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很远,但山西很近。
这个8月,打磨4年的《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不仅让中国游戏扬眉吐气,也让沉寂多年的山西,突然走到了台前。
网友深扒发现,《黑神话:悟空》在全国共有36个取景地,山西独占27个之多,直接躺赢。
图源:视觉志
美团数据显示,《黑神话:悟空》上线当天,山西景区旅游热度环比增长156%,取景地之一的隰县小西天,门票订单量同比暴涨300%。
携程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目的地为山西的暑期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38%,国内游机票订单同比增长16%,国内游酒店订单同比增长24%。
太原南站的下车人潮,让网友感慨:春运提前了吗?
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坐着飞机、火车、汽车,奔赴山西,俨然“朝圣”。
很多人不知道,为了这一天,山西人等待了二十余年。高光时刻终于来到,但三晋大地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山西,能否接得住这泼天的富贵?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是山西;
全国旧石器文化遗址最多的省,是山西;
全国古代彩塑数量最多的省,是山西;
全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是山西;
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发现地,还是山西;
全世界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仍坐落于山西。
在山西现存28027处古建筑文物中,宋辽金之前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75%,元代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80%,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南禅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全部位于山西。
山西应县木塔
这里不仅是古建第一大省,更是壁画艺术的摇篮。
世人皆知敦煌壁画,很多人却不知道“世界壁画在中国,中国壁画在山西”。
山西寺庙、宫观等宗教建筑极为兴盛,铸就了壁画的辉煌。目前,山西保有中国现存最大面积的寺观壁画,总面积多达27259.52平方米,自汉唐至明清,绵延不断,涵盖了多个朝代。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历史之久、艺术之精,在古代壁画中,可谓独步天下。
永乐宫壁画,图源:央视新闻
山西,守着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然而,二十余年来,却鲜有人问“晋”。
山西旅游业,也算不上发达。2024年,山西省制定的发展目标是——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3.7%。这一水平,只勉强看齐全国平均水平。
去年底,全国文旅局疯狂“整活”,山西文旅觉也不睡,5~10分钟一条视频疯狂输出,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
整个元旦,省会太原的游客人数仅为11.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919万,只有哈尔滨3天收入(60亿)的0.3%左右,连一个零头都不到。
如今,泼天流量终于涌入山西,然而摆在山西文旅面前的,却还有三大考验。
第一重考验是,思维之“惰”。
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在山西境内,中午1-3点,请不要大声喧哗,因为——
大家都要睡午觉,且不分物种。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曾在小红书平台发布的旅游指南中,幽默地写道:
“猫猫狗狗,也有午睡时间,请勿撩猫逗狗。鸟在中午,也不叽叽喳喳,世界‘万籁俱寂‘,动物园的老虎,也睡得很酣。”
初入山西的网友“不懂规矩”,去餐厅吃饭去晚了,结果:
“厨师两点就必须下班,让我们先点菜,最后全店只有一两个服务员守着我们吃”。
图源:南方周末
这是独属于山西人的松驰感,却也反映了山西的另一面: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国企较多,单位和家属院距离近,生活规律,旧有的生活固化,养成了今日山西人的午睡文化,却也表露出另一面——山西人的生活,已久久未掀起波澜,平静如水,便渐渐有了思维的惰性。
反映到文旅上,山西也“总是比全国慢一拍”。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总顾问魏小安曾说:
“一些地方如火如荼,山西却是温吞水;全国都在推进休闲度假,山西尚无有影响的产品”。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也曾直言,去江苏考察,人家的高速路服务区已经变成一个综合体,可以吃住观光购物,而“我们的高速路服务区还要解决‘厕所够不够干净’”。
反映到景区资源的利用上,山西也是只懂捧着老祖宗赏的碗,却不知道怎么再多挣点盘缠。
王爱琴提到:
“壶口瀑布已经是5A级景区了,可大家驱车几个小时去了壶口瀑布,是很震撼,但看一个小时,完了就走了”
“应县木塔也有类似的难题。对于全世界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大家远道而来,为了保护它不能登塔上去,围绕它看也就是一二十分钟的时间。”
归根结底,是这片土地的人们受传统的影响太深,思维的惰性太强。
当然,也有人认为,山西能留下古色古香的建筑,保持原汁原味的历史感,正是因为经济发展慢,没有过度商业化。
但“慢”的副作用,已经随着这波《黑悟空》爆火放大:
“木塔景区周围的管理是让人失望的”
“ 平遥古城的地方保护主意和交通的不便利也是令人失望的”
“应县木塔,很多人大老远跑去,围墙外面看看就走了,想深入了解的途径很少”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这个立志要将文旅发展为支柱型产业的煤炭大省所乐见的。
第二重考验:极端气候。
