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不只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病?看看你有没有这些特征

黄氏说趣事 2024-10-14 18:13:57

前言

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估计到2025年,全球高血压患病率将达到29%,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其中接近一半为老年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作为一种身心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进行血压监测、饮食运动等自我管理,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较大。

加之老年期遭遇的如退休、丧偶、亲人离世、失能等压力性事件,会使老年高血压患者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心理健康的维护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更需要老年高血压患者自身具备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和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和素养。

高血压不只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病?来看看你有没有这些特征。

一、高血压与心理健康其实相互影响

高血压作为一种身心疾病,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于其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等重要。

现有研究表明,血压和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相互影响,可能会通过恶性循环的方式,使患者的病情恶化加重。

一方面,抑郁和焦虑等可以通过影响睡眠、激活RAS系统、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等造成血压升高。

另一方面,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进行血压监测、饮食运动等管理,在此过程中可能经历血压不降及反复波动的过程,造成心理压力较大,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患病时间较长,随着病程的延长,血压分级增加,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使得老年人对高血压的担忧增加。

加之老年期经历的离退休、丧偶等生活事件,使得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多项研究显示相较于单纯性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幅度增大,血压变异性增加,非勺型血压(指夜间血压下降率<10%)发生率增高。

非勺型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增加会使心血管长期处于较高压力的负荷状态,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此外,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伴有抑郁患者多个脑区出现了脑血流灌注减低,提示抑郁障碍可能对高血压患者脑血流的低灌注有协同促进作用,使得脑血管病变风险增大。

除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外,研究还发现伴有焦虑或抑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下降,导致药物疗效降低,血压不稳定,生活质量下降。

而高血压伴严重抑郁的患者自杀意念明显增强,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当了解相关特征,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学会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看看你有没有下面这些特征?

二、心理健康素质偏低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素养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素养现状的调查有限,但有关于老年人的调查显示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偏低。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因为容易并发多种严重疾病,老年人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血压控制方面,对躯体疾病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

其次在老年人看来,心理健康问题或者说心理疾病可能就只是一时的情绪或者说心情出了问题,心情好了心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没有严重到需要专门看医生或者吃药,因此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会过多在意。

此外,老年人群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接触新知识的途径有限并且意识淡薄,并且运用信息的能力也较弱。

最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作为维护居民健康的主要场所,缺乏对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知识与预防、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服务渠道的普及和宣传。

高血压作为一种身心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疾病负担加重,加之老年期各类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会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而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的患者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可能不仅无法识别出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短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不断发展恶化,不仅会增加心理治疗的难度,而且会影响血压的治疗和控制。

这提示我们要重视和提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高患者识别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心理求助意识,鼓励患者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就去求助和就诊。

此外,对于确诊心理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可以帮助患者坚定专业性心理治疗的信念,避免心理疾病的加重。

三、缺乏家庭支持和社交

老年高血压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不高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在退休后,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急剧减少。

家庭成为主要的活动范围,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是配偶和子女,缺少来自朋友、单位等的支持,因此社会支持水平有限。

社会支持已被证实对高血压患者疾病的治疗疗效、预后、结局和转归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

一方面从患者的家庭成员出发,鼓励家庭成员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帮助和督促,提升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

另一方面,鼓励患者多多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拓宽社会支持中的朋友支持来源,充分发挥同伴影响力。

我们知道,老年高血压患者受疾病影响,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比如饮食控制使患者不方便与他人外出聚会,社会活动减少。

步入老年期的个体由于离退休以及身体机能的退化等因素会不断收缩除家庭成员和亲密好友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与外界的联系减少,容易发生社会网络不足状况。

研究已发现社会网络状况不佳会损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与朋友、亲友等交往联系,拓展自身的社交圈。

四、对心理治疗态度消极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老年人群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对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比较消极,不太可能去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

分析原因可能是: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个体往往会有一个应对方式的优先次序,从自助到向亲人、朋友求助,最后才有可能寻求专业性帮助。

说明个体对于专业求助的依赖性或者信任度较低,因此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态度就偏消极。

此外,个体具有社会属性,在选择求助行为时往往会考虑该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而接受专业性心理治疗可能会被贴上“软弱”、“危险”等标签,这也会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对于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求助欲望。

故而高血压老人一般的情绪困扰可以通过自身调整,向自己的亲人、朋友等寻求帮助解决,但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尽快识别问题并控制症状。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培养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遭遇心理危机时对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积极态度,要让患者认识到专业性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帮助其树立心理求助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比较低。

这意味着患者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康复过程及应对资源状况等认识不足,而认知的不足可能使得患者无法改变对于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

比如,依旧认为心理疾病不需要治疗或者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去求助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心理专家是丢脸的。

因此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为了避免被他人消极看待而选择忽视心理问题或是倾向于寻求非专业途径如家人、朋友等的帮助,因此对于专业性心理帮助如专业心理机构何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就偏消极。

这需要从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和减轻心理疾病污名化程度两方面来改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

相关产业工作者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拟与心理疾病病人接触等方法来提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减轻其心理疾病污名程度,增强对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有效性的认识。

帮助树立积极的求助意识,最终促使患者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去积极的寻求专业性的心理帮助。

0 阅读:1

黄氏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