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循环往复,可以永远讲下去,有点无厘头的风格。中国古时候有无数寺庙都藏在山里,历经沧桑之后,有一些幸存到了今天,其中不一定还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却一定会有自己的故事。
开化寺俯视图
山西高平城外东北三十五里有一座舍利山,山南麓坐落着一座开化寺。这座佛寺规模不算很大,看上去也不太起眼,却是一座集宋、金、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群,大雄宝殿为宋代遗构,是我国现存宋金以前的早期古建筑之一,且有极为珍贵的北宋壁画传世,很有些故事可说。
01
谁创造了开化寺?
唐朝末年,高平临近的潞城县出了一位高僧,俗姓刘,幼年出家后法号“大愚”,除了精研佛典、善于讲经之外,还擅长音韵之学。传说他曾撰写了一篇宣扬佛法的文章《心王状奏六贼表》,并修订三十六字韵母表,进献唐昭宗,得到万亩良田的赏赐。大愚只接受一千亩,其余退还回去。
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被大军阀朱温杀害,三年后朱温正式篡唐自立,建立后梁王朝。统治河东地区(今山西南部)的晋王李克用是后梁的死敌,双方军队在潞州(今山西长治)激战。
大愚不愿做后梁子民,从洛阳回到河东,并应高平僧俗的邀请,来到舍利山修行,开始时先住在简陋的禅庐中,后来正式修建殿堂屋宇,创立寺院,名为“清凉寺”。大愚名气极大,河东地区很多高僧和文士都声称自己曾经得到大愚的传授。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大愚应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和夫人杨氏的邀请,离开本寺去潞州普通院修行,两年后圆寂,享年虚七十四岁。
五代大愚禅师墓塔及浮雕
大愚禅师去世后,弟子们在寺院东南一块平地上为师傅建造了一座墓塔,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落成。此塔为开化寺现存年代最早的建筑,正方形平面,高约四米,采用单层亭阁式造型,底部设须弥座,屋顶为四坡攒尖形式,中央设蕉叶石雕,其上部塔刹已毁,塔背面所嵌塔铭讲述了大愚的生平事迹,两侧镌有僧人和妇人浮雕。
02
顶级宋代遗构!
开化寺坐北面南,二进院落,现存建筑有:钟楼(也有说大悲阁的,但是是一种误解,大悲阁实际已不存)、大雄宝殿、演法堂、延宾舍、维摩净室、观音阁、东西配殿及两庑等。
开化寺鸟瞰图
寺院正南侧中央现存一座楼阁,形如城门,下为砖砌高台,中设拱券门洞;上部为三间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带周围廊。室内柱梁多为弯曲原木,檐下柱头施五铺作斗栱,补间设斜栱。此阁带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当代学者基本公认其应为元代碑记所云之“前钟层楼”,而位于此楼西侧的大悲阁和东侧的山门后世均已不存。
元代开化寺格局示意图
钟楼
大雄宝殿居寺院中央,把寺院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建筑在高1米多的砂岩石台基上。殿身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正方形,单檐九脊顶,筒板布瓦盖顶,上施琉璃脊饰和吻兽,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前檐的檐柱上刻有施主姓名和年月题记,为该殿提供了确凿的记载。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外檐柱头铺作
大雄宝殿外檐转角铺作
补间位置的柱头方上隐刻栱形,并以散斗隔垫
殿前檐明间开隔扇门,后面开板门一道,两次间设破子棂窗,殿内可前后穿行。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昂为批竹式,重栱计心造。无补间铺作,仅于补间位置的柱头方上隐刻栱形,并以散斗隔垫。六椽栿梁架,彻上露明造,步入殿内举目可见,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
殿内场景
大雄宝殿内柱柱头铺作
金代开化寺在大雄宝殿后院东北角建造了一座观音阁,保存至今。此阁共设两层,底层以石墙封砌,内藏石室,分为两间,里室拱券门内有一泉眼。上层为三间悬山顶木构建筑,前廊两次间中间各加一根石柱,隔为五间。柱头上施单昂四铺作斗栱,无补间铺作,进深六架椽,结构简洁。
观音阁
阁前石栏板,为金代原物
观音阁内部
03
《清明上河图》?
请叫我《清凉兰若图》!