山西对外宣传的策略里,包含了一张“自然牌”。
“夏天没蚊子,伏天盖被子,呼吸负氧离子”,说的正是山西的山清水秀和凉爽的气候。在全国各地动不动就40℃高温的当下,显然此种清凉,格外俘获人心。
然而,当全球极端气候阴云密布,山西又怎能独善其身?近年来,山西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
一是更暖,山西省年平均气温为10.2℃,近60多年来年平均气温增暖速率为每10年0.30℃。据悉,196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份中,有8个均出现在21世纪。
二是更湿。2000年以来,降水增加趋势明显,山西近10年该省平均降水量达到了536.9毫米,已超20世纪降水量最多的60年代(532.9毫米)。
两者共同作用下,让山西的强对流等极端天气事件,也更加频发。
这不仅仅影响生于此养于此的山西人民,更深刻影响着,那绘制于墙上的壁画,伫立在四处的2.8万处古建。
2021年10月2日至7日,山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降水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达119.5毫米,六天降水等同于去年全年五分之一,太原、晋中、阳泉则下了常年同期20~24倍的雨。
晋中市平遥县婴溪村,清代三教庙观音堂主殿两侧屋檐在雨中垮塌,配殿一半屋檐坍塌;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摄于民间文保人士唐大华
根据上报到山西省文物局的信息,到10月11日,1783处文物出现险情,包括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其中:
国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6处
省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3处
市、县保(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1处
中国新闻周刊提到,受损数量最多的,则是几乎“无保”的古建,也就是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出现803处险情。这些古建大量散落在偏远地区的乡村、田野,很多常年无人看护,命若野草。
运城市新绛县闫家庄村,魁星阁在大雨中塌毁。图源:中国新闻周刊,摄于民间文保人士唐大华
近年来,关于西北暖湿化的讨论,激发了人们对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措施一个接连一个——
又是建设数字展示中心,又是严格执行预约制,酒泉市气象局甚至把北斗都搬了出来,要建设一座利用北斗卫星信号进行信息传输的气象监测站,通过加密关键部位、关键时段的监测,提升莫高窟应对极端强降水的能力。
然而,同样是文物大省、壁画数量第一的山西,又有多少人在关心呵护呢?
第三重考验,山西的财政状况,能否供养如此庞大丰富的文物。
《人物》记载,纪实摄影师蔡山海在山西拍下的一组影像,令人触目惊心。黄河边,众多神像被废弃,走向毁灭,如同诸神的黄昏。
黄河边的诸神,蔡山海摄
他问附近的村民,说是寺庙搬迁,供养不下去,就把各路神仙请到了黄河边,让大自然来供养。
听上去有些许浪漫,却也透露出一股悲凉——人供养不下去了,只能依靠大自然。
由于文物众多,又雇不起人员照管,许多散落在村庄的古建,是大门敞开,任贼人来去。
中国新闻周刊记载了画家连达的一则故事:
他寻访了20年山西古建,画了几千幅手绘,前几年,有朋友给他发来一张照片,向他推荐运城市武城村农田里立着的一座清代石牌坊和碑楼。等他到了以后,牌坊上部的牌楼已经被推倒了,一地碎石,匾额不翼而飞。碎石断裂的茬口崭新,显然被盗不久。
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与1981年至1989年开展的“二普”相比,20年间,山西有2740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主要是未定级的文物。
是山西不爱惜自己的文物?不想保护好?
当然不是。
相反,山西人一直知道深谙文物的重要,也一直把他们“含在嘴里,捧在手里”,竭尽全力护着他们。
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刀下留城”。
20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做规划、搞建设之风,平遥古城也打算豁开城墙八个大口、拆除城西门内所有平房,开辟四条现代化大街。
为了护住这座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平遥县文管所所长李有华躺在了即将拆除的城门门道之中,以身抗争。同济大学专家阮仪三,走省厅、上北京,不遗余力。各方努力,保住了古城。
王家大院,图源央视新闻
这几年,山西努力开发文旅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出:
“到2024年底,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1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破零’”
“到2028年底,太原市、大同市、运城市进入国内著名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行列,初步建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成为山西支柱产业。”
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财政状况,就是最直接、最紧迫的考验。
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量为负的两个省份,一个是河南,另一个就是山西。
今年一季度,山西下辖的11座城市,GDP增量集体为负数。省会太原,GDP连续两个季度增量为负。
同样是煤炭大省的老对手内蒙古,在今年上半年超过了山西。
压力重重的山西,迫切想要实现一煤独大的转型,注定是道阻且长。
而山西人民看到的,是土地愈发荒凉,节奏愈发缓慢,年轻人愈发稀少。
出走山西的人感叹:“我永远对家乡怀有浓厚的感情,但也无奈只能在大城市奋斗”。
当《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一波泼天流量已至,但山西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