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速高达120公里!金门大桥为何能高悬在多灾的金门海峡上?

老伍谈史事 2024-11-05 20:37:14

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老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座桥——金门大桥。它不仅是旧金山与马林县之间的重要交通干线,更是20世纪美国工程技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绝佳代表。试想一下,在金门海峡,那汹涌海浪之间,有一座鲜红色的钢铁巨龙横卧于其中,此情此景,足以让人内心澎湃。这样这座大桥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故事?它又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美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狂野的梦想:大桥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

金门大桥的构想并非一蹴而就。19世纪的时候,有人提议要造一座桥,好把旧金山和北岸连接起来。不过金门海峡那里水速快、风力猛潮差大再加上海底地质情况复杂,这些致使技术上的问题始终没被解决。金门海峡的宽度达到1.6英里(约257公里),水深超过300英尺(约914米)再加上频繁的浓雾和高达75英里小时(约120.7公里小时)的风速都使得当时的桥梁专家望而却步。直到20世纪初,桥梁工程师约瑟夫·斯特劳斯带着他的大胆设计出现了。

你知道吗?当时的诸多专家均觉得,建造金门大桥绝无可能!海峡的宽度、深度以及强风,都给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不过斯特劳斯坚信自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他所采用的这种创新悬索桥设计中,主缆跨度达到了4200英尺(约1280米),而桥塔高度更是高达746英尺(约227米),在当时它可是世界上最高的桥塔呢。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工程技术,例如高强度钢材的应用、精确的测量技术和创新的施工方法,最终使这个“不可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二、钢铁与勇气:建设中的挑战与奇迹

1933年,金门大桥开始建造。那会儿正好赶上经济大萧条,这个工程给好多美国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对整个国家的民众来说也是个巨大的鼓舞。这座桥不光是建筑界的奇迹,还是美国人民在艰难时刻坚韧不拔精神的代表。

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工人在高空作业,面临着强风、低温潮湿及落水的风险。为抵抗狂风之力,斯特劳斯精心设计桥塔与桥面流线形,以减风阻。为解决海底地质复杂这个问题,工程师们动了不少脑筋,决定用沉箱技术打桥墩基础。为保证工人安全,斯特劳斯发明了全新安全网,悬于桥面下。该网救下19名工人性命,这19人后被称“安全网半路英雄”。经过统计,虽然施工环境很糟糕,但幸亏有安全网的保护,最终只有11个工人在施工的时候遇难,在当时那种大型工程里,这已经是非常低的一个数字了。这体现了当时美国工程建设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美国形象”的塑造大桥的象征意义

1937年,金门大桥竣工通车,耗资3500万美元(相当于今日之数亿美元)。其雄伟之姿与鲜艳之“国际橙”色迅即成为旧金山乃至美国之标志性建筑。大桥之建成,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之交通状况,且更重要者,其成为了美国工程实力与国家形象之象征。

20世纪30年代,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之际。金门大桥的落成,向全球彰显了美国的工业实力与技术水准,也展现出美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正如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在其所著《伟大的桥梁》一书中所说:“金门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美国精神的象征。”

四、冷战背景下的“实力展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彼时美国与苏联在各个领域展开激烈角逐,这当中当然也少不了科技及工程实力的抗衡。而金门大桥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国向全球彰显其技术优势的关键象征。

大桥的国际橙色涂装,并非纯粹的审美选择,它还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这种颜色在雾气弥漫的海峡中非常醒目,能够有效地提醒过往船只注意安全。这体现了美国工程设计中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语

金门大桥现已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它不仅连通旧金山与马林县,更是一座蕴含丰富历史及文化价值的地标性建筑了。

这座桥既见证了20世纪美国的荣耀与挫折,亦目睹了人类工程技术的突飞猛进;它由虚幻的憧憬化作广为人知的地标景观。此桥的传奇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向着更为宏伟的目标不断奋进,为开创更为辉煌的未来而奋力拼搏。

本文参考文献:

大卫·麦卡洛,《伟大的桥梁》,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1982年。

《金门大桥官方指南》,金门大桥公路和交通区,2017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