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中国·论坛回顾|当代视角下,“精致”文化的互鉴与融通

进共达黎 2024-05-29 02:11:09

作者|Mos Wu 编辑|吴文卓

图片来源:Jing Daily

“中国精神比较难精准呈现,因为里面涉及到太多无法言说的东西,你需要自己去感受、了解,然后悟出它的道理。”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兼视觉艺术家叶锦添,在于 Jing Daily 精致中国高峰论坛发表的主题演讲——《凝望——我的“新东方主义”美学实践之路:从电影<卧虎藏龙>到歌剧<罗恩格林>》中表示。

而此次 Jing Daily 精致中国高峰论坛的各位嘉宾正是围绕这种“不可言说”,为观众呈现出了极富启发性的讨论。“我们细说‘精致中国’,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精致’深深根植于我们文化之中,但是又相当抽象,需要在当代文化和现代语境中寻找落脚点。”Jing Daily 副出版人兼 Jing Intelligence 商业智库总裁 Charlie Gu 表示。

作为首场对谈的主持人,Charlie Gu 携手嘉宾,共同探讨了何为精致及提出该议题的意义所在、中国精致之古今、感官体验之重要性、跨文化传播之方法论等内容。

其中,《T》中文版编辑总监、栩栩华生内容集团副总编辑李森与 Charlie Gu 共同提供了媒体人视角;中国传统香文化研习者、薰席所主理人马溪芮为我们说古谈今,剖析了中国精致的传承性;UCCA Lab 副总经理、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吴奕萱为我们解读了艺术如何成为品牌与年轻人交流的载体;爱丁顿集团中国区首席市场官邓兰则作为奢侈品行业资深人士,以丰富的品牌案例解读了中国精致生活方式下的消费行为。

为了让更多受众能够参与到由 Jing Daily 所发起的“精致中国”的讨论中,我们推出连续的论坛回顾特辑。本期,我们聚焦叶锦添的精彩演讲以及论坛首场对谈的丰富内容。

意境、融合与感知

“现在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但我确实觉得某些问题需要靠玄学来解决。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某一东西,才能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重新发掘出来。”叶锦添表示,自己慢慢产生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色彩学,通过色彩来表达情绪。

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兼视觉艺术家叶锦添,作为荣誉嘉宾在 Jing Daily 精致中国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图片来源:Jing Daily

以《卧虎藏龙》为例,叶锦添将 20 世纪西方发展而来的心理学放置到了中国世界里,“在写实层面去慢慢塑造出虚化的景,为制造出一个意境会牵涉到道具布景的方方面面”。同样,在《封神三部曲》里,他将民间性(指故事中有不少家喻户晓的人物及形象)具像化,“尝试用更庞大的心理学去建造角色的虚幻性,将它用在写实的场景里”。

“现在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但我确实觉得某些问题需要靠玄学来解决。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某一东西,才能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重新发掘出来。”

图片来源:Jing Daily

将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是叶锦添“新东方主义”美学的重要特征。电影《夜宴》便是莎士比亚美学与中国朝代故事的结合,而在歌剧《罗恩格林》中,叶锦添借鉴了中国昆曲中服饰的特点,将其运用到了西方歌剧的服饰设计当中。文化、语言或许各不相同,但人类的感知是相通的。在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展出的青铜礼器展览中,叶锦添思考“古物与现代人的连接”,开创性地将所有注解撤下,让观众直接欣赏和感受青铜器本身的魅力,在海外获得了不小的反响。

见仁见智的

“精致”

吴奕萱观察到越来越多人在周末走进美术馆,相较于过去的打卡拍照,人们如今更愿意去深度了解艺术及其背后的内涵。由此她认为,“精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当下我们对于审美的一种追求和我们自身的一种心理体验。”而作为投身奢侈品行业长达 15 年的业内人士,邓兰观察到:大家对于精致或者高端生活方式的理解“越来越从对外的‘别人怎么样’到‘我自己感觉怎么样’”。在她看来,精致是“内向的探索”,是“更加具有审美体验到情绪体验甚至文化体验的过程”。

图片来源:Jing Daily

“精致意味着一种不断去达成、不断去逼近、不断去实现的状态。我觉得它是一个进行式,并且一直处于进行式的状态。”李森表示他希望赋予“精致”新的定义、一套新的方法论、让它更适合自己所处的不同人生阶段。对于马溪芮而言,“精 Zhi”中“精”是一个目标,“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精”,而“Zhi”的解读则可以是非常多样的:“志”,代表向更多造物者学习造物精神的志向;“治”,即“治心”,造化为师,以物治心;“智”,代表造物者的智慧。同时,他以古人折柳送行为例表示“精致”也是一种能力,一种“会意”的能力。

实际上,中国人的精致是自古而来的。“精致它其实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当中,从唐诗、宋词、元曲都可以看到古人以自己的手法去演绎他们对时代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追求。”吴奕萱表示。

“我觉得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马溪芮认为,“古人在玩的,我们今天也在玩,只是工具变了。”例如,中国古人用菊花做枕头,用帐中香夕熏,就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睡眠喷雾。他还指出法国也会用薰衣草做枕头,也是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传统香文化研习者、薰席所主理人马溪芮

