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克孜尔石窟位于中国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乡,建于3世纪,一直修建到11世纪。
龟兹石窟是中国最早、最西端的一处洞窟,也是其中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和破坏,所有的雕像都已经消失不见,只剩下了上万平米的壁画。
其详细的内容包括:释迦佛,菩萨,弟子,天龙八部,佛传,本生,因缘故事,经变图,以及乐舞,飞天,供养人等等。在这些图片中,图片数量最多的是图片。
区别于其它洞窟的是:克孜尔石窟的壁画采用了一种平面的钻石方格构成,一幅一幅地叙述着一个故事,这在全国的壁画中是绝无仅有的。其内容之多,分布之广,画面之丰富,在世界上尚属罕见。
一、克孜尔壁画图像的现状摹写分析从古代到现代,各种颜色都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如新疆克孜尔地区的壁画,其色调稳定的深灰色即为克孜尔土,而中原的壁画、卷轴绘画也逐渐使用了这种矿物质的颜料。
在古人的绘画中,所使用的颜色反映了一种天真质朴的美学倾向。这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原来的颜色很容易找到,可以使用而不需要处理;二是红色的颜料持久亮丽,有强烈的艺术感受。
古时候的油画色彩并不像现代矿物那样严谨,有石色、水色和金属色,现代的油画色彩也不会受到地区的限制。
现在研究出来的古代油画色有2000多种,这些都是以石色为主,还有一些是用在高温下的水晶颜料,经过高温烧结后,色泽十分稳定,可以很好地解决古代矿石色泽不够鲜明的缺点,为壁画增添了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
现代的多种金属原料,除了传统的色素之外,还衍生出了铜箔、铝箔、铜粉、铝粉等多种金属箔和金属粉。
另外,也有不少画家利用了不同的金属物质硫化上色的特点,通过硫化、酸化、高温等工艺,使之达到画家想要的质感,进而增加画面表达的空间。
我们在研究中国古典绘画时,既涉及到对中国绘画技术的再把握,也涉及到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再理解。
利用矿物色素这一特殊材料,开拓新的表达方式。以下是第63窟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仿作实例加以阐释。在进行壁画复制之前,需要做好如下的前期工作。
首先要弄清楚这幅画所要传达的意义和佛教思想。对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趋势及佛教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把握时代的佛教历史及艺术史。
克孜尔石窟壁画是龟兹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融合了希腊风格,印度风格,伊朗萨珊王朝风格,以及东部汉族风格。
虽然各有侧重,但从整体上看,佛教从西到东的整体趋势,具有很强的西域民族特征。在长期的营造过程中,形成了龟兹、汉风和回鹘三大体系。
以克孜尔洞窟为代表的“龟兹风”,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其建造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中央柱式的洞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成就。他的画作题材主要反映了小乘佛教“唯礼释迦”的本生与佛教文学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个特征就是菱形的构成方式及其在壁画中的演化,如克孜尔石窟中的拱顶壁等,也经常使用这种菱形图案。
三是采用了散彩与弯曲的铁盘丝法。这种技法来自于古代印度与希腊艺术。
第四个特色是对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本土化。他的身材很高,但却很有特点。龟兹佛教在其自身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外来多种要素的正面影响,并加以吸收和融合,从而使其具有浓厚的个性和独特的地域特征。
临摹时应仔细研究和剖析作品的意境,识别其运笔、色彩、结构和造型等方面的特点。这就是从学问的角度来把握古典美术的形式,然后在技法上加以提高。
就拿克孜尔的菱格壁画来说,每一尊钻石般的佛像,都是以佛像为核心,下面是一朵莲花,形成了一排规整的钻石图案。
每一排钻石都是一左一右的交错,这样的布局虽然有一些规律,但是因为是用各种颜色组合而成,所以并没有让人觉得单调,而是充满了生机和变化,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对于有斑点效应的画作,我们不能仅仅是一味地去模仿,而是要有更深刻的感触,用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去与古代人进行沟通,真正地体会到它的实际意义。
模仿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要抓住整体的意境。复写法一般可分成三类,即将复写体作为文物保存问题来研究,复写体具有继承与发展的扩展意义。
第一种是“客观再现”:“现状再现”,就是简单地根据一幅图画来描述,它是用来模仿物体的最直接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整稿”:完成整个作品,还原原来鲜丽的色彩和线条,这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理解,所以技术性更高。
