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工厂的小问题,藏着改变中国制造的大机会

华商韬略 2025-02-08 11:10:25

文 | 华商韬略 褚成斌、方乐迪

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

三星把50%的手机产能转移到了越南,特斯拉投资50亿美元在墨西哥蒙特雷建厂,面积是上海工厂的20倍,目标年产100万辆电动车……

据此,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保,墨西哥、越南、泰国、印度将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红利的受益者,而蒙特雷将是“下一个东莞”。

但在现象之外,更要看问题的本质。

受成本以及疫情后全球供应链重组等因素的影响,跨国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进行转移,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制造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业升级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率先响应这一趋势的制造业重镇,就是以“世界工厂”著称的东莞。

东莞在2025年“一号文”中明确提出:“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各类终端产品技术创新,力争到2027年底前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工智能终端产品集群。”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之一,在“紧密结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为企业提供数据价值挖掘和智算服务”的指导下,东莞正在完成自己的数字化突围,松山湖畔,一座座智能工厂接连亮相,向世界展示着制造业升级的东莞样板。

数字化突围,最佳实践之地,就是东莞。

【为什么是东莞?】

从先天基因和后天成长来看,东莞是数字化制造的一片沃土,其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产业升级所需的大数据。

2024年下半年,手机厂商密集发布新机,其中不乏旗舰机型,东莞制造再次引起全网关注,其中最亮眼的当属华为发布的全球首款三折屏手机Mate XT。

余承东说:“这是其他厂商想到但难以实现的产品。”

为Mate XT的折叠屏生产铰链转轴,把三块屏幕连到一起的,是来自东莞的科技公司逸昊金属,一家专业从事新材料领域技术开发的公司,生产用于电子产品的精密零部件。

逸昊金属是在东莞凤岗镇成长起来的规上企业,凤岗工信科局表示:“我们凤岗是工业立镇,第二产业GDP比重维持在50%左右。”

作为一座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东莞的工业生态可见一斑,工业两个字深植于这座城市的DNA里。

▲东莞某机器视觉产业园(图源:山水谢岗,摄影:谢岗摄影家协会)

把设计图纸上的“科幻产品”变成现实,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链上企业过硬的生产质量,而这正是“工业雨林”东莞培育多年的制造业生态。

东莞的制造业体系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工业门类,占工业全部41个大类的82.9%。

2024年,东莞工业企业突破22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8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9家,各层级企业数量均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从工业流程上看,东莞制造多属于居间工业半成品,位于制造业的中枢,进可攻退可守,以数字化为抓手,往前迈一步,能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可以说东莞本身就是数字化的沃土。

当前,经济仍处于恢复期,全球制造业刚从长达两年的下行中逐渐恢复,经济外向度极高的东莞承受着外部环境的重压。

在此期间,东莞没有选择躺平,而是以攻代守,直面转型的挑战,通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实现产业链向上攀爬,进一步巩固自己不可取代的市场地位。

2023年6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目标是:“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8月,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正式公示,在全国首批30个入选城市中,东莞以总分第二的好成绩通过评审。

▲图源: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梳理近四年来的全市一号文件,你能看到一个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全力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东莞——

2021年,《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生产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啃硬骨头,从有中生新,无中生有。

2022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三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2023年,《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牵引带动不少于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转型。

2024年,东莞发布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2024年1-11月,东莞规上工业增加值4822.11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4%,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13.0%。从产品产量看,智能手表、路由器、充电桩、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1.3%、50.6%、44.1%、38.2%。

在数字化转型这条路上,东莞已经驶上了快车道。

【东莞怎么做?】

从制造业的躯干,到努力成为制造业的大脑,东莞吹响了向科技创新要发展动力的号角。

东莞是一座由二十多万个工业企业组成的世界工厂,可想而知,它的转型要面对数不清的困难。

对很多中小企业主来说,顺境时懒得改,逆境时不舍得改。所以,出政策、拿资源、竖标杆,让大家看到转型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效益增长,就是东莞的破局之道。

▲产线外包机器人(图源:东莞工商联)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围绕智能移动终端推出数字化牵引方案,吸纳一批牵引单位为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

对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东莞也释出了很大的补贴力度,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50万元。

以模具为例,作为“工业之母”和“效益放大器”,其行业发展趋势极具参考意义。

▲东莞某金属成形自动化高端装备企业(图源:山水谢岗,摄影:谢岗摄影家协会)

在汽车、家电和通信等产品中,六到八成的零部件都依靠模具成型,你一定听过汽车行业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其工艺是将熔融状态的金属,倒入模具中,使之迅速冷却成形为整体的零部件。

模具产业,也是东莞的优势产业集群之一。东莞已有模具工业企业约6000家,规上工业企业375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机械五金模具行业中享有盛名。在去年印发的《东莞市加快推动模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模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样得到支持。