图片来源:Jing Daily

基于这种精致具有延续性的观点,马溪芮指出自己在阅读史料时往往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像朋友一样对话”。而针对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的问题,吴奕萱给出了两个关键词:“对话”与“赋新”。一方面是“让当代艺术和传统文化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对话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以当代艺术的手法和现代科技的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予新面貌”。

媒体进入

“话题制造时代”

马溪芮指出,感官体验很多时候可以带给我们更为直接、联系更为紧密的“通路”。他以南朝画家宗炳所著《画山水序》中的观点“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为例,指出造物者为“写密码的人”,而受众为“解读密码的人”。

基于马溪芮关于写密码与解密码的观点,Charlie Gu 向李森提问:在写密码与解密码的中间,媒体作为钥匙起到了怎样的特殊作用?“今天媒体的职能和愿景已经发生变化,过去信息差为媒体带来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抹平。”李森表示,当下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形成一个良性的连接。

《T》中文版编辑总监、栩栩华生内容集团副总编辑李森

图片来源:Jing Daily

“抛出问题,然后共同讨论,通过媒体来塑造文化上的小社群,接着伴随这个社群优质成长。”李森认为,现今的优质读者有自己的审美与判断,甚至会影响到媒体,我们应该以探讨的方式,提供洞见和观察但不是绝对的指导。“我希望能够和读者寻找一个合理的、能够在心中引起共鸣和回响的答案,而不只是一个正确答案。”

邓兰对此表示赞同,作为品牌方,她期待媒体拥有制造话题的能力。“从 BGC(品牌生成内容)到 PGC(专业生成内容)再到 UGC(用户生成内容),在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内容之后,那么 PGC 也就是我们的媒体,创造内容的能力更多是在议题的设置上,在不同观点的跨界和连接上。”

爱丁顿集团中国区首席市场官邓兰

图片来源:Jing Daily

对于 Jing Daily 而言,正是怀着“创造话题、开启思考、携手探讨”的愿景,我们才发起了关于“精致中国”的一系列讨论。“我们本次论坛的英文名为‘Jing Daily China Luxury Summit’,但在中文名中我们并没有选择使用‘奢侈’这个词,而是使用了‘精致中国’。”Charlie Gu 表示,“因为我们觉得社会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其实‘奢侈’这个词可能越来越无法涵盖消费者对于生活的追求。”他就此询问了邓兰的看法。

“其实在传统中国文化语境里,奢侈是一个略带批判性的词语。我们今天把这个行业叫奢侈品行业,其实更多是基于舶来文化。”邓兰表示很高兴我们今天能够有一个反思,探讨使用“精致”这样一个非常有东方意境的词。她进一步指出这也表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即“我们愿意用基于中国文化语境的‘精致’去取代过往大家都使用的‘奢侈’”。

跨文化传播

之未来

“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精致中国’,而其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我们聚焦中国文化,探讨如何追寻中华文化中的精致基因,以及中国品牌如何讲好自己的精致故事;另一方面我们也关心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时如何讲好自己独特的精致故事。”Charlie Gu 表示后者便涉及到了跨文化的交流,并就此邀请嘉宾分享各自观点。

图片来源:Jing Daily

李森认为,从媒体的角度看,“西方对于中文写作的刻板印象”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大难点。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活跃度是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有未来的标准。因此,他们选择开展更多写作项目、电影项目、时装设计项目,他认为将中国文化信念、文化发生及背后的个体带向世界,是作为媒体人的使命所在。

吴奕萱分享了由 UCCA Lab 携手 ARC'TERYX 始祖鸟共同呈现的传奇硬壳 Alpha SV 进化展的案例,并表示“UCCA Lab 擅长以策展式思维深度挖掘品牌故事,通过多元的艺术项目赋予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用当代艺术的表达连接品牌与当代消费群体。”邓兰认为,“把国际品牌带到中国,其实一直以来的选择就是如何既能保证一致性,又可以有相关性。”她强调了“人性的共通性”,以爱丁顿集团旗下麦卡伦于 200 周年推出的一系列营销策略为例,指出人性的互动性“可以跨越时空、跨越语言、跨越阶层”,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互通性“去创造一个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意境”。

UCCA Lab 副总经理、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吴奕萱

图片来源:Jing Daily

马溪芮指出,叶锦添在青铜器展览中撤掉注解,而用场景还原的方式来展现器物当时的使用方式,这一做法让他非常感动。“拿掉注释,是一种对‘我要告诉你’的克制。前面李森也谈到,我们不要去‘教育’,实际上就是把过多的‘注释’拿掉。”他表示,对于产品,让消费者直观地去感受更重要。

在飞速发展的当下,跨文化传播难免面临着诸多困境,受众愈发注重内涵,信息时代带来的丰富知识和阅历也让他们愈发拒绝“被填鸭”,基于感知共通性所精心打造出的内容或许才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也更能让人有所期待。未来,Jing Daily 仍将持续发起如理切情、发人深思的议题,与业内人士和读者进行交流。接下来,我们还将对论坛的其他部分进行回顾,敬请期待。

0 阅读:1

进共达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