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辛弃疾,文武全才,一手握笔,一手持刀。
文可指点江山,武可纵横沙场,奈何一生并不得志,常借酒消愁,抒心中之不快。
关于喝酒,辛弃疾还有一件趣事。
他曾在《西江月·遣兴》中写: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隐居瓢泉期间,此时他早已进入知命之年,壮志难酬,尝以酒解忧。
这一天他又喝了不少,醉倒在一棵松树下,于是开始和松树聊天。问松树,今天我是不是又喝醉了?时有风吹过,摇动着松枝,已经喝懵的辛弃疾以为松树要来搀扶他,于是随手一推,说,一边去,我没多,还能继续喝!
词自然是寄怀之作,松树被人格化,映衬他的孤单与苦闷,自从1181年辛弃疾被罢去所有官职后,他已经在铅山闲居了10余年。
作为一个心有大志,敢领50人闯几万敌军大营的猛将,闲吟风月是一种耻辱。
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主和派更是贪图舒逸,不思北进,作为“归正人”,他屡屡遭到排挤,这些都是令他郁结难言之痛。
正如他在《丑奴儿》中所写: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深刻体现了辛弃疾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被弃用后,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词中的“爱上层楼”意有所指,也是他梦想起航之处。
02.
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掳走徽钦二帝,靖康之耻,永载史册。
此时辛弃疾还未出生,他的祖父辛赞为北宋官员,朝廷南迁以后,辛赞因恐拖累家眷,未及跟随,所以便委身于金人权知开封府。
虽然在金朝为官,但辛赞却不敢忘家仇国恨,常在暗中联络义士,等待时机揭竿。
公元1040年,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府历城县,李清照也是在济南出生的,所以他与李清照并“济南二安”。不过,辛弃疾初字为“坦夫”,后来才改成“幼安”的。
之所以取名“弃疾”,是祖父辛赞希望他能如大将军霍去病一般,救国于危难,力挽狂澜。
因对辛弃疾抱以期望,所以辛赞自幼就很注重对他的培养,除饱读经史外,还苦学武艺。闲暇之余,辛赞带着童年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
辛弃疾《丑奴儿》中的“爱上层楼”,就寓指登高南望,和入南朝后的登高北眺,两者皆为思念故国。
这样的情怀从很小的时候,就在辛弃疾心里扎根了,因此他两次赴金都燕京参加科举,目的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是勘察地形与窥探金国的实力。
公元1160年,辛赞因病离世,给了辛弃疾很大的打击,但他还来不及思痛,金人又挥师南下,欲取江南,
辛弃疾趁机举旗,招募2000余义士,去投靠了当时声势最大的起义军耿京部,得耿京赏识,出任掌书记。
一开始耿京并不完全信任辛弃疾,尤其是帅印在辛弃疾手上被盗以后,更想对他问责。而偷帅印的人正是与辛弃疾一起来投的义端和尚,义端原本也是一小股起义军领袖,因未得耿京重用,遂打算拿帅印到金人那领赏。
辛弃疾把义端当朋友处,未曾想他却陷害自己,故立下军令状,截义端往金营途中。义端苦苦相求,可辛弃疾毫不犹豫,一刀就斩下了义端的头颅。
从那以后,耿京就开始对辛弃疾另眼相待,让他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
投耿京部的第二年,在辛弃疾的劝说下,耿京决定奉表南归,纳入朝廷的正规部队。当时宋高宗在建康,辛弃疾和贾瑞前去呈表,得到了高宗礼遇,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
可就在一切都安排好准备回营时,耿京却被部将张安国、邵进等人谋害,带领一部分人投奔了金营。
辛弃疾归部后,精选了50名士兵,带着他们一路闯进金人5万人大营。当时张安国正在与金人将领喝庆功酒,未曾想一匹快马直直冲了进来,马上端坐之人正是辛弃疾,还没等张安国反应过来,辛弃疾就像抓小鸡一样把他扔到了马背上,来去如风,扬长而去。
不久后,辛弃疾以张安国向南宋朝廷纳了“投名状”,张安国被押解到临安游街斩首。
这一年,辛弃疾刚23岁,此举震惊朝野: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03.
