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端午节为题材的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赛龙舟、悬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天我把明代以端午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整理和大家一起欣赏。
——题记
在清代的时候,宫廷端午节同样非常热闹隆重,从五月初一就开始了,一连五天,初五达到高潮。五月初五当天,清宫内的各宫都用以菖蒲根、茎为原料制成的熏香。乾隆皇帝的着装也颇具特色:朝冠上戴艾草尖,身上戴着五毒小荷包。皇后、皇太后及宫中女眷头上则戴着五毒簪、艾草簪以及用绸布制的老虎簪等。
到了清代端午节发展已臻成熟,极具民族色彩。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物便是粽子。粽子早在西晋便成为端午节指定食品,到了清代已经演变成现代流行的角粽,口味上也形成了南咸北甜的格局;饮药酒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先民于端午节时多采百草,并选择其中的兰草放入热水中沐浴;端午节时先民也常常用菖蒲制成饰品、用品,最常见的是蒲剑、蒲人、蒲鞋;五月是艾蒿成熟的季节,端午时节先民常用艾蒿泡水洗脸,以求祛灾。
清代时期,端午节佩戴“五毒”香囊流行一时。“五毒”指蝎子、蛤蟆、蛇、蜘蛛、蜥蜴种中,先民认为这五种生物都是剧毒之物,在五月这个恶月中,将五毒的图案绣在香囊上,里面装上艾叶、雄黄等辟邪之物,以求以毒攻毒,平安度过端午。女孩们常常在端午前一天采艾叶,缝好香囊后戴在胸前或者辫子上,在端午节下午扔掉,以求驱赶邪祟。龙舟竞渡、傀儡戏、台阁表演在乾嘉时期甚为兴盛,道光帝即位后,提倡节俭,将杂耍类表演一一革除。
稍加研究,就会发现在过端午这件事上,古人可比我们有仪式感多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他们还会在端午这一天洗兰浴、画钟馗、插五瑞,孩子们则结伴捉蟾蜍。
可惜的是这些都成了时光长河中的遗珠。好在,我们还有古画可以把我们带回现场。
清代以端午节为主题名画有:《观競渡》《悬艾人》《採药草》《端午图》《五瑞图》《五瑞图》《岁朝五瑞图》《端午即景图》《端午图》《端阳景图》《端午钟馗图》《午瑞图》《五月竞舟》《端午图》《天中景映图》《五瑞图轴》《天中五瑞图轴》等。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清朝宫廷画师徐扬绘画作品
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家住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原为一名监生,擅长人物、山水、界画,花鸟草虫亦生动有致。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徐扬和同乡张宗苍献上了自己的画作,得宠,二人被任命为“充画院供奉”,当年六月徐扬领旨来到京师,从民间草根一跃吃上了皇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被钦赐为举人,授内阁中书。
清朝宫廷画师徐扬《观競渡》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之《观競渡》清乾隆宫廷画师徐扬绘,端阳故事八帧之一《观競渡》,此图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乾隆朝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笔墨特点。题:“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乾隆皇帝作为出身于满族的清王朝统治者,将顺民心、近民俗视为稳定朝政的一条治国的根本之道,他常谕令宫廷画家以写实的绘画技法表现汉族的民俗事象。
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共八开,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我们选取三幅供大家欣赏。
清朝宫廷画师徐扬《悬艾人》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徐杨《端阳故事图》之《悬艾人》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清朝画家徐扬的《悬艾人》描绘出每至端午之际,老百姓把艾草和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辟邪祛病。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自古就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
清代著名画家徐扬《採药草》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徐扬《端阳故事图》之《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这个时间段天气湿热,人容易生病,而且俗称“五毒”蛇虫繁殖也容易伤人,因此端午也是个采药季节。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著名画家罗聘绘画作品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亦善刻印。金农死后,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清朝著名画家罗聘《端午图》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罗聘《端午图》1795年作。此画所绘均为端午节常见之物,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孤诣。着色鲜丽,艳而不俗。
