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祸上门”,清明上坟有啥讲究

张郃说历史 2023-03-21 00:26:07
喜欢多多分享一下,点赞收藏评论加“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家只生愁。”

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中国诸多节日之中仍有较高的地位。

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取自“清明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寒食禁火”是清明的习俗,经过不断地发展,清明节气逐渐发展成了如今人们熟知的清明节。

在历史长河之中,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及故事比比皆是,因为古人对待这个节日尤其在乎。

毕竟清明节是缅怀先烈的日子,而作为华夏儿女,孝敬长辈尊重先辈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所以清明节也就成为了较为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自古就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这样的风俗几千年传承至今。

然而有人却说,2023年的清明节并不适合祭祖扫墓,这是为什么?

问题都出在了这个“闰月”上。

清明节为何祭祖?

想知道清明这个节气为什么要祭祖,就要清楚清明节气和清明节的关系。

虽说清明与清明节仅仅相差了一个“节”字,但是意义却完全不同。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位于春分之后,排在谷雨之前。

清明是春天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寓意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复苏。

许多老人叫清明节气为“三月节”,这个“三月节”和端午节被叫做“五月节”、中秋节被叫做“八月节”是一个道理。

“三月节”的称呼并不是老人胡编乱造!

根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的记载,清明又被叫做“三月节”。由此可见,自古清明节气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时至清明万物生”。

过了清明节气,也就意味着春天真的到来了,世间万物也在悄悄复苏。

清明节与清明这个节气仅仅差了一个“节”字,却从节气变成了节日。

与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并列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可见清明节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

最早清明节气的习俗主要是“寒食禁火”。

顾名思义,就是在清明这天,人们不可以用火烹饪食物,甚至不可以生火。

这也是缅怀艰苦生活的一种方式。

早期人类并不会生火做饭,吃的都是生食,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后来,人类学会了钻木起火,知道用火做食,这对于古代人的饮食条件无疑是飞跃式的进步。

为了缅怀古人的艰苦生活,也是感激“火”对人类的贡献,所以才有了寒食节不生火的习俗。

“寒食节”也可以看做是古人忆苦思甜的方式。

虽然古时候的“寒食节”并不举行祭祀活动,但并不代表古代人没有缅怀祖先、祭奠祖先的方式。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平民百姓就喜欢进行祭祀扫墓。

在那个时候,祭祀是一种“时尚的风气”,尤其受到达官贵人的追捧。

在秦汉时期,祭祀祖先还是一种民间自发缅怀先辈的方式。

一直到唐代“寒食扫墓”被视作礼节,成为了被“政府”承认的传统习俗。

也是从唐代开始,祭祀就被捆绑在了清明节气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朝,各种礼仪和节气得到了进一步的分化和诠释,寒食节也不例外。

祭祀扫墓特别盛行,甚至超过了寒食节传统的“寒食禁火”这个习俗。

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寒食节存在的本来目的,开始认定,寒食节扫墓就是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

直至明清时期,寒食节彻底不复存在,被清明节所取代。

人们也逐渐忘记了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反而都记得清明节这个节日。

直至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清明节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确立为了我国的法定假日。

自此,清明节成为了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的日子。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清明节都能够进行祭祖。

以2023年为例,许多老人都说这一年不适合祭祖扫墓,这又是为什么?

“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祸上门”

老辈人总会说这样的一句话:“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祸上门”。

意思就是,如果这一年有闰月,到了清明节的时候不要上坟,否则容易惹出祸端。

对此,民间还有很多的迷信说法。

有的老人说,农历十二个月和天庭地府的十二个月是对上的。

也就是说,在不闰月的情况下,人间的时间和天庭地府的时间正好相对,祭祖扫墓的时候先辈也能够感受得到。

尤其是祭祀的贡品和烧的钱币,“那边”都可以得到。

然而,如果这一年有闰月,那么十二个月的农历就变成了十三个月。

十三个月就无法与天庭地府的十二个月对上,祭祀的内容也失去了意义,而且贡品和钱币在“那边”的先辈也无法得到。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闰月年,留娘年”。

意思就是,有闰月的年,是不太平的一年,家里很容易出事。

娘就代表了长辈先辈,在一些人眼里,闰月年尤其对家里的长辈不好。

所以有老人说,在闰月的年头祭祀先祖,对家里的老人特别不利,这也算是对先辈祖先的不尊重。

“闰月不上坟”的故事

相传古代人们在祭祀的时候都会询问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让老人选定合适的时间去祭祀。

