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春晚的机器人进攻北京上海,“下一个杭州”能否开花?

科技探索者号 2025-02-20 21:23:00

你还记得春晚上“大扭秧歌”的机器人吗?

当时,网友们笑着调侃:“连机器人都比我能扭。

可其实,台上跳舞的背后是台下技术的较量。

这些“会扭秧歌”的机器人背后的企业——宇树科技,如今正在为进军北京、上海做准备。

招聘信息已经挂在了一些求职网站上,“上海、北京分公司/代表处负责人”这一岗位,月薪3万至6万元,要求不低:名校理工科硕士、3年以上机器人行业经验。

招聘背后,传递出的信号让人思考。

宇树科技不仅是为了扩展业务范围,更是在谋划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毕竟,北京和上海都在机器人领域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而高端人才和企业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这家公司想要在更高层面发力,显然是看中了北上两地的产业优势和未来潜力。

此外,公开信息表明,宇树已提前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两家全资控股公司,而要建立分公司,这些已有的布局是否能为其打下基础?

从招聘到分布区域,这一切都在透露:宇树科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春晚一跃成名”的热度,更是计划在技术与市场上向前迈进一步。

让我们再聊聊宇树科技的“硬实力”。

这家公司从2016年成立至今,一步步在机器人领域夺得话语权。

你可能不知道,在全球范围内,宇树的四足机器人产品已经占据了超过60%的出货量,成为行业绝对的领跑者。

亚马逊、谷歌、Meta……这些科技巨头都在用他们的产品。

而他们推出的机器人G1,因为性能出色、价格亲民,还成为了市面上的销冠,超越特斯拉机器人这样的大牌竞争者。

宇树科技不仅能把机器人做出市场认可的销量,还能做出“技术实力”的标杆。

他们的Unitree H1机器人,不仅登上了春晚,还实现了原地后空翻——全球首个能做出这一动作的电驱人形机器人。

不止是跳舞,它还能进工厂搬运东西。

创始人王兴兴的一句话,让人看到这些看似“表演型”的机器人在实际中的更多可能。

宇树对机器人研发的专注,也让它拿到了一轮接一轮的融资。

就在2024年,这家公司宣布完成了B2轮融资,金额接近10亿元。

到了9月,C轮数亿元融资也已经到位,投资方里都是各地政府基金和产业资本。

“钱不是问题,关键是技术要落地。

这也难怪,它的春晚舞台其实不过是技术积累的一次“小秀”,接下来的版图扩张才是重点。

宇树科技选择北上,这背后大环境其实早已在暗中铺垫。

如今,北京、上海、深圳都在抢占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发展高地。

北京海淀的《行动方案》正大力扶持机器人生态,比如在三年内突破关键技术、打造行业标杆。

上海宝山的《产业发展方案》,则计划引进更多龙头企业,目标在2026年冲向千亿级的产业总规模。

那么,企业选择在哪落脚,会不会影响发展中的空间和机会?

北京拥有顶尖高校,因而“机器人大脑”的研发优势明显;上海靠“南北结合”的特色,则在抓住研究和制造两端发力。

换句话说,如果宇树要在北京深挖科研,那么上海可能更适合他们开展市场化、应用化的布局。

有趣的是,不少地方发展机器人行业的模式也在试图突破单一思路。

比如,上海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青龙”,它不仅能搬运重量,还可以“轻柔抓起面包不变形”。

这样的技术让人看到,服务机器人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这不仅仅是在“卷”竞争本身,而是在试图通过更多应用场景拓宽市场。

在聊宇树科技的未来时,无法避开“杭州六小龙”的概念。

这个曾一度风靡的称号,点出了杭州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赛道上的特殊位置。

而宇树科技作为其中之一,似乎已经让外界看到了“出圈”的可能性。

问题是,这样的发展能否在其他地方复刻?

事实上,宇树科技想要实现“下一个杭州”,并不容易。

任何科技公司从一家产品企业走向产业链核心,都需要更多的政策机遇和技术革新,而这显然不是靠一两个产品就能实现的。

不过,正因为具身智能赛道正在更广的范围内快速增长,像宇树这样的公司也有机会站上更高的位置。

可以预见的是,不论是人才的吸纳,还是模式的创新,北京和上海作为宇树科技的新起点,或许能为它带来更多想不到的可能。

机器人能“跳秧歌”,更需要踏踏实实地“行万里路”。

从杭州起步,到计划辐射北京和上海,宇树科技的扩张看似有恃无恐,但背后其实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全链条布局。

它想靠的不只是产品销量,而是技术突破和产业落地。

“下一个杭州”是否会在北京或上海出现?

这可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正如机器人后空翻的动作一样,每一次突破,都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

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许就在不久的未来,用上那些曾经在春晚舞台跳舞的机器人做的服务平台,和它们生活在一起。

至于它会怎么改变我们,只能一步步去看了。

0 阅读:3

科技探索者号

简介:深入科技前沿,探索未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