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浴血抗日十四年(59)山西新军与河北抗日武装的建立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4-06-07 09:50:31

本文节选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早在1936年下半年,红军东征回师后,中共中央就派薄一波等人前往山西,与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发展了合作抗日的特殊形式的统战关系。

是年9月,阎锡山为表示抗日,接受了中共的进步措施和口号,组织起抗日救亡团体——抗日牺牲同盟救国会(简称牺盟会),由阎自任会长,邀请和吸收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参加,同时负责牺盟会的日常工作。

为了推动山西救亡运动的发展,推动阎锡山抗日,共产党方面接受了邀请,薄一波、宋劭文、牛荫冠、冯基平等一批山西籍共产党员在牺盟会中积极工作,深入山西各县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训练工作。

此举,使得山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救亡新局面,抗日进步力量也通过牺盟会这一组织,逐步形成了山西“新派”的领导力量。

全国抗战爆发后,山西形势急遽变化,日军在占领平津后,很快向山西进逼。

阎锡山为应付危局,急欲扩充军队,并更多地依靠牺盟会来组织抗战力量,他接受了薄一波等人的建议,下令组建新军,即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由牺盟会当时举办的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和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8、第9团各部组成。

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总队(相当于团)在太原正式成立,一个月后,迅速发展为4个总队,后又相继扩充为第1、第2、第3、第4纵队和工人武装自卫队、政卫旅等,统称“山西新军”。

新军的成员,基本来自各阶层的爱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经阎锡山同意,新军实行政治委员一长制,由薄一波、张文昂、戎子和、雷任民等分任纵队政治委员,并建立起政治工作制度,因而,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受八路军总部指挥的民众抗日武装。

1937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在山西建立3个战略支点的部署,薄一波率决死总队向晋东北进军,先期开赴五台,在八路军主力未抵之前,由决死总队控制该地区。

11月,按照朱德总司令的指示并取得阎锡山同意,决死队先后开赴晋东南、晋西南和晋西北,协同八路军主力进行群众抗日工作,展开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12月,日军纠集步、骑兵5000余人从平遥、阳泉、昔阳、和顺、寿阳、榆次等地,分6路围攻驻扎在寿阳以南松塔、马坊地区的决死第1纵队。

面临强敌,决死第1纵队英勇作战,5天内毙敌600余,粉碎了敌人围攻,经受了战斗考验。

1938年初,日军又分9路围攻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为了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粉碎敌人围攻,决死第1纵队组织群众进行空舍清野,并担任了牵制、消耗、袭击来犯之敌,拖垮敌军的任务。

2月下旬,决死1纵队配合第129师主力在神头岭进行作战,他们在夏店附近出击日军,毙敌50余,随后迅即转至三不管岭,再次袭击日军,致敌死伤逾百。

敌因摸不着我主力部队行踪,疲于奔命,逐步陷于困境之中。此后,决死1纵队又与友军第83师、第47师协同,在进占沁源之敌被迫撤退时截击、追击,并配合八路军第344旅收复了沁县县城。

4月27日,决死1纵队第2总队再次与第344旅配合,侧击长治南退之日军,他们先后在襄垣的虎亭、长治、高平地区进行战斗,毙敌百余,收复了长治县城。

在这次反击日军9路围攻作战中,决死队为保卫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挥了作用。

之后,决死第1纵队又活跃于同蒲铁路之霍县至临汾段。5月13日,纵队第1、2总队袭击临汾车站,全歼守敌30余人。接着,又对洪洞县大、小胡麻日军据点进行突袭。

为了掩护灵(石)介(休)县政府开展工作,第3总队巧妙袭击了介休洪山村的日军,毙敌60余人。

夏季,第3总队又发起榆次北田战斗,破坏马首至上湖段铁路,使日军一列运输车脱轨,伤亡惨重。

8月28日,决死1纵队一部夜袭赵城磨头火车站附近之三关庙据点,打死、打伤敌111人。

1939年1月,朱德(前左)在沁县南沟村视察山西新军

1939年1月,朱德(前左)到沁县南沟村视察

在晋西北,决死4纵队配合第120师反围攻,展开七城战役,在围困岢岚和追击残敌中胜利完成了阻击和袭扰任务。

决死队晋西南政卫队从1938年2月起,先后进行了黑龙关、三关峪、古城镇、秦王岭、店头村、王庄等战斗,在晋南反“扫荡”战斗中屡立战功。

决死3纵队也打了不少好仗,其中尤以夜袭沁水城的战斗最为激烈,4月20日,3纵队第9总队分数路攻入沁水城,打死守敌近百名,迫敌撤退,占领了县城。

7月,日军一个运输大队300余人、汽车百余辆由阳城开沁水,他们在翼城、沁水间的车坞岭,遭到决死3纵队第7、第8总队各一部伏击,被全部消灭。

同年秋,决死3纵队又参加了正太路与同蒲路连接处附近之北营、鸣季段的铁路破击,袭击寿阳东关,炸翻火车一列,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山西新军官兵在山林中露营

1937年冬至1938年夏,牺盟会进行的救亡运动,为山西新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八路军主力开赴山西战场英勇作战,更是给山西以至全国人民以振奋,对山西新军的壮大也起了巨大作用。

在共产党人和其他抗日进步人士的实际领导下,山西新军与八路军主力密切配合,为创建、保卫抗日根据地立下了卓著功勋,而本身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到1939年年底(晋西事变前),山西新军已拥有:

4个决死纵队,每纵队辖3个总队和3个游击团,合计24个团;

