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王朝在西晋末期,内部纷争不断,而与中原农业文化敌对的边陲部落,则乘势而起,侵占了北方汉族的领土,在这些部落中,又以氐人所创的秦国,拓跋鲜卑所创的北魏,实力最强,曾经一度一统过整个北方,对南部的晋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永嘉南渡”之后,北地的汉族百姓陆续向南方迁徙,却无法全部抵达京城建康,于是,那些穷困潦倒的难民便渐渐聚集在广陵与京口处,在流民统领的指挥下,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抵御外敌入侵,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北府军”。刘裕从起家到后来的夺权,依靠的都是这支军队。
刘裕在北府军中威名赫赫,隆安三年,,“中原海寇之始”孙恩于三吴地区兴风作浪,刘裕与他激战三年,最终将其逼入绝境,最终以失败而死,赢得了第一的位置。
自元兴元年到义熙十一年,刘裕一直在南征北讨,打败了一些以前无法控制的当地割据势力。义熙十二年一月,一统江南的刘裕,谢绝了太傅、扬州牧的荣耀,加封平北将军,兖州刺史,统帅二十二州。
刘裕参军的时候,东晋只剩下了一个空壳,无法出征,无法收复失地,也无法对抗那些豪强,桓温和桓玄都想要夺取皇位,一个威胁到了王莽,一个威胁到了皇族,想要继承皇族的衣钵。而前者,则是将晋安帝抓去,成立了桓楚政权 ,两人将晋朝的最后一层伪装,完全撕开了。
刘裕固然有过篡晋立宋,弑晋安帝和晋恭帝的历史,但这并不能否认他在历史上与魏武并驾齐驱的成就。元兴元年,司马元显与当地霸主桓玄发生激战,被他击败,并趁机夺回了朝堂。刘裕暂归桓玄麾下,实则是假意为之,后来就是他亲手灭了桓玄。
直至义熙元年,桓氏叛乱被彻底平息,其间,晋安帝司马德宗两次被废黜,再一次复位,而刘裕更是一步登上了权力巅峰。刘裕并不急于篡位,反而将朝廷打理得井井有条,既不贪图功劳,也不贪图荣华富贵。执掌朝政后,刘裕就开始进行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变革,尤其是对世家大族的打压。刘裕在“东晋之乱,皆由世家做主”的情况下,先后采取“土断”政策,重用寒门子弟,整顿吏治等措施,坚决打压豪强士族,以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
应当指出,刘裕对当时中国科举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恢复了“策试”,后来的几个南方王朝也都沿用了这一做法,从而扫清了隋唐科举制的发展障碍。
刘裕在稳固了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一统天下,北征南燕,斩鲜卑诸王,夺回青州。
义熙8年,荆州刺史刘毅骄纵跋扈,被刘裕打败,并对荆和江州实行了减轻赋税的政策。
刘裕于义熙9年攻下了谯蜀,汉中取得了胜利。
义熙11年,刘裕率军征讨荆扬二州聚众为豪的大晋皇室司马休,使其彻底统一了南方。
义熙12年,刘裕进军关中,第二年长安被攻克,后秦被灭。
就在刘裕准备前往北方,与北魏周旋的时候,京都建康传来消息,刘穆之去世,刘裕不得不停止了对北方的进攻。刘裕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完全是因为刘穆之的帮助。刘穆之的死,让刘裕失去了一个智囊,他不得不回来稳定自己的势力。
可是刘裕刚走,长安就陷入了混乱之中,胡夏国主赫连勃勃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带着大军攻入了长安,让东晋损失惨重。所幸的是潼关守住,让他们的阵线最终抵达了黄河沿岸,刘裕想要登基,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生老病死这个自然现象,又一次成了导致中国统一的“罪魁祸首”。刘裕在北方征战,收复了失地,保存了华夏的文化,“惟有刘氏一族,延续了中国的生机。”只可惜,刘裕纵然他已经是英雄迟暮,终究还是难逃一劫,在他去世之后,南北朝僵持了一百多年,最后还是隋文帝杨坚统一了整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