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心肌梗塞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多次告诫:少吃韭菜,多吃这3物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5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版

那天下午,58岁的王先生正在打麻将,突然感到胸口如同被一块巨石压住,呼吸困难、冷汗直流。家人紧急送医,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尽管经过全力抢救,王先生仍然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一家人的悲痛。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心肌梗塞,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因此失去生命。心肌梗塞已经成为威胁国人生命健康的"无形杀手",而饮食习惯是其中一个重要且可控的危险因素。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心肌梗塞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40-50岁的中青年群体发病率较十年前上升了28%。

韭菜与心肌梗塞:被忽视的关联

很多人对韭菜情有独钟,认为韭菜"温肾壮阳""补血益气",但却不知其中暗藏"杀机"。根据《中华医学杂志》刊载的研究,韭菜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特性,而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过量食用韭菜可能成为诱发心肌梗塞的"导火索"。

韭菜中含有较高的维生素K,这种物质可促进血液凝固,对于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过量食用会明显降低药效,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与此同时,韭菜还含有大量的硫化物,会刺激胃肠道,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引起血压波动,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常不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在2000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每周食用韭菜超过3次的人群,其5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出约23%。这一数据令人警醒。

韭菜并非完全不能吃,关键在于适量。对于健康人群,偶尔食用少量韭菜并无大碍;但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最好将韭菜摄入频率控制在每周不超过1-2次,每次不超过50克。

护心三宝:这3种食物是心脏的"守护神"

既然韭菜需要慎食,那么有哪些食物对心脏有益呢?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以下三种食物经常出现在心脏健康人群的餐桌上:

燕麦:被誉为"心脏清道夫"

燕麦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这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有效吸附肠道内的胆固醇,阻止其被人体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的一项为期3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每天食用50克燕麦的高血脂患者,其LDL胆固醇(坏胆固醇)平均下降了8.4%,而且血压也有所下降。燕麦中的抗氧化物质还能减少血管炎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早餐一碗燕麦粥,不仅能提供持久的饱腹感,更是为心脏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可以搭配坚果、新鲜水果一起食用,口感更佳,营养更全面。

鱼类:心脏最喜欢的蛋白质来源

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EPA和DHA),这类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血栓形成作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载的研究显示,每周食用2-3次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类,可将心脏病发作风险降低约36%。

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等深海鱼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特别丰富,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我曾经遇到一位72岁的老年患者,他在漫长的渔民生涯中习惯了每周至少食用3-4次鱼类,即使患有高血压和轻度冠心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质量,心脏功能比同龄人强得多。这种"地中海式"饮食模式对心脏健康的积极作用,已经被众多研究证实。

鱼类的烹饪方式也很重要,清蒸、水煮或烤制都是不错的选择,避免油炸和过量调料,以保留其营养价值。

坚果:心脏的"保镖"

大量研究证实,适量食用坚果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食用25-30克混合坚果的冠心病患者,其再发作风险比对照组降低了22%。

杏仁、核桃、开心果等坚果中含有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谱。此外,坚果中的镁、锌、硒等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物质对心血管也有保护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坚果热量较高,应当控制摄入量。建议每天一小把(约25-30克),可作为加餐或早餐的一部分。选择原味、无盐或低盐的坚果更有益健康。

心肌梗塞的预警信号,千万别忽视

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一些预警信号,只是被忽视了。了解这些信号可能挽救生命。

最典型的预警症状是胸痛,尤其是压榨性、紧缩性胸痛,可能伴有向左肩、左臂、下颌、背部放射的疼痛。不明原因的气短、呼吸困难、异常疲劳、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是在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出现,都应引起高度警惕。

有些心肌梗塞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可能不表现为典型的胸痛,而是以不明原因的疲劳、上腹部不适或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这类"无痛性心肌梗塞"更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误治疗。

如果出现疑似心肌梗塞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以嚼服一片阿司匹林(除非对阿司匹林过敏),这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预防心肌梗塞,生活方式是关键

除了饮食调整,预防心肌梗塞还需要全方位的生活方式改变。

首先,戒烟限酒是必不可少的。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量饮酒则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增加心肌梗塞风险。

其次,维持健康体重。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为宜。

再者,适度运动是心脏的"良药"。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活动,特别是中老年人群。

最后,定期体检不可忽视。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和血脂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心肌梗塞虽然凶险,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风险因素是可控的。远离韭菜等易促进血液凝固的食物,多吃燕麦、鱼类和坚果等护心食物,再辅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为心脏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