第三种是复制,比较困难,要求掌握这两种方法的“适度复原”,而不是单纯的主观复制。
上述的复刻均需要根据材料、结构及其现状来加以研究,体会到在各种材料与时代中所造成的绘画效应。
新疆克孜尔第163窟中柱龛,中间一尊佛像不翼而飞,后甬道右壁立着一幅《善爱乾闼婆王及眷属》。克孜尔163窟《善爱乾闼婆王及眷属》所绘画的主要场景,为曲线造型的大佛、菩萨以及圆形的光圈。
形状各异的叶子被组合在一起,分散在光环周围。以点为中心的树叶,不仅改变了人的刚硬与圆的僵硬的不协调,同时也造成了画面的交错与折挡,营造出一种含蓄、虚实、轻松自在的艺术感觉。
比如色彩,不限石绿,石绿,赭石等三四色;在平面上,既有人体形状的圆形曲面,也有叶子状的点构成的曲面;画面呈现出强烈的刚柔反差,色彩、面形、线条的反复转换,使画面整体饱满而均衡。
土砖的边墙与色彩的互相渗透,形成一种厚重的色调。每个色调都是确定的,从而形成一种视觉效应,从而使得整个画面变得饱和,清晰,明亮。
赭色与绿色、在直线与曲线、正方面与圆面等的强烈对比中产生了既激烈又和谐的艺术感染力。对壁画的损伤所引起的纹理问题,我们要对其成因进行剖析,并寻找其制造方法。
乾闼婆夫妻二人的眼睛,都是灰白色的岩石表面,那是伊斯兰人或某些西洋探险者毁掉的,上面的文字仍然清楚可辨,所以我们可以照着原来的样子,用克孜尔土平涂。然后再涂上矾土,以固色,护屏。
二、克孜尔壁画摹写的继承与创新从远古时代起,人类的美术行为与壁画的形态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原始时代,人们对于原始时代的壁画,已经从单纯地表达自己的存在状态,变成了一种有着特定功能与意义的艺术表达。
“佛教壁画”可以说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它不但把它的教义传得很广,而且它的内容也很丰富——亚洲地区的各种绘画,像中国的工笔画,西藏的唐卡,日本的油画,印度的精美的油画,都可以说是石窟壁画的一种变异。
不管是原始时期还是等级社会时期的壁画,都是以矿物搜寻法为主的。此外,中国古代的岩画、马王堆帛画和漆画,到唐朝的工笔重彩画和敦煌壁画,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宋元以来,中国以石色为主的绘画形态日渐式微,色彩的丰富性不再为人们所认同,并逐步被文人水墨所替代;
所以色彩丰富、色彩绚丽的矿物色素在日本绘画发展史上出现了断层,反而是这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被很好地传承和利用,日本在吸取西方的美术形态的同时,又将自己独特的日本文化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现代风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在日本学习的画家,称其为“岩彩画”,是以纸张、丝绸、棉、板、木、墙等为主要材料,以天然的矿石颜色,以金银箔为介质,以胶水为粘结剂,将它们固定在画布上。
不管它的名字如何改变,它都来自于中国的古老的壁画,如克孜尔石窟,敦煌,山西永乐宫,这些都是这种题材的优秀作品。
如果你正对着洞穴的四壁,那堵无形的墙并不能告诉你,这堵墙曾经在那里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必须要主动地靠近和了解。
在靠近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体会到那些绘画、线条、形态和结构的奥秘,而不是单纯的表象,也不是眼见为实的一般性的了解。
现代岩彩油画继承了克孜尔油画,除了在形式上表现得非常丰富以外,它的内涵还和它的文化息息相关,它的艺术内容主要与那个时候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水平密切相关;
就拿克孜尔石窟来说,它整体上就有一种普渡万物的大众文化意蕴,它在现代应用的时候,通常都带有浓厚的年代色彩,反映了现代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觉。
这些作品的意义都与那个时候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美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许多都是通过对作者周边的景物进行描写,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因此,现代的石彩画对古老的壁画的继承能够在画面上得到反映,同时也对古人的艺术意义给予了足够的肯定。
四、结语克孜尔石窟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蕴含着珍贵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些基本的人文元素是任何机械和仪器都不能捕获的,而数字科技又与人类的感情、美学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内涵,充分认识龟兹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乃至民族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位置,从而使我们有机会对其进行最基本的发掘、提炼与升华。
克孜尔石窟的出土,不仅是一种区域性的意象,而且是各民族、各文化交流的证明,它对我们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