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吕丹青丨太行意蕴壮写家山

柳浪画苑 2025-04-15 08:56:30

——品读吕大江的山水意象

文/于洋

图/吕大江

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与变革的历程中,笔墨与图式的衍变、结构形式与整体气象的统一,及山水意象与地域风貌的契合,是各个时代诸多山水画家共同面对的课题。这些课题在当代山水画家吕大江的创作实践中,都与其个人探索的方向相结合,融入他的思考与践行。

大江出生在太行山下燕赵之地的书画世家,其父乃山水画大家吕云所先生。他早年求学于天津美院,师从孙其峰、王学仲、孙克刚、何家英、霍春阳、白庚延、曹德兆等津门画坛名家,家学的承传加之后天的转益多师、勤奋深耕使其在艺术创作之路上得以愈走愈阔、愈阔愈远。太行山水的地域文化气质,及其所象征的崇高寓涵与英雄精神,成为其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资源,他亦在创作中融合渗透了北方文化精神之重、拙、壮、大的雄强气魄。在其多年来赴太行、西北山川的写生步履中,大江深研北方丘壑的地貌形质与结构气象,结合传统山水画皴擦勾染、渍写点积的笔法,以浓厚苍浑、气势开张的山水意象,将北方山水的苍茫粗粝、浑厚刚健展现于画幅。

作为太行山水气象的书写者和承传者,大江在其迄今三十多年的创作之路上不懈登攀、从未停步。看到他的太行山水,我们常会自然想到其父吕云所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闻名于山水画坛的积墨巨抅《黑色太行系列》,那种气势雄强的积墨风格至今仍然令人印象深刻。而大江的太行山水意象又在前辈名家太行画风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诸多思考与深层探索,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图式章法经营布势的充满与整一。清人王原祁在其《雨窗漫笔》中言画有龙脉开合起伏,不仅有气势,而且有源头:“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对于山水意象之“龙脉”的营构,亦是大江山水画的重要特色。在笔墨的沉厚与粗浑之间,他十分注重山川结构的气息流荡,常以雾气、山涧等意象贯穿其间,解决画面的疏密课题,这也使其作品在构图饱满的同时,仍然葆有潇洒疏散的韵致。

其二,注重以线立骨,更为强化线性笔致的力量。他的作品多属密体一路,在相对厚重浓密的笔墨之间,更多运用披麻皴与侧锋横点的笔法,使画面整体在充满雄强壮气的同时,更添一分清雅朴素的春意盎然。同时作为一种创作智慧,以线性笔致与积墨甚至泼墨的手法相契合,也使画面打破了单一的浓密体格,富有透气感和生动性。如其《春潮涌动太行山》《太行清韵》《太行初春》等,皆属这一风格的典型之作。

其三,强化题材风格的抒情意味与情境交融的意趣。太行主题的表现,既是写山,亦是写家,更是写人。正如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所言,“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将“人烟”意象与自然山川相融合,注重天人之际的契合与融通,也是大江山水画的新意所在。如其《家山秋色》《家山晨雾》《山乡春色》《家山秋风》《高山顶上有人家》等作,都显现了作者的生态家园意识,及其对于故园山川的深沉挚爱。

自古山水,有含蓄幽淡的虚写,有气势宏阔的壮写。大江的山水显然属于典型的后者,这份壮气既源于他对故乡家山的深刻体悟,也得自他多年以来在艺术创作的漫漫征途上不断积淀的自省与自信。正因如此,他笔下的太行山水意象才会随着岁月的沉积,而愈发深醇、精到与感人。

于洋:戊戌岁尾冬至写於京城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