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2025年3月31日),春和景明,华夏儿女共赴一场跨越五千年的精神之约。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日;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日子;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圣诞日及开蟠桃会的日子;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日子;是道教神仙"北方真武大帝"圣诞日; 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情人节,堪称中国最神圣而又浪漫的节日!这个发轫于黄帝时代的古老节日,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肇始的密码,更铸就了民族精神的永恒坐标。
特此由世界和平家园,中国国际华商联合会,大中医文化产业联盟,润卡乡村俱乐部联盟,中瑞医康养产业集团等机构主办,李时珍养生堂承办在北京举行”三月三中医养生健康联谊会“活动!
世界和平友好使者、世界和平家园主席王小平致辞!
《中华医道赋》
天佑中华,赐我中医。三皇肇始,五帝开基。四诊八纲,命脉一香;百草九针,华胄永昌。
天地有常,阴阳相抱;四时有序,五行生克。岐黄之术,肇自鸿蒙,溯乎太古。神农尝草,辨百味以通神明;伏羲画卦,演万象而明天道。观星辰以避寒暑,察草木而晓生机。一部《内经》,藏宇宙之玄机;千年薪火,传杏林之精微。
昔黄帝问难,岐伯论医,言经络若江河,述脏腑如天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探病源如抽丝;虚实表里,八纲辨证,调阴阳若斡旋。银针落穴,引气通幽,可令沉疴立起;艾草燃香,驱寒透骨,能教痼疾顿消。砭石刮骨,非逞勇力,实循经络之妙;汤药煎魂,不倚金石,唯取草木之灵。
杏坛圣手,代有奇才:扁鹊神目,洞见膏肓;华佗麻沸,敢剖肠腹。仲景伤寒立论,活人无算;时珍本草穷源,济世有方。千金方中藏大爱,铜人图上显玄机。悬壶者,或居庙堂,或隐山林,皆怀恻隐之心,手执回春之术。疫疠横行时,银针为剑;瘟魔肆虐处,药香作盾。至若药柜森森,百草盈屉:当归芍药,调气血之浮沉;半夏茯苓,理阴阳之逆乱。甘草和诸药,如君子怀仁;大黄破积滞,似猛士破阵。一剂汤方,君臣佐使,法度森严;半盏药露,升降浮沉,暗合天道。采晨露以润其性,择火候以定其神。草木虽微,可通造化;医道至简,能夺天工。大哉中医!上应天时,下合地理,中通人情。以自然为药,以平衡为法,以生生为德。愿此术永传,如日月之恒明;冀此道不衰,共山河而长存!
夫中医者,始黄老之学,自《黄帝内经》,经千百代之研习,汇百家之所长,今日之体系也。承先贤之智,传世医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观其医理,讲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四诊八纲,辨病因病机;以三焦五脏,论病位深浅。施以针灸、汤药、按摩、熨帖、砭石、酒剂等法,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心之离火,肝之巽木助炎,肾之坎水滋养,火旺土长;肝之巽木,坎水生发肝木,肺之兑金克木,疏肝理脾;脾之艮土,心之离火生土,肝木克制脾土,培土生金;肺之兑金,艮土健运生金,离火过旺刑金,金丰水沛;肾之坎水,艮土之脾制坎,肾水滋养肝木,乙癸同源。
千古中医,贯通血脉,传承文化,民族崛起振兴,大任在肩;家国福安康泰,责无旁贷。千秋行道致远,德同江山;万代积德厚重,道共日月。周易阴阳贯穿,五行同论;老庄哲思纵横,橐龠天地。理论深邃,不为形而下;践行高超,惟在形而上。不唯科学,升华哲学论道;超越科学,不朽文化恒远。神农尝遍百草,神圣天尊;岐黄对话《内经》,中医宝典;仲景著作《伤寒》,辨证论治;叔和撰写《脉经》,开宗脉法;时珍书写《本草》,立派纲目;扁鹊治虢太子,起死回生;华佗启用麻沸,开辟先河;思邈竭诚治病,大医精诚……
一代代医者相聚,秉大医精诚之宏志,承医者仁心之大爱,持悬壶济世之操守,循五行生克之阴阳。属地院区,千百医护,奋力图强;内外儿妇,特色专长;名医名院,享誉四方。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中西合璧,医药同源。专家教授,医之栋梁,开拓创新,学术领航。历代国医除病痛,千年古方显神通。天之戾气突降,中医人不惧艰险,奔赴疫情一线,救国民于危难,护百姓于健康。尚科学于玄德,立传统以兴邦。
杏林春暖,送妙方以积功德,惠民众以保安康。赞今朝,接薪火以相传,捧大爱而无疆;嘉来日,鹏程万里,卓越未央!共筑中医复兴梦,同谋人类健康方。愿五湖四海,同黄帝之晨照,共岐伯之夕阳。一带一路,鸣使君之琴瑟,留知母之乳香。引橘井泉香长流不息,谱杏林春暖崭新篇章!