色彩搭配协调,一个宝葫芦悬于藤上成为点睛之笔,而更为有趣是从葫芦上垂下一条绳子,拴着一只跃跃欲试的青蛙,使得画面生动有趣。
清代著名画家罗聘《五瑞图》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罗聘《五瑞图》纵91.2厘米、横38.7厘米,天中节即端午节。图中所绘蛇、壁虎、蜈蚣、蜘蛛,金蟾是为“五毒”,民间用来驱除邪祟祈求平安,故称“五瑞”。此幅构图简洁,立意巧妙,标新立异。
罗聘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条一米多长的蛇扭曲着身子,在草丛中爬行。前侧为一只蟾蜍跳跃着仰望着上方。与蛇同在草丛中的尚有数只蝎子。在画幅上侧,为杂草丛生的山崖,崖边树枝上悬着一只蜘蛛,而山崖草丛中则匍匐着一条蜈蚣。画中描写的蛇,头呈三角形,吐着信子,很显然,这是一条毒蛇。
题识:“五瑞图。乙未天中节,两峰罗聘画。”钤“罗聘私印”、“ 两峰画印”白文印。乙未为乾隆四十年(1775),作者时年43岁。
清代画家罗聘《五瑞图》赏析
清代画家罗聘《五瑞图》此幅图剑走偏锋又标新立异将五毒亦作为五瑞吉祥物,亦正亦邪。金蟾口衔长蛇,背上壁虎,足下蜈蚣,身下花叶枝上爬伏毒蝎一只,是为“五毒”,民间又演义为“五瑞”。画面左上一只飞翔蝙蝠是为“福到”。“五瑞”周边辅以鲜花对比呼应,构图简洁,立意巧妙,构排处理得当,形象生动,仙草叶枝运笔娴熟干脆,画面工写结合,为罗聘画作中稀少之作。可见画者在绘作此作中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大胆不拘泥于古成制,独辟蹊径给予全新“诠释”。
不知出于何时何人,清供画在明末入清以后大大盛行于文人之间,并逐渐演化为案头清供的形式,五瑞的品种也颇为多变。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著名画家戴熙绘画作品
戴熙(1801~1860),字醇士,号榆庵、松屏,别号鹿床居士、井东居士。浙江钱塘人,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入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工诗书,善绘事。戴熙以山水闻名于时,如此贴近生活的花卉小品不甚多见,且格调高雅,与汤贻汾可谓伯仲之间,足见能者无所不能。
清代著名画家戴熙《岁朝五瑞图》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戴熙《岁朝五瑞图》纵118厘米横56.5厘米。端午或新年悬挂“五瑞”是古代民间一种传统的习俗,意在辟邪祛病,祈求安康。然而古今对“五瑞”的使用时间没有严格限制,对“五瑞”的内容说法也千差万别。
元朝名画家陆广氏所绘的五瑞是:椿树、黄草、芝兰、盘石和竹;潮汕地区庆祝端午时悬挂的“五瑞”,则为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
汉代时还有更为古老的“五瑞”,是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等等,不一而足。而画家笔下“五瑞图”仅为顺时应景所绘的祥瑞之作,对其内容的选择也较为随意和丰富。此幅戴熙所作的《岁朝五瑞》,则包括梅、竹、菖蒲、盘石、苹果五种,也是一种不囿于传统的创格:梅象征高洁与福气,竹象征平安,盘石象征稳固,菖蒲能辟邪、苹果象征团圆美满。在新春佳节绘成如此吉祥讨喜的题材,相必画家此刻的心情,也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氛围当中。
款识:丁巳十二月春,醇士戴熙作。题签:张运:戴文节岁朝五瑞图轴,戊午三月张运署。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著名画家边寿民绘画作品
清,边寿民,1684年生,1752年逝世,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代画家。原名维祺,字寿民,以字行,更字颐公,号渐僧、苇间居士。能书擅画,花卉翎羽,均有别趣,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于江、淮间。与华喦、郑燮等交往甚契,属扬州画派。所居芦间书屋,多名流造访。人称“淮上一高士”。传世作品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
清朝著名画家边寿民《端午即景图》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边寿民《端午即景图》纵77厘米横54厘米,纸本,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早在《帝京景物略》中,便有端午捉蟾蜍之习的记载,所以在此画中,端午杂卉与蟾蜍并列一图,便是极为应景的了。有趣的是,边寿民还自题诗曰:“最好苇间五月天,苍苍蒲柳碧波前。兴来写幅端阳景,质与当垆作酒钱”,其趣味性已然甚于应景之需。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著名画家王时敏绘画作品
王时敏(1592年—1680年),男,明末清初画家。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首辅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崇桢初以荫官太常寺卿,故被称为“王奉常”。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清朝著名画家王时敏《端午图》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王时敏《端午图》轴,是一幅画家晚年较为罕见的墨笔花卉。此图是王时敏晚年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该图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
