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美利坚合众国刚成立之初其实并不存在党派轮流执政的情况。当时美国的联邦政府是由华盛顿等开国元勋直接领导的。这时美国联邦政府的制度尚处于完善过程中。当时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一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和谐一致的、不存在党派纷争的国家。政党在这些开国元勋眼中代表的是小宗派或小集团的利益。当时的人总是把党派行为与腐败阴谋等直接挂钩,所以当时的美国政治并不是政党活动的天下。
不过有人的地方总是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很快美国政坛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念:一种主张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国家,另一种则主张尽可能维护各州相对独立自主的权利。美国本就是十三个英属殖民地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而成立的联邦制国家。这就注定了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必然会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议题。当年的美国人围绕这个问题很自然就形成了两种观念主张。
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分歧使当时的美国政坛实际上分化为两派政治势力,不过两派在一开始都不是以政党的名义进行活动的。西元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时日后将担任华盛顿政府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及其支持者拥护联邦宪法并自称“联邦党人”。严格意义上这时的联邦党还并不是一个真正组织架构严密的政党。当时所谓的联邦党仅仅只是汉密尔顿拉拢了一群拥护联邦宪法的志同道合之士形成的一个小圈子。
一开始联邦党着眼于经济问题试图通过建立中央银行对全国经济进行整合进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这样的主张自然遭到了那些希望保留各州自治权限的人不满,于是后者组织了民主共和党与之分庭抗礼。美国的两党政治由此形成。当然那时对立的两党还不是如今的共和党与民主党,而是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当时草创的美国联邦政府只有管外交的国务院、管财政的财政部、管国防的战争部三个部门。
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是联邦党的领袖人物,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是民主共和党的领袖人物。此外副总统约翰·亚当斯也是联邦党人。总统华盛顿虽未明确表态,但身为总统自然希望强化联邦政府集权。华盛顿虽不是联邦党人,但其立场自然更倾向于联邦党。战争部长亨利·诺克斯早年就是追随华盛顿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老将。他和华盛顿一样不明确在两派之间站队,但他其实同样希望看到一个强势的联邦政府能更好地发展国防事业。
副总统和财政部长是联邦党人,总统和战争部长的立场也更倾向于联邦党,只剩下一个国务卿杰斐逊是民主共和党人。由于当时的政府班子中支持联邦党的人明显占多数,所以汉密尔顿主张建立中央银行统一国家财政的主张顺利通过了。汉密尔顿继建立中央银行后又开始在税收和债务问题上做文章:他主张联邦政府应当作为美国唯一的合法代表向外国进口货物征收关税,同时联邦政府在国内也应当享有对各州征税的权利。
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再正当不过的诉求,但在当年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税收问题引发的。当时的人对征税权到底属于联邦政府还是各州存在争议。汉密尔顿提出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联邦政府取得从各州征税权利的同时将承担各州的债务。消息一出那些欠债多的州自然拥护,可那些欠债少乃至压根没欠债的州就不满了。你联邦政府从各州征税用来帮各州还债,可我压根就没欠债啊。那你不是拿从我这儿收的钱去补贴别人嘛。
杰斐逊抓住这点大做文章反对汉密尔顿提出的方案。汉密尔顿思前想后决定请杰斐逊吃饭在宴席上好好和对方交流沟通一下。饭局上汉密尔顿直接抛出了一项杰斐逊感兴趣的交易: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首都设在费城,等到独立后就迁都到了纽约。可杰斐逊这帮从弗吉尼亚走出来的大佬们一直希望能在弗吉尼亚和马里兰交界的波托马克河畔建一座新首都。在杰斐逊等人看来首都离自个老家更近意味着自己的人脉政治资源就能发挥更大作用。
当然这种理由是上不得台面的,所以他们也提出了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联邦政府应当在各州之间保持平衡中立。首都设在纽约有偏袒纽约州的嫌疑。如果迁到其他州也会有偏袒之嫌。不如找一处尚未开发建城的荒地打造新首都。汉密尔顿在饭局上提出:只要杰斐逊带领民主共和党支持自己的征税和偿债方案,那么自己也会带领联邦党人投桃报李支持杰斐逊的迁都计划。西元1791年9月9日美国的新首都被命名为华盛顿市以纪念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国内的事刚摆平,欧洲那边又出事了。就在华盛顿宣誓就职后没几天法国就发生了巴士底狱被攻陷的事件。美国两党围绕联邦与州的关系问题激烈博弈时法国大革命也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西元1793年英国、普鲁士、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列强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国立即援引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签订的《法美同盟条约》要求美国兑现援助义务。在美国内部民主共和党也倾向于支持法国革命,但华盛顿政府在联邦党的影响下提出当年的条约是与法王路易十六签署的。
如今与美国签订同盟条约的那个政府已被法国大革命推翻,所以美国对法国革命政府不承担援助义务。此时受联邦党影响控制的美国政府非但打算与法国切割,而且还打算趁机与老东家英国修好。美国独立后与英国的关系一度颇为紧张:英国虽被迫承认了美国独立的既成事实,但依旧占领着西部的要塞不撤离。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从北美掠夺的奴隶和财产也拒绝归还。控制着全球大部分市场的英国还对美国实行贸易制裁。
西元1794年英国海军甚至扣留了在西印度群岛从事贸易活动的几百艘美国商船。这年11月19日美国派遣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赴伦敦与英国签订了《杰伊条约》。该条约规定:英军将于西元1796年6月1日前从美国西北地区全部撤离。英国还将赔偿扣押的美国船只损失。如果只看这两条会以为这是美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可《杰伊条约》同样规定密西西比河向英、美两国开放;美国在西印度群岛贸易只能使用载重70吨以下的船只,而且不得插手棉花、可可、食糖等商品。
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内河允许英国人自由航行已算是出卖主权了。美国人在西印度的贸易要看英国脸色又侵犯了商人财团的利益。因此《杰伊条约》的内容在美国一经公布就引得骂声四起。可在当时的环境下正是这个条约使英、美两国暂时避免发生第二次战争。与英国的贸易得以顺利进行为刚诞生的合众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个条约是对美国有利的,但在当时却引发了美国社会对联邦党的普遍不满。
这个条约是在联邦党的强烈主张下签订的,然而所引发的后果却是很多人因为被这一条约激怒愤而加入民主共和党。美国在与英国签订《杰伊条约》后又以此为蓝本与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协议。美国通过这些协议得以置身于欧洲各国的纷争之外。从这时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长期奉行一种孤立主义的外交策略。所谓孤立主义是指在国际纠纷中严格保持中立,避免介入除自卫战争外的一切国际争端。
西元1796年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卸任时曾向公众明确表示:“我们与外国交往的重大原则就是在扩大与他们的商业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有政治联系”。这时的美国只想和其他国家保持商业上的往来,但在国际政治事务中能不参与就不参与。美国独立时还不是如今傲视全球的超级大国。当时的美国与英、法、德等欧洲列强比起来并不算强大。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选择尽可能避免介入与自己无关的不必要纷争无疑是明智之举。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