几率就会更高,修改起来十分麻烦。这也是古人写书特别慢的关键所在。

绸缎锦帛写字

随着朝代更迭以及文化发展,人们所掌握的汉字量越来越多,而且想表达的思想也越来越完善。所以竹简这种既原始又古老的写字方式,在不断更新与变化中彻底被淘汰。西汉时期处于竹简与绸缎、锦帛并列阶段,当然也有人说此时已经出现了“糙纸”。

能够使用绸缎与锦帛写字的基本上都是王公贵族。这主要是因为绸缎与锦帛的价格高昂。比如圣旨或者日常公文,就都是用这两种物质进行书写。一旦写错字之后根本不需要进行修改,因为这两种体例的公文也不允许修改。 民间写字基本上依然遵循竹简刻字的方法。因为绸缎与锦帛的价格比较贵,或许有人会说那就直接用“糙纸”书写。

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糙纸”,其实要比绸缎与锦帛的价格更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造纸技术十分落后,根本无法达到普及的目的。

但如果是书法家在绸缎与锦帛上写字,一旦出现错别字的时候修改的方法其实有很多。比如,可以直接在原处打上一个补丁,然后在补丁上写上正确的字即可;当然如果不想这样麻烦也可以直接在错字上打个叉,然后在旁边修改也是比较常见的事情。

王羲之和颜真卿等古代的大书法家们,在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也经常写错字。由于当时并没有专业的涂字灵或者修正液,所以他们就会直接用毛笔将错字涂掉。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作品,上面就布满了他们的“涂鸦”。

实际上随着时间发展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造纸技术。所以东汉时期纸张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用纸张写字。因为这个阶段的纸张价格也十分高昂。

“洛阳纸贵”虽然后世用来比喻文章扬名天下,但这个成语最初的意思却是,当人们长篇大论著书的时候就会使用很多纸张。

而当时的纸又特别贵因此才会有洛阳纸贵的说法。但是从此之后由于造纸技术逐渐提升,纸张也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庭。 1.古代错字克星“雌黄”

雌黄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是一种比较普通的矿物质。由于这种物质中含有硫化物和中药成分,所以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依然会,将其当做一味中药治疗疾病。但是在古代社会雌黄却是读书人的最佳伴侣。这主要是因为雌黄可以修改毛笔字。

据《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

《齐民要术》中也有“染潢及治书法”和“雌黄治书法”一说。雌黄又名鸡冠石是一种绘画颜料。但是却可以涂掉毛笔字“一漫即灭,仍久而不脱”,正所谓一物降一物。

当用毛笔写书法作品的时候,一旦写错字之后不想直接涂抹,或者也不想在作品上“打补丁”。这种情况下其实就可以直接使用雌黄,在错字上面反复涂抹直至擦干净为止。这其实是利用了雌黄中有硫化物的特性,因为硫化物对于淡化墨汁非常有效果。

后世人根据雌黄可以涂改毛笔字的特性,发明了一个说能力强的成语“信口雌黄”。这个成语的出处于《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比喻一个人说话颠三倒四随口乱说或妄作评论。

毛笔保养                                                                                                                                                                                                                                                                                                                                毛笔用完后应立即洗净余墨,以免笔锋粘结,宜挂在笔挂上,以保持笔锋的弹性。如遇积墨粘结或使用新笔,可用温水浸泡,不可硬性撕散或用开水浸泡,以免断锋掉头,新笔应装入纸盒或木盒内,并放些樟脑丸,以防虫蛀,经常晾晒,防止生霉。                                                                                                                                                                                                                                                                                                            (1)启用新笔,首须开笔。将买回来的笔以温水泡开,且浸水时间不可太久,至笔锋全开即可,不可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毫毛易于脱落。紫毫较硬,宜多浸在水中一些时间。                                                                                                                                                                                                        (2)润笔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笔一拿沾墨便要写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数十分钟。笔保存之时必须干燥,若不经润笔即书,毫毛经顿挫重按,会变的脆而易断,弹性不佳。

(3)之后才可开始写字,这“入墨”也是有很大学问的。为求均匀,且使墨汁能渗进笔毫,须将清水先吸干,可以笔在吸水纸上轻拖,直至干为止。所谓“干”,并非完全干燥,只要去水以容墨即可。“笔之着墨三分,不得深浸至毫弱无力也”,墨少则过干,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腰涨无力,皆不佳。                                                                                                                                                                                                                        (4)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干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                                                                                                                                                                                                                                                                                                                            (5)洗净之后,先将笔毫余水吸干并理顺(同入墨之前)。再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至干燥为止。需注意置于阴凉处阴干,以保存笔毫原形及特性,不可曝于阳光下。保存笔之要领以干燥为尚。

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写错字都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写字的时候粗心大意或知识掌握不牢,以及思路被打断的时候就会写出错别字。现代社会由于人们使用铅笔、钢笔、圆珠笔写字,所以出现错字之后可以采用修正液,或改正纸、修正胶带进行修改。

但由于古代社会科技比较落后,所以根本没有这些蕴含高科技的东西。但是古人也根据实际情况,发明出了很多可以修改错字的方法。比如,用小刀刮掉、贴一张小纸条或使用雌黄擦掉。当然对于一些天性洒脱的到书法家来说,只需要直接用毛笔涂抹或划掉错字就可以继续书写。

很多人在书写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单个字的表现还比较满意,但是一旦写成作品之后,就会感觉整幅作品的效果没那么好了。这虽然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章法问题,从工具上来看,是因为选用工具不到位,但是也有另外一部分原因,那就是我们在书写书法作品过程中,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往往是偏低的。 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渲染下,我们对于别人的赞誉,总是会显得非常的羞涩,或者是不想去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谦虚的表现,但时间长了,也会使我们自身产生对自己的怀疑。

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水平往往是过分的贬低而不是抬高,虽然他们的书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需要赞扬的地步,但是对于自己努力成就的否定,也会使得他们的心态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最终导致他们对于自己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持有一种贬低的态度,我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所以从心态上来讲,我们一定要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自信,即便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写的水平不到位,那么还是要大胆的去写,不要去打击自己,这样的话就能在下一次书写的过程中,把我们书写糟糕的状态改善很多了。

2 阅读: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