一个工人武装自卫总队,辖3个团;

3个政治保卫旅即第209、212、213旅,每旅辖3个团,合计9个团,外加3个游击支队(团);

一个暂编第1师(由第2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领导),该师辖4个团,1个游击支队(团)。

以上全部新军,共50个团(其中46个正规团,4个游击支队),约5万多人,在实际兵员和武器数量上,均超过了当时的晋绥军,成为活跃在山西各地的一支主要抗日民众武装。

日军占领平津后,河北广大地区也沦入敌手。

9月,日军沿平汉、津浦两线进攻,大批枪支散落民间,中共保属省委立即在各地广泛发动青年,组织武装,仅仅两三个月,就在高阳、蠡县、定县、安国、天极、藁城、正定等县,先后组织起河北游击军、抗日义勇军、人民自卫团等组织,共有两三千人的抗日队伍。

1937年10月,东北军第53军第130师第691团在团长吕正操率领下,拒绝南撤,回师冀中,改称人民自卫军。

吕正操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他们与河北游击队等抗日武装会合,在当地发动群众,消灭土匪汉奸,开展游击战争,并且收复了深泽、安平、博县等县城。

同时,部队也得到了发展,成为拥有第1、2、3团和特务团共4个团、3000多人的一支抗日武装,是年12月,该部转至平汉路西进行整训。

在此期间,在中共保属省委的领导下,冀中相继建立了高阳、安新、新安、任丘、蠡县、博野、安国、深泽9个县的抗日政权,普遍组织了各界救国会团体、人民自卫武装。

至1938年1月,河北游击军发展到70000多人,号称“十万”。冀中抗日力量的迅猛发展,给予日军以严重威胁。

这时,日军主力尚集中在第一线,后方交通沿线仅有少数兵力驻守,暂时抽不出较多兵力“扫荡”,乃实行袭劫、屠杀政策,1937年底、1938年初,派兵占领高阳、安新和新乐,并在边沿区域建立了伪政权与我对抗。

为了巩固冀中,吕正操率领的自卫军整训部队,根据晋察冀军区的指令,迅速返回冀中,协同河北游击军袭击日据点,破坏平汉路,打击汉奸土匪武装。

1938年2月,自卫军以一部北进大清河地区,连克新镇及霸县、永清县城,同时,粉碎了日军的两次规模较大的“扫荡”,收复了高阳、安新。

4月下旬,河北游击军在抗击了交河、献县日军向河间的进犯后,乘胜收复了河间城。

至此,冀中腹地土匪、日伪势力基本肃清,并在38县中建立起了抗日民主政权,西起平汉,北至北宁,南达沧石的广大地区基本为我控制。

5月上旬,中共冀中区党委成立,接着,又成立了冀中行政主任公署,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吕正操任纵队和冀中军区司令,王平任政治委员,下辖4个支队和4个军分区,冀中抗日根据地得到开辟。

河北平西地区包括宛平、房山、涞水3个县大部,良乡、怀来、昌平、延庆等县一部。

七七事变后,东北流亡学生赵同、高鹏等在北平近郊沙河、昌平一带拉起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在中共地下组织帮助下,发展为国民抗日军,主要活动于北平近郊地区。

1937年8月22日,抗日军袭入北平德胜门敌监狱,救出被捕同胞、爱国志士数十人,给敌造成震惊,声望不断增加,短短两个月后,即发展成拥有千人的抗日武装,并于12月受八路军总部之命,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

为了协助第5支队开辟平西、发展冀东抗日游击战,1938年3月,由军分区政治委员邓华率领,组成邓华支队,挺进平西,接连攻克樊山堡、门头沟、桃花堡等敌据点。

在第5支队协同下,把抗日游击战争推进到房山、涞水、良乡、宛平、昌平等地,成立了县的抗日联合政权。

1938年5月,晋察冀军区在平西设立了第5军区分区,地方工、农、青、妇抗日救国会也相继建立,平西区抗日游击战得到初步发展。

冀南地处平汉路东,沧石路南,卫河以西,漳河以北,拥有34个县,境内有卫河、漳河、滏阳河、沙河、里河等5条河流,除尧山县西北之尧山外,全是一片平原。

1937年10月,德州、邯郸先后陷落,冀南除南宫、清河、枣强、巨鹿等县外,悉数为敌占领。

但为时不久,日军因一线需要大部南进,仅留少量部队控制德州经临清、馆陶、邱县至邯郸,临清经威县至邢台两条主要交通线。

为了不失时机打开冀南抗日局面,中共北方局于1937年10月成立了冀南特委,派马国瑞等返回当地,恢复地方党组织,发动民众抗日,短期内于南宫、广宗、巨鹿一带组织起一支200多人的游击队,命名为八路军别动大队。

在赵县、藁城、栾城一带,还组成了沿用友军番号的第5路军,在漳南区组织了命名为民军第2路第4支队的游击队。

以赵辉楼为首的受中共影响的知识分子也在宁晋、束鹿一带建立了民众抗日自卫军。

这些武装的建立,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1937年底,八路军第129师教导团干部30余人组成挺进支队,越过平汉路进入冀南。

随后,又以第769团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骑兵连组成八路军东进纵队,由第386旅副旅长陈再道和冀鲁豫省委书记李菁玉率领,挺进平汉路东,控制了南宫附近数县地区。

八路军各部挺进冀南后,在那里安定社会秩序,收编民军和匪、伪武装,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使得冀南地区的抗日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