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杨绛曾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走过半生风雨方知,中年的幸福从不在纷繁处,而藏于简单的三餐四季里:一具康健的躯体,一份健忘的洒脱,一颗删繁就简的真心。不诉曾经遗憾,不虑未知变数,在独属自己的节奏里,活出人间的四月天。

《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到中年,最大的福气莫过于耳不聋眼不花,腿脚轻快吃得香。昔日单位同事老张,年过五十仍每日骑行十公里,周末徒步登山,包里常备粗粮与水杯。旁人不解笑他古板,他却说:“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得拿钱养命,不如现在开始惜命。”果然,当同龄人受三高困扰时,他带着老伴游遍江南古镇。
中年人的健康,是责任,更是底气。能自由行走山河,能陪父母最后一程,能笑着看子女成家立业,这具不添麻烦的躯体,便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二、记性“差”一点,日子反而甜三分佛家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曾在公园遇一老者,众人闲聊时他总笑眯眯听着,被问往事却摆手:“老了,都记不清喽。”后来才知,他是退休的大学教授,年轻时著书立说记忆超群。晚辈问他何必装糊涂,他端茶轻呷:“记得少,烦恼就少,活得清净。”
中年人的智慧,是学会让记忆筛去沙砾:忘掉他人的怠慢,稀释旧日的委屈,模糊求不得的执念。如同老树自动脱落枯枝,腾出空间让新芽生长。

《菜根谭》中道:“读书求简,交友求淡。”邻居陈姐原是企业高管,四十五岁那年辞去职务,卖掉市中心的房子搬至城郊。窗前只置一案一椅,柜中不过三季衣裳。闲时侍弄菜畦,兴起便画幅水墨,旧同事唏嘘她“落魄”,她却笑答:“从前酒局上说着场面话,如今一杯清茶听得见蝉鸣声——这才是我想要的日子。”
中年人的减法,是撇开世俗评判的标准答案:饭吃得简单但干净,圈子虽小却熨帖,钱不求多够用即安。当生活褪去浮华琐饰,照见的皆是本心所爱。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写道:“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中年恰似秋日午后,不必执着于青春的热烈,无须担忧寒冬的凛冽。把坏记性当作护心甲,将好身体看作行军粮,在删繁就简的疆域里,做自己的君王。要知道,幸福从来不在远方的诗与酒,而在此刻——茶水正温,晚风刚好,你笑着对自己说:“这样活着,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