老人会选定一个最合适的日子,陪同祭祀后辈一起去祭祀他们的先辈。

期间,老人会举行仪式,并且帮助这一家人操办祭祀。

这也算是一项生意,老人也会从中得到一些酬劳。

然而,有一户人家却并不相信老人的祭祀方式,他想要祭祀先辈,但是却并没有询问老人的意见,也没有找老人帮助操办仪式,只是自己带着贡品和钱币去了墓地。

没隔多久,这个人家里就出了事。

先是老婆意外流产,后来自己因为干活不小心砸断了腿,家里的老人也在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人们都来询问老人,关于这家人的事情。

老人说:“闰月不上坟,上坟祸上门”。

许多人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说法,还觉得不相信,但是看到那家人的可悲结局,也感到后怕。

后来人们都记住了这句话,在闰月的年头都不去给祖先上坟。

因为上坟的时候多是清明节前后,所以人们就把老人的这句话与清明节联系在了一起。

“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惹得祸上门”也由此而来。

当然,这也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具体是否为事实也无从考证,只当是一个故事听即可。

唯有尊老,才会爱幼。所以懂得缅怀先辈也是教育的一种形式。

清明祭祖讲究多

清明节除了有“闰月不祭祖”这个说法外,还有很多的“讲究”。

虽然都是民间的“迷信说法”,但其中却蕴含了无数后辈对先辈的尊重和敬爱。

1.祭祖要尊重

祭祖扫墓本来就是一个沉重且庄严的事情,既然选择来祭祀先辈,就一定要懂得尊重先辈。

在祭祀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嬉笑打闹,这是对先辈极度的不尊重。

如果作为儿女来祭拜,那么这样的行为可以用“不孝”来形容。

祭祀的过程一定要充满敬意,这也是祭祀最主要的目的。

2.不要穿着过于鲜艳

朴素着装是祭祖的标配。这样简约的装扮,体现了祭祀之人内心的尊敬和虔诚。

如果祭祀的时候穿着大红大绿的衣服,或是十分夸张的装扮,这不无疑是对祭祀形式的不尊重,更是对先辈的不尊重。

还有的地方会说,这样的着装很容易在祭祀的时候“着东西”。其实就是教育人们要朴素着装,尊重先辈。

3.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祭祀

祭祀虽然是“迷信活动”,但确实许多人在祭祀之后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很容易让虚弱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

因为祭祀活动大都在墓地,人烟稀少,阳气较弱,所以会让人感觉不适。

尤其是孕妇和孩子,如果不是特别有必要,尽量不要参与祭祀。

虽然如今我们生活在科学时代,但的确还存在着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玄学”,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更要懂得尊重。

祭祖须虔诚

为什么清明祭祖会牵扯出这么多的故事和规矩呢?

其实先辈们就是在告诫后辈:祭祖的时候要虔诚,要尊敬。这也是祭祖本来的目的和初衷。

清明祭祖自古就是人们彰显礼仪和孝道的方式,每个人都想通过祭祖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孝心”。

但是如果祭祖的方式过于简单,这份“孝心”就会显得廉价。

所以古人会限定如此多的条框,用来检验后辈们是否有“诚心”祭祖。

中国很大,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

或许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祭祀礼仪,但归根结底,这些习俗和礼仪都是希望人们能够虔诚的祭祀先辈。

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虽然许多地方都有“闰月不上坟”的说法,但这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

如果在乎这样说法的人可以暂时不去上坟。

毕竟上坟是自己的事情,做与不做都没关系,是否有孝心也并不完全取决于祭祀先辈这样的做法。

而那些已经祭祀过先辈的人也不要过于在乎。

因为祭祀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对先辈的尊重,所谓“心诚则灵”。

既然是对先辈的尊重,那么先辈也能够理解自己的祭祀行为。

尤其是本来不知道这个典故的人,所谓“不知者无罪”。

尽量不要把这件事当成一种负担,进而让自己感到有压力。

结语

作为法定假日,清明节的时候一家人可以轻轻松松的踏青采风。

如果有想法,也可以去给家里的“故人”扫墓。

扫墓是一种将抽象的思念形象化的方式。虽然按照民间传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但并不需要过多担忧,只要自己诚心实意即可。

因为祭祀先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传承人们的孝道,而并不是那些过于玄学的内容。

清明祭祀本来就是对先辈的尊敬和思念,所以并不用过于担心其中的礼节是否周到。

尤其是那些“玄学禁忌”并没有科学给予支撑。

祭拜先辈只要心中有诚意,让自己内心得到满足,这就实现了祭拜的意义。

虽然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的一种,但也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期间更夹杂了人们对先辈的尊重和敬爱。

3 阅读:2954
评论列表
  • 闺月清明不上坟?那么应该在什么时候祭祀祖先最好呢?

    电池电量过低 回复:
    管他真与假,老祖宗留下来的,能避就避一下,又不损失什么
    多看少说 回复:
    清明节之前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