在传统的模具工厂里,模具出品的成功率更多仰仗的是老师傅的经验,由于模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油,沾满工人的双手,所以模具生产车间也被称为“黑手工厂”。

我从事工业最基础的领域多年,感觉我们在工业制造上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存在高端制造不足,中低端内卷严重,利润率过低等问题。

——模德宝董事长成亚飞

上述问题导致了行业的人才流失,年轻人也不愿意进“黑手工厂”,这对制造业的持续创新是个危险的信号。

成亚飞说:“在全球范围内,模具制造业可能是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最低的产业之一,但又是必须进行数字化的行业。”

▲松山湖开发者村(图源:创新松山湖)

为了使模具行业在AI时代不掉队,吸引年轻人走进制造业,模德宝率先入驻松山湖开发者村,与华为云合作打造“首案工程”。

以前靠老师傅的感觉和经验,如今打通了设计、仿真与数据流,实现了一次试模合格率80%以上,设备利用率提升35%,成亚飞感慨,“80%这个数字意味着,以前做模具不赚钱,今天可以盈利了。”

▲松山湖开发者村(图源:创新松山湖)

“首案工程”由松山湖提出,其培育对象是具备行业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目的打造数字化创新的企业标杆,牵引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向数字化高阶方向持续演进。

这项“首案工程”更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模具辅助设计库,从而带动东莞模具制造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依托数字化转型,模德宝在松山湖建设了一座超10000㎡的模具智能工厂,拥有数十条全柔性制造自动化产线,把传统的模具“黑手”变成了全自动化的“黑灯”工厂。

▲模德宝生产车间(图源:南方都市报)

在东莞数字化转型牵引名单中,也有本地出身的企业。

东莞南城走出来的云百科技专注于为中小企业的转型定制解决方案,该公司的服务覆盖130个国家或地区,从家用净水器、汽车到码头矿山都有他们的身影,还深度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梁文聪表示:“在对企业进行诊断过程中发现,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突出,转型难度大、投入多,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覆盖他们的需求。”

在观察到行业趋势后,云百科技迅速整合在物联网通信服务技术上的人才资源和研究成果,开始进军智能网联及数字化业务。

他们竭力为中小企业定制小、快、轻、准的转型解决方案,精简模块、规范流程、降低技术门槛,梁文聪说:“我们在原有的市场价格上打了八折,并计划推出更多优惠政策,让中小企业转得起、转得放心。”

▲云百科技(图源:东莞南城发布)

作为东莞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徐福记早年间贴着“劳动密集型”的标签,十年前最旺季的时候,工厂员工超过1万人。但在数字化转型后,仅有少数人员进行数据监测或产品的包装检查,生产流程已基本实现自动化。

同时,AI也已经进入研发、品控等环节。例如,徐福记可以将研发师的主观经验,如对风味的体验等,转化为客观的数据,辅助建立科学配方体系,预测产品风味。在成本端,自动化已经取代传统人工计算,能准确预测新产品,提高研发效率。

▲徐福记厂区内部(图源:研华智能地球)

近3年来,东莞已推动3000多家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8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东莞成了,中国就成了】

19世纪,爆发工业革命的伦敦是彼时“先进生产力”的源头;20世纪,热火朝天的丰田工厂是精细制造的代表;21世纪,“东莞塞车、全球断货”的说法为人熟知。

当下,AI来势凶猛,能快速习得人类需要数年才能掌握的技能,如果制造业止步不前,中国的产业的“人数供给优势”将很可能被AI所替代,我们的产业工人也将失去工作岗位。

因此,为工业赋予新的动能,把数字化、智能化引入制造,让人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表达,而非承载先进的工具,将是最重要的课题,而这样的实践正在东莞发生着。

比起把低价值的产业分工留下,更重要的是让中国产业和产业工人走上价值链不可替代的上游。

东莞实践的数字化突围不是用AI替代工人,而是升级工人,发挥人的最大智识价值,使其从蚂蚁雄兵的产业工具人,成长为掌握AI工具的产业工匠,解决了人的问题,才能打好中国制造的防守反击,创造更好的社会福祉。

▲东莞某机器视觉产业园(图源:山水谢岗,摄影:谢岗摄影家协会)

3年多的数字化历程,东莞这片制造业沃土积累了宝贵的转型经验,其中最具价值的,是收获了很多人才,这也是本轮转型升级的突破:解放人,让人去更有价值的地方。

对于中国而言,东莞是数字化的沃土,这里聚集着许多小问题,而这些数字化的“小问题”足以撬动中国制造业的新发展。所以,东莞,是中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试验场地,也是中国数字化突围的最佳实践之地。

而下沉产线,解决这些数字化的“小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向上。

“制造之城”东莞的下一站,将是不可替代的“数字之都”,而“下一个东莞”,仍然会是东莞。

东莞成了,中国就成了。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9

华商韬略

简介:聚焦标杆与热点、解构趋势与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