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被誉为世界物种的基因宝库、生命的庇护所、野生动物的乐园,还被称为哺乳动物祖先的发源地、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
据《都市时报》等媒体报道,最近,在高黎贡山福贡县的架科底、子里甲段,海拔3000米的茂密山林中,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了一种新物种。
经过动物专家的鉴定,确认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斑羚。
近年来,高黎贡山已经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在这里,红鬣羚、中华鬣羚、中华斑羚、羚牛、林麝等珍稀动物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镜头中。
01
体型与中华斑羚相似,蹄子宽大而结实,尾巴较短
红斑羚是一类长的像山羊又像羚羊的牛科斑羚属物种,中文名叫赤斑羚。在民间,它们也被称为西藏斑羚、红山羊或红青羊。
红斑羚的体型与中华斑羚颇为相似,它们的体长一般在95至105厘米之间,肩高则在60至70厘米,体重大约在20至30千克。
披着一层长而柔软的毛发,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温馨感觉,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毛绒玩具。
它们的四肢粗壮有力,蹄子宽大而结实,这使得红斑羚能够在崎岖的山地中稳健行走。
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红斑羚都拥有一对黑色的角,这些角短而圆润,向上后方倾斜,基部带有环棱,增添了几分威严。
雄性的角通常比雌性的更为长而粗,平均长度在7.5至16厘米之间,这是它们性别特征的显著标志。
红斑羚的尾巴较短,呈现出褐黑色,长度不会超过10厘米,这使得它们在密林中穿梭时更加灵活自如。
02
红棕的头,红棕的颈,红棕的体背,红棕的四肢
红斑羚与中华斑羚相比,有着几个显著的区别:
首先,红斑羚的体型更为娇小玲珑,它们的头部、颈部、背部以及四肢都覆盖着一层红棕色的毛发,这种色彩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尤为温暖而迷人。
其次,红斑羚的背部中央有一条醒目的黑褐色纵纹,这条纵纹比中华斑羚的要宽阔一些,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一条神秘腰带。
再者,红斑羚的喉部和前胸没有像中华斑羚那样的浅色区域,这使得它们的整体色彩更加统一和谐。
最后,红斑羚的耳朵相对较短小,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减少在密林中穿梭时的阻碍。
03
分布过于狭窄,养在深闺人未识
红斑羚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缅甸北部的偏远地区,以及中国西南的边境地带。
在中国,它们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察隅、波密,以及雅鲁藏布江南岸的米林县林区,而在云南的高黎贡山,也有它们零星的身影。
这些生灵是典型的森林居民,它们选择在海拔1500至4000米之间的高山和亚高山常绿阔叶林以及针阔叶混交林中安家。
它们偏爱那些山势险峻、水流湍急、森林茂密、巨岩陡坡的深山峡谷,这些地方成为了它们自由活动的乐园。
红斑羚的活动范围虽然不大,但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进行垂直迁移。在夏季,它们会迁徙到森林上缘的草甸或灌丛中生活,享受着阳光和微风。
而到了冬季,随着雪线的下降,它们会转移到混交林带,寻找食物和庇护。
04
在悬崖峭壁上奔跑跳跃,如履平地,借助陡峭逃避狼群
红斑羚以其卓越的攀岩技艺和敏捷的身手,成为了悬崖峭壁上的舞者。它们虽身材小巧,却拥有健壮的四肢和宽大的蹄子,这使得它们在险峻的山岩间如履平地,展现出惊人的平衡与力量。
当红斑羚在山间奔跑跳跃时,它们的身影宛如流动的火焰,划过山野,留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红斑羚通常是独行侠,它们在大多数时间里独自生活,只有在交配季节才会聚集成群。
偶尔,它们会以小群体的形式出现,通常由三只左右的成员组成。这样的群体可能是一只雄性、一只雌性以及雌性的后代,或者是一只雌性和她的前两年的后代。
红斑羚的生活习性也颇具特色。它们在清晨和傍晚时分外出觅食和饮水,偏爱在向阳的山坡上享受美食。
它们饮水的地方相对固定,这一习性虽然方便了它们的生活,却也不幸地成为了猎人捕捉它们的线索。
在炎热的中午,红斑羚大多选择在隐蔽的石板上休息,而到了夜晚,它们则会退到难以攀登的岩石峭壁上,选择有遮挡的壁架作为安眠之地,以此来躲避狼和花豹等天敌的捕食。
红斑羚的性情极为机警,它们在活动前总是先四处窥探,确保没有危险后才会小心翼翼地前进。
一旦感觉到威胁,它们会迅速窜入附近的隐蔽处躲藏,很少进行长距离的奔逃。
05
发情期间,雄性会发出一种独特的叫声,雌性以清脆的口哨声作为回应
红斑羚的繁殖期为9-11月。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雄性红斑羚会发出一种独特的叫声,仿佛在呼唤着爱情的来临,那声音如同“zer - zer”的低语,穿透了寂静的山林。
当雄性的呼唤响起,雌性红斑羚以清脆的口哨声作为回应。
在发情的季节里,雄性红斑羚会紧紧跟随在雌性的身边,它们通过频繁的舔舐来确认雌性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爱情的到来。
然而,并非所有的追求都能得到回应。那些尚未准备好的雌性红斑羚会以逃跑或用头部撞击的方式,来表明它们对当前追求的拒绝。
而那些接受了雄性追求的雌性,它们会站立不动,轻轻抬起尾巴,这个动作如同一个信号,宣告它们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