中医之学术,天人合一,注重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脏应时,六腑顺通。食疗养生,起居有常,情志调理,七情和合,皆能长寿。忧思伤脾,恐伤肾,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人之喜怒哀乐,皆映脏腑,心境平和,以养生也。
中医博大精深,医籍汗牛充栋,传承光大;草药种植如法,中药炮制精良,效如桴鼓。中医内科栋梁,女科奇方,幼科效良,针灸妙术,特效还有骨伤。吾辈莫忘,继承并举发扬,黄河流长;后生切记,守正奠基创新,长江后浪。悟道岐黄,驾驭五运六气,天宽地廣;参禅佗鹊,神通四診八綱,乾太坤闊。中医巍峨,势如珠穆朗玛,傲视群雄;中药气壮,宏如五岳巅峰,众山垂首。继承发扬,守正创新辉煌,璀璨星光;任重道远,乘风破浪扬帆,拥抱太阳!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医道不仅仅是能治病这么简单,在“治”的层面上体现出对人的实践能力、实践方式和实践目标的深邃思考,具有指导治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普遍性,因而医道通治道。在诊候上,孙思邈把“听声”归为上医的境界。古人有云“闻而知之谓之圣”,把听觉排在视觉之前,奉为至高境界的“圣”。日常用语中的“聪明”,也是耳聪先于目明。在治疗上,孙思邈认为,上医是“治未病”的,而“治未病”无疑需要对医道有着更为精深高妙的掌握。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候诊》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范仲淹曰:“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辛弃疾曰:“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黄帝内经》几千年来给人们传达的正能量的健康生活与预防疾病指南,它强调了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对人们认识疾病及指导临|床实践,都起着积极作用,并为养生保健指明了目标。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保持七情调和,精神愉快,顺其自然,清心寡欲;生活起居有规律,运用适当的保健方法,加强体育锻炼,不妄劳作;饮食宜清淡,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若夫伏羲制九针,始有针刺疗法;神农尝百草,方知草药神奇。黄帝内经,医之始祖;金匮要略,临床达辞。伤寒论篇,辨证论治;温病条辨,治疗臬圭。载药三百有余,本经通晓;医理八十一问,难经明知。扁鹊兮、善用四诊,华佗兮、拯救临危。张仲景兮,中医之灵魂所在;李时珍兮,药圣之美名所归。上达天常,下穷地理;病知其故,药懂其宜。
百代救治功,叙述多少故事;千年抗疫史,拯救几许群黎。中医弥香,誉名四溢。若夫岐黄再世,为高明医家;青囊满装,是回春业绩。百治百效,系杏林中人;仁术仁心,当悬壶高客。祛病续命,享有万人口碑;防疾养生,载入千年史册。精益求精,系其术也:望闻问切,四诊技艺传承;妙法良方,缠身病魔遁迹。
培育元气,有见于未萌之功;调理八纲,有避于无形之策。峻节高风,系其德也:无贵无贱,视亲人而无微;无怨无恩,图痊愈而切迫。春风吹拂,问暖嘘寒;细雨润滋,和颜悦色。绝尘超逸,无忧世之心;因人制宜,有回春之力。抒写医家风采,典集充栋盈车;创筑医学辉煌,先贤迭见层出。光大精华,新中国握瑜怀瑾;传承国粹,新时期守正创新。学中医用中医,社会共识;赞其绩扬其道,各界响臻。战略振兴,标功千代;立法保护,谋利万民。橘井泉香,谆谆兮以见爱;杏林春暖,恳恳兮而怀仁。
中医院中医科,百姓看病有去处;于社区于乡镇,中医弘扬进家门。神州普及青囊方,其功众口交赞;世界需要岐黄术,其效四海名闻。助力健康中国,造福百亿国人。厉行以防为主,永驻美丽青春。昭昭然金声常振,栩栩然功事续陈。噫戏!民族兮崛起,中医兮常存。千古兮国粹,熠熠兮朝暾。
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文明体系的奠基者,《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符号化源头;李时珍是躬身实践的集大成者,《本草纲目》则是站在黄帝医学思想基座上的一次文明跃升。二者通过《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的古今对话,共同勾勒出中医药学"道术相济"的完整图景。
从文化象征维度观之,黄帝代表着中华医药文明的"道统",李时珍则彰显着"学统"的演进。前者开创的医学哲学体系,与后者构建的药物学大厦,共同构成中医药学的"鸟之双翼"。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线性延续,而是如DNA双螺旋般交织上升——每当后世医家重注《内经》,都在为李时珍们的实践提供新启示;而每部《本草纲目》式的集大成之作,又反过来深化着对黄帝医学思想的理解。这种循环往复的文明演进,正是中医药历经几千年仍生机勃勃的深层密码。
今日寰宇之内,"炎黄子孙"的称谓已成为凝聚民族共识的精神纽带。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元符号,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既是文明初创的圣王,亦是科技创新的人文象征;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者,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声预言。当海内外同胞在三月三共襄盛举时,实际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用最古老的方式诠释最现代的命题: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或许就是黄帝精神给予当代世界的终极启示——在守护文明根脉中开创未来,于传承先祖智慧中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