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兄妹仨在苏联的照片,有演讲出圈、读书风波、上前线5件事

小朵朵家的趣事 2024-11-10 15:36:53

前言

谁能想到,1930 年代末的苏联莫斯科郊区会成为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和妹妹毛岸龙的避风港?这几个幼小的生命因父母的革命理想而远离故土,却也在这片冰雪之地找到一处栖身之所。

他们的生活究竟如何,日常里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无论是早年在儿童院的学习,还是后来苏德战场的磨砺,毛岸英兄妹的生命轨迹充满了独特的色彩。通过那些老照片,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他们在苏联的生活片段。这些画面背后,不仅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他们心中那份从未磨灭的信仰与热血。

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那么动荡的岁月里依旧保持着坚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细细探究。

从 “地狱” 到 “天堂”:特殊年代的少年漂流

上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在那个充满苦难的时期,革命者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孩子被迫与父母分离。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兄妹便是其中的代表。

1930 年,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英勇就义。毛岸英三兄弟在上海过着艰难的生活。他们曾在街头流浪,饱受饥饿、寒冷和欺凌。那段日子,他们如同生活在地狱之中,看不到一丝希望。

1936 年,中共地下党组织找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并将他们送往苏联。对于这两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程。他们远离了熟悉的故土,踏上了陌生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共产国际在苏联创办的 “国际儿童院”,成为了这些革命者子女的避风港。这里对外宣称是为各国革命烈士子女提供避难和教育之地。对于毛岸英和毛岸青来说,这里依然充满了陌生感。他们听不懂俄语,不适应苏联的生活方式,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只能靠彼此取暖。儿时的流浪漂泊也像极了 “地狱”,在这个充满陌生人和陌生语言的地方,他们努力寻找着一丝归属感。

莫尼诺国际儿童院的生活:感受关爱的 “天堂”

1937 年初,毛岸英兄弟被送往莫斯科郊区的莫尼诺儿童院,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所儿童院距离繁华的莫斯科相对偏远,周围被森林和山脉环绕,为孩子们提供了相对宁静的成长环境。

每天清晨,孩子们会在一起高唱苏联歌曲,开始一天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还涉及艺术、音乐、手工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在这里,毛岸英兄弟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关爱。

老师们耐心地教导他们学习俄语,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同学们也友好地接纳了他们,与他们一起玩耍、学习。在这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毛岸英兄弟内心的孤独感慢慢消散。

照片中,他们与各国同龄人一起跳舞、歌唱、绘画,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微笑。毛岸英在回忆中提到:“这段生活让我知道,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他们的心中并非完全无忧无虑。虽然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温暖和关爱,但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始终萦绕在心头。他们时常会想起在中国的日子,想起母亲的温柔和父亲的坚毅。

在莫尼诺儿童院,毛岸英兄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喜爱。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革命者后代的汇集地

随着莫尼诺儿童院的关闭,1940 年,毛岸英兄弟和其他中国烈士子女被转移至距离莫斯科 300 公里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在那里,各国革命者的子女们汇聚一堂。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国的革命子弟,也在这里找到归属。

这座儿童院成为了一个充满国际氛围的大家庭。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还了解各国的革命历史和文化。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毛岸英兄弟在这里开始更多地了解各国的革命历史,与同龄伙伴讨论、交流思想。在这座儿童院里,他们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团结与信仰。

毛岸英在儿童院被推选为少先队大队长,肩负起照顾弟弟和其他年幼孩子的责任。照片里,他穿着红领巾,与孩子们站在一起,神情坚定。那一刻,他仿佛成为了兄弟们的领袖,也成为了未来的革命战士。

作为大队长,毛岸英以身作则,带领小伙伴们学习,组织各种活动。他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他的努力下,儿童院的孩子们团结一心,共同进步。

毛岸英的成长与责任感的萌发

在伊万诺沃的日子里,毛岸英逐渐体会到了家庭的责任感。在日常活动和各类团队任务中,他展现出了不凡的组织能力,备受同龄人的尊敬。

作为大队长,他不仅要照顾弟弟和其他年幼孩子,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提高成绩。他也会解决一些儿童之间的小纠纷,让大家和睦相处。

彼时,毛岸英已对父亲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认知。在对母亲的记忆中,他早已崇敬这位为革命牺牲的女性;而对父亲的理解,更带着一种理性。

他知道父亲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为了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惜付出一切。他也知道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继承父母的遗志,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不是空谈,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 他在一次儿童院的演讲中这样说道。这一番话,引得现场掌声如潮。毛岸英早已不再是那个无依无靠的少年,而是一个肩负着使命的革命者了。

毛岸英的成长离不开儿童院的教育和培养。在这里,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他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

苏德战争爆发:成长中的磨练

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进入戒备状态,伊万诺沃儿童院的孩子们也不再平静。敌人逼近,整个儿童院被迫做出紧急预备。

为了支持前线的战争,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加入了后勤保障的工作。毛岸英兄弟和伙伴们穿上了厚重的军服,开始参与伐木、搬运弹药、制作土制防御器材等后勤任务。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还会被组织到防空工事中,学习紧急避险的战术。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生存,更要学会在战争的阴影下成长。

毛岸英曾在日记中写下:“苦难锻炼人。” 对他而言,这不再只是写在纸上的句子,而是切身的体会。

在战争中,毛岸英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他看到了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坚强和勇敢,他们在战争中学会了成长,学会了担当。

这场战争成为了毛岸英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磨练。他在战争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学会了担当。他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他愿意付出一切。

从学习到战场:毛岸英的军事之路

苏德战争的战火中,毛岸英展现出一种成熟而勇敢的精神。1942 年,他进入苏联军校,开始接受军事训练。

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穿上军装,投身于苏联红军的队伍之中。在军校里,他刻苦学习军事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他知道,只有掌握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祖国,保卫人民。

成为坦克连的指导员后,毛岸英带领战友们一次次迎接敌军的攻击。许多照片中,他站在坦克旁,眼神坚定,战火铸就了他坚定的信仰。

在战场上,毛岸英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带领战友们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他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战争中的磨练,将他从孩子的身份中推向了战士的行列。他亲历了死亡与残酷,也更加坚定了心中那份信念。一个少年革命者的形象,逐渐在他的身上形成。

毛岸英的军事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革命者的责任和担当,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与父亲的重逢:归国前的激动时刻

1945 年 10 月,抗战胜利后,毛岸英得以回到中国。这一年的深秋,他在延安机场见到了久违的父亲毛泽东。

两人相隔 19 年后终于重逢,彼此注视的眼神中,满是深情和敬重。这一刻的毛岸英,早已不是那个跟随母亲流亡的孩子,而是一个历经战火洗礼的革命战士。

毛泽东对这个儿子的认可,不言而喻。他看到了毛岸英的成长和进步,看到了他身上的责任和担当。他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兄弟俩的这次重逢,也象征着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延续。他们带着苏联那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回到了父亲的身旁。这一刻,令人唏嘘,又令人感动。

毛岸英回国后,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他在工作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那些年在苏联的生活和成长,也成就了毛岸英兄妹三人坚韧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穿越异国他乡的童年、经历战火洗礼的青春,最后归国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那 27 张老照片里,他们从幼小到成熟的面庞,是一代革命家庭的缩影。回首那段艰难岁月,不禁令人感慨:正是那段特殊的经历,铸就了他们不朽的精神力量。这些照片留下的不只是他们的模样,更是那段岁月中不灭的信仰与奋斗精神。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