画幅款署:“丙辰端午西庐老人戏墨。”下钤“王时敏印”(朱文)、“西庐老人”(白文)印。鉴藏印有“桐阴馆藏”、“陆润之鉴藏”二方。丙辰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时敏时年85岁。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著名画家余樨绘画作品
余樨(xī)清代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南洲,江苏常熟人。余省弟,约于乾隆四年进宫中作画供奉内廷。工花鸟,擅院体画,别出新意。
清朝著名画家余樨《端阳景图》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余樨绘《端阳景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37.3厘米,横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蜻蜓、蟾蜍和青蛙等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构图简洁、疏密相宜,用笔工整,严而不板,秀润中略得野趣。花的娇态,叶的反正,蜻蜓的飞翔,青蛙的游姿,描绘的都很细致,具有质感和动势,其写实功力,较为深厚。
此图上方所绘乃两只豆娘,有人误认为是蜻蜓。古代端午节这天,江南一带的妇女有佩戴豆娘头饰的风俗。它是用丝绢等材料做成仙、佛、虫、鱼、百兽之形,或八宝群花之类,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插于妇女发髻上。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杰出画家黄慎绘画作品
黄慎(1687年6月14日—1772年),福建宁化人,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家贫,遂学画,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人物画题材十分广泛和丰富,它不仅画神仙佛道和历史名人,也擅长从民间生活中取材,塑造了纤夫 、乞丐、流氓、渔民等下层人民的形象,这在古代的画家当中是十分难得的。康熙间至扬州卖画,人争客之。是中国清代杰出书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与郑燮友善。擅草书,后以狂草笔法作画。亦能诗。有《蛟湖诗钞》。
清朝杰出画家黄慎《端午钟馗图》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黄慎《端午钟馗图》此画作中钟馗正与孩子嬉戏,他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都可以看到菖蒲和艾叶。挂钟馗像,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端午悬挂钟馗像的习俗自明清开始。现今,在江淮、江浙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一些地方还延续着端午节张贴或悬挂钟馗画来驱瘟逐疫的传统习俗,这种钟馗画被人们称为午日钟馗。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画家郎世宁绘画作品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圣名若瑟,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清朝画家郎世宁《午瑞图》 赏析
清·郎世宁《午瑞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
此图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给人的视觉以稳定感。而绘制方法则采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虽然画面没有落年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燕京岁时记》曾谈到北京地区特重樱桃的习俗:“每居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葚、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椹为正供”。郎世宁图中所绘景物与上述记载正相吻合,它真实地反映了淸宫端午景的制作情况。
作为异域来客,为了使基督教广布中国,清初抵华的众多传教士们采取了将东西方文化相融合,而后循序渐进地推行教义的传教策略,郎世宁无疑是一位彻底的实践者。尽管此图中他对静物的表现技法源自欧洲油画,然而其内容反映的却是蕴含华夏民族两千余年文化精髓的风俗。正是由于借助兼得中外、博取东西的折衷技巧与迎合中国皇帝趣味的题材择选,才使郎世宁成为深得雍正、干隆两位帝王赏识、并且大加重用的西洋画家,他有为数不少的画作存世亦得益于此。
清代宫廷画家所绘《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赏析
清宫廷画家佚名《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清,绢本,设色,纵187厘米,横10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为清代宫廷画家所绘,由12张图组成,分别描绘雍正皇帝在一年十二个月份中的生活休闲场面。对于画面中的场景,美术史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图中场景有学者认为是画家虚拟的场景,也有的认为是借鉴了圆明园的场景。