南归后,辛弃疾因功封江阴签判,正式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同一年7月,太子赵昚受禅登基,为宋孝宗。
一开始,孝宗还是很刚的,主张北伐,因此重用张浚,一路高歌,攻城略地,收复了许多城池。然而打到符离时,部将邵宏渊坐视不战,他的儿子还领兵逃跑了,导致惨败,宋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签订了“隆兴和议”。
次年,辛弃疾的原配妻子赵氏在江阴病逝,辛弃疾续娶范邦彦之女子美。江阴三年秩满后,辛弃疾先后上《美芹十论》和《九议》,请命北伐,但宋孝宗被符离一战打怕了,加上主和派的抵制,辛弃疾的奏表石沉大海,没有得到重视。
随后,辛弃疾出任广德军通判任,转建康府通判,迁司农寺主簿,知滁州,一路下来10年就过去了,宋廷全无作为。尤其是辛弃疾作为北疆南投的官员,始终被针对、排挤。
滁州秩满后,辛弃疾回京改任仓部郎官,他笔下的《青玉案·元夕》就是作于此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这首词中就能看出,此时的宋廷已经不思北进,官僚们沉湎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辛弃疾洞察形势,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公元1175年,茶商赖文政起事于湖北,辛弃疾被启用为江西提刑,负责平叛。没过多久,叛军就被降服,辛弃疾因功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此时的辛弃疾已经38岁,虽为封疆大吏,却只能管管地方,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两年后,辛弃疾出任湖南转运副使,奉孝宗手谕,创建“飞虎军”,以剿盗寇。但辛弃疾雄心勃勃,打算把这支军队打造成铁军,为日后北伐做准备,所以操练均为刀枪实对,士兵难免有伤。
一年后,辛弃疾遭台臣弹劾,理由是他练兵“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因此朝廷罢去了辛弃疾所有职务。
无奈之下,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建带湖庄园,开始了长达近15年的隐居生活。
04.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公元1188年,陈亮前往铅山看望辛弃疾,此时辛弃疾已经闲隐7年整。陈亮和辛弃疾一样,都是主战派人士,渴望收复河山,因此两个人相聚备注瞩目,史称“鹅湖相会”或“辛陈之晤”。
本次聚会以后,陈亮回朝,准备上书孝宗,建议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
辛弃疾听闻此消息后,精神为之一振,就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破阵子》。
这是辛弃疾笔下最为豪爽的一首词,句句都有动山河之势,也深刻体现了他北伐的决心。千百年后,这首词更是被收录进教材,为适龄学子必读之作。
遗憾的是,辛弃疾的理想终没有实现,陈亮上表后不但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诬下狱。
公元1189年,宋孝宗禅位,宋光宗登基,辛弃疾开始与朱熹等有为之士交往,三年后重新被启用为福建提点刑狱,知福州,也曾一度归朝任太府卿。
不过因为辛弃疾屡次再表北进之事,又遭到主和派台臣弹劾,罢官后继续闲隐。带湖庄园失火后,辛弃疾迁居瓢泉,无奈之下只能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因此作《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公元1200年,朱熹病逝,他的学说一度被定为“伪学”,朱门学子许多都遭到迫害,因此无人敢去吊唁。而辛弃疾不畏禁令,亲自前往哭祭,并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同时,属于辛弃疾的第二春马上就要到来了。
05.
公元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经64岁的辛弃疾被召为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因此,激动不已的他登北固亭,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遗憾的是,就在辛弃疾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又一次遭到弹劾,辛弃疾一怒之下辞官,朝廷以两浙东路安抚使召回,辛弃疾不就。后朝廷又擢辛弃疾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试兵部侍郎,已经年迈的辛弃疾依然婉辞,没有赴任。
在此之前,辛弃疾曾去看望过已经致仕的陆游,两个人促膝夜谈,久不愿散。辛弃疾见陆游居住之地寒苦,尝为他筑屋,被陆游婉拒,并叮嘱他一定要辅佐韩侂胄促进北伐。
公元1207年,朝廷再召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请他速到临安就任,可此时辛弃疾已经因病卧榻,无法前往,遂上表谢辞。同一年10月,68岁的辛弃疾与世长辞,临终前还在大喊:杀贼!杀贼!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与陆游一样,皆以收复河山为己任,哪怕屡次遭到打击,亦不曾改志。
在词坛,辛弃疾享有盛誉,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有“词中之龙”之称。
同时,辛弃疾还是两宋存词量最多的词人,有600多首,后世曾有人评价,辛词无一首不好。
济南幼安,词坛稼轩,名誉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