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年,刘秀以雷霆之势基本平定河北,在鄗城千秋亭登基称帝,建立东汉。鄗城,一个在历史中毫无知名度的小城,连行宫都算不上,顶多是个大营指挥部。
大汉都重建了,却连个像样的都城都没有,确实挺尴尬的!所以寻找一处国都迫在眉睫。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只有建立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才能安定人心,产生凝聚力,这样才是夺取天下的正道。
放眼天下,当时有两个适宜建都的地方,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此时长安是绿林军玄汉政权的国都,赤眉军正加紧西进的步伐,准备和绿林军一决雌雄。
显然等他们较量完,刘秀再去争取,得需要很长时间,而且长安会变得更破败不堪。换句话说,虽然长安地形优越,刘秀没必要冒着风险,去争取一座破城。只有洛阳才是首选之地,因为他以前就是西汉的东都,有一定的都城基础,就在2年前,刘秀曾经又修缮过洛阳城,玄汉政权也在此短暂的定过都。
洛阳地形也比较优越,北依黄河,可以作为天然的屏障,可挡千军万马。而且洛阳北是邙山,也用不着怕黄河泛滥。东边和南边是嵩山山脉,西边是崤山,只要守住自然形成的峡谷通道,也能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军事防御提供了舞台。最著名的关隘,有洛阳东北的方向的虎牢关,西边崤山的新安函谷关,南面有熊耳山末端龙门山的伊阙关。
在外观上看,洛阳像个洗脸盆,微型的“四川盆地”。3000年前周公第一次营建洛阳城,因为南边有洛水在此流过,所以叫洛邑。又因山南水北为阳,由此后来就叫洛阳。洛阳城南边有洛水、伊水自西向东流过,最后合并成一条伊洛河,注入黄河。有这两条河冲击,形成了肥沃的伊洛平原,可以提供一定的粮食,这是洛阳的经济基础。
洛阳处在中原的中心地带,出发去东西南北方向(益州除外),都不远不近,对于政令的传达,粮食的运输,比起长安来要优越得多。
但是洛阳的缺点也很多,地方太过狭小,方圆不过百里,对于日益增长的人口,显然不能提供自给自足的粮食。但是这个好解决,有黄河在那,关中的粮食也能很便利的用船运输过来,运往敖仓。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缺陷,洛阳虽然地理优越,但它俨然是一个四战之地。一旦发生大的战事,就捉襟见肘了,由于地方有限,所以就缺少防御纵深,很容易被围困。比如董卓就害怕被多路诸侯群殴,所以赶紧跑路,迁去有周旋余地的长安。再比如,西晋末年,匈奴居然能三围洛阳,最后被攻克。由此得出结论一旦洛阳外围沦陷,无周旋余地,马上就能围城,贵族们跑路系数就减少了,风险系数就提高很多。
总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无懈可击的都城,失去天下在于形势、人心,甚至运气所使然。
就在赤眉军西进图长安时,刘秀兵锋指向洛阳,用武力威逼利诱,劝降了玄汉的守将朱鲔,从而定都洛阳。这是自皇帝制度以来,第一次正式定都洛阳,于是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走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乱世西安,盛世洛阳。
自从大汉民族的都城离开长安,洛阳,我们再也没有超越祖宗的容光。呼吁迁都!
小便整天发这个有意思吗?洛阳地理位置的好与坏岂是尔等凡夫俗子能评论的,你比古代那些大贤还能?
查一下历史,西汉刘邦最早定都洛阳,后迁长安。
东周定洛阳好吧
洛阳最开始名叫成周
这个地方避开了地震带。但是现在战略纵深不够
所以汉唐实行了两京制
出去玩太累,除了陕西近点,其他地方都得四五个小时朝上,
一到洛阳,半壁江山。
看看重庆
小编又在闲扯淡
以前是以前!作为洛阳人,洛阳没有火山、没有地震、没有海啸、没有泥石流、就这样就挺满足的[呲牙笑]加上西北以后肯定开发,洛阳、西安肯定要发展!毕竟西北占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迟早得动……
洛阳方圆不过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