此图描绘的是五月端午时节,皇家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图中雍正皇帝身着汉装,与众皇妃、皇子欢坐于码头楼阁之上,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整幅画面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画家任伯年绘画作品
任伯年(1840—1896)我国清末著名画家,名颐,真名任工,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人,后到上海,三十年中以卖画为生。擅长人物、花鸟画,是晚清“海上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与任熊、任熏、任预合称“上海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上海四大家”。任伯年自幼聪慧,曾在十几岁青年时期,在太平天国的军中“掌大旗”,直到天京沦陷,任伯年才回家乡,后至上海随任熊、任熏学画。以后长期在上海以卖画为生。
任伯年为人率真,不修边幅,学画时近30岁,画多而名声渐大,但其身心深受鸦片之害,损伤元气,导致年仅56岁就过早去世。任伯年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徐悲鸿说他是“仇十洲之后,中国画家第一人。”英国《画家》杂志认为:“任伯年的艺术造诣与西方梵高相若,在十九世纪中为最具有创造性的宗师。”代表作有《三友图》、《酸寒尉象》、《献瑞图》、《锺馗》、《承天夜游图》、《野塘雨后》等。
清朝著名画家任伯年《端午图》赏析
清代著名画家任伯年《端午图》任伯年的《端午图》素朴清雅,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画家恽怀英绘画作品
恽怀英,清书画家。号兰陵女史,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源睿季女。恽寿平族孙女,画家恽源璿女,户部郎吕光亨妻。幼承家学,工书善画,所写花鸟,明净雅秀,尤工墨兰。早寡抚孤,以卖画自给。年五十余岁卒。
清代著名女画家恽怀英《天中景映图》赏析
清代著名女画家恽怀英《天中景映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扇页自题:“天中景映图。法南田笔意。甲辰五日午时喜写。兰陵女史芝仙。”图绘牡丹、枇杷等各色花果,它们以五彩染就,不见笔痕,色调巧妙搭配,浓淡变化自然,脱去尘俗,于妍丽中见秀雅,粉墨中露清姿,颇得恽寿平花鸟画灵秀天趣之美,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与作者自题“喜写”的意愿相契合。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画家虚谷绘画作品
虚谷(1823~1896),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籍新安(今安徽歙县),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后出家为僧。工山水、花卉、动物、禽鸟,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
清朝著名画家虚谷《五瑞图轴》赏析
清朝著名画家虚谷《五瑞图轴》轴,纸本设色画,纵177.8厘米,横46.3厘米,图中所绘蜜桃、枇杷、百合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果,给人以朴素、亲切的感觉。本幅款署:“丁丑夏月。虚谷。”钤“虚谷书画”朱文印。“丁丑”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虚谷时年55岁。瓶花是虚谷喜画的题材之一。图中蜜桃、枇杷、百合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果,给人以朴素、亲切的感觉。图中瓷瓶及百合用勾染法描绘,线条简练,造型准确;花卉、蜜桃及枇杷用没骨法表现,层层渲染,增添了花果的层次感及质感。画面设色润泽鲜艳,富有淡雅清新的韵味。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朝画家蒋溥绘画作品
蒋溥(1708—1761年),大学士蒋廷锡长子,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清朝大臣,画家,善画花卉,深得家传。雍正八年二甲第一名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性情宽厚而警敏,任职后,精心奉职,勤于政事,是乾隆时期的重臣,亦是蒋派花鸟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乾隆二十六年(1761)四月,病逝于任上。乾隆皇帝亲临祭奠,加赠太子太保,谥曰文恪,入祀贤良祠。
清代画家蒋溥所绘的《天中五瑞图轴》赏析
清代画家蒋溥所绘的《天中五瑞图轴》长126.5厘米,宽30厘米,左侧题有“天中五瑞甲寅五月五日午时南沙蒋溥写于五云深处”。此图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此图记录了一种古人十分讲究的习俗:五瑞驱五毒。
画中绘菖蒲、石榴花、蒜头、枇杷、蜀葵五种植物,正是五瑞。蓝、粉两色五朵蜀葵与四片菖蒲插于瓶中,石榴花、枇杷与数朵蜀葵置于篮中,石榴花枝娉婷而立,正好充当了素色花瓶上的纹样。篮边散落着两颗蒜头与一个粽子,提手上还绑着一只蟾蜍,这也是古人在端午“采杂药”时收集的药材之一。
在我国传世的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为数不少。
品赏这些名画,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沁入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