开化寺壁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寺观壁画。成于北宋时期,由画师郭发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前后绘制,以佛教经变故事为题,人物、建筑并重,面积近90平方米。
开化寺壁画不仅描绘出一幅空灵明净的佛国世界,也展示出一幅完整的宋代世俗风情的画卷,将北宋市井生活巧妙融于佛经故事中,构图严谨,用笔遒劲,人物冠饰及建筑物上大量施用沥粉贴金,为宋代壁画中的精品。
有人称开化寺壁画为“壁上的清明上河图”,但其实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的时间略晚于开化寺《清凉图》,同为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市井生活的画卷,而《清凉图》表现了王公府邸内的佛事场景,同样是近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为了保护壁画,已经不能进殿参观,文物局就请了北京的美术专家,仿照北京的法海寺把壁画扫描下来,用电脑喷涂复制在两边侧殿展室,以下展示均为侧殿数字复原壁画。
开化寺壁画局部图
大雄宝殿内壁画以说法图为中心,四周辅以经变故事。东壁绘制四幅华严经变说法图,依次为“七处九会”(释迦牟尼佛在七处地方共九次说法)中的兜率天宫会、普光法堂会、重会普光法堂会、三重会普光法堂会。
西壁北壁首尾衔接,为报恩经变相。北壁东侧所绘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法会等,西侧为说法图、鹿女因缘和提婆达多因缘。画面整体布局谨严、人物众多、设色淡雅,连续贯通,如一幅依壁徐徐展开的卷轴画。
东壁第一铺 第五会 兜率天宫庄严阁
东壁第二铺 第一会 阿兰若法菩提场
东璧四组图像皆采用对称式布局,释迦牟尼佛居中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弟子、胁侍菩萨、诸菩萨、护法金刚环伺左右,上面两隅飞天凌空舞动,菩萨及侍女乘云飞翔,下有僧众虔诚听经,画面层叠铺陈却充满秩序感,透露出佛国世界特有的安宁与祥和。绿色、靛蓝色的主色调,沥粉贴金工艺呈现的金色光芒历经千年变成了古雅沉稳的色彩,进一步强化了画面沉静的氛围。
相比于唐代佛像“热烈放姿”、博大恢弘的风格,宋代佛像从外物走向内心,注重个性化的情感意绪,表现出细腻秀婉的特质和纤细柔和的审美意识。
东壁第三铺 第九会 大庄严重阁
东壁第四铺 毗卢遮那佛说法图
西壁北壁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所绘变相,主要包括太子本生、忍辱太子、华色比丘尼、转轮王舍身供佛、善事太子本生、光明王本生经变。不同于东壁构图,西北壁采用了叙事式布局,以生子、娶亲、逃亡、割肉救母、流落异邦等为主要情节,以忍辱、施舍、行善为主题,描述了释迦牟尼佛为法献身、播种福田的种种善行。
西壁 华色比丘尼因缘中的行刑图局部
这是西壁当心间左侧的华色比丘尼因缘中的行刑图,华色的丈夫和四个孩子在回娘家的途中经历了各种天灾人祸纷纷身亡,盗贼还把华色掳走为妻。被官府抓获后判处死刑、华色也一起遭到活理,幸免于难后华色出家为尼。这些头上裹着巾子的汉子穿着交领或对襟短衣、还扎着腰带、穿着小口裤,手拿着铁锹正要填土埋人,身旁的官吏头戴着展翅幞头、穿着圆领袍服。
善友太子本生故事是佛教文化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描绘了善友太子的一生,包括他的出生、成长、观四事(观耕、观织、观渔、观屠),以及他为了众生的福祉而入海求取如意宝珠的经历。这个故事在西壁壁画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善友太子本生:太子观织
这是善友太子本生的一个场景,太子一行立于织坊前。画面有宋代的织机、纺车和女织工。其中一者正在织布,裸露上半身,体现了织坊内闷热的环境。墙壁上还有灯,显示夜间纺织的可能性。考虑到高平一直是潞绸的重要产地,这幅图有相当的写实性。
善友太子本生:太子观屠(肉铺屠宰)
太子看见许多人在屠杀牛马、骆驼,烫猪、剥羊,他感到非常震惊和悲痛,对生命的痛苦和世间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北壁乐舞伎
北壁观世音法会所营造的伎乐歌舞场面之浩大华丽,令人叹为观止。外貌秀丽的乐伎交脚而坐、排列成行,笛子、琵琶、箜篌、笙等各种乐器一应俱全,弹奏自如;婀娜的舞伎位于乐队中央,翩翩起舞,喜乐的氛围洋溢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表现出了妙音众出、自由自在的佛国世界的美好。
北壁壁画局部图
在壁画中,还有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和建筑场景。画面上的殿堂亭台楼阁,完全符合宋代木构架的类型模式,应是北宋宫廷内苑和寺庙建筑的缩影。刻画的帝王将相、后妃宫嫔、高官富商、僧侣道徒、耕织渔牧、盗贼恶霸等,人物发式、冠带、衣着皆符合宋代流行款式,无疑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动素描。壁画所表现出的下层平民的生产生活场面,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珍贵的宋代世俗风情画卷。
壁画局部图
壁画局部图
高平开化寺壁画不但较好地诠释了佛教故事的细节,而且将本地风土人情移植于壁画中,呈现了山西宋辽金时期佛教壁画叙事背景或显现或隐藏的世俗化内容,增加了佛教故事的可信度和宗教壁画的观赏性。
壁画局部图
壁画局部图
壁画局部图
山西宋辽金时期的佛教壁画,虽然以表现佛教故事为主,却以所处时代的真实场景和本土化的世俗形象为叙事背景,其中的人物造型,衣着宋辽金时期的服饰,活动在本土化的世俗场景中,演绎着来自遥远的佛教传说。
壁画局部图
壁画局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