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个世界肾脏日|全民肾脏健康:推进公平的医疗服务和优化的药物治疗实践。

卡森细胞集团 2024-03-15 09:26:12

2024年3月14日,我们迎来了第十九个“世界肾脏日”。

肾脏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之一。肾脏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脏的外形似蚕豆状。每个肾脏重120~150克,长10~12厘米,比我们的拳头稍长。

世界肾脏日官网、国际肾脏病学会公布了今年世界肾脏日的主题——全民肾脏健康:推进公平的医疗服务和优化的药物治疗实践。

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名肾脏病患者

据美国肾病学会(ASN)、欧洲肾病学会-欧洲透析和移植学会(ERA-EDAT)和国际肾病协会(ISN)数据,目前全球至少有8.5亿人患有肾脏病!

《柳叶刀》(Lancet)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人数达1.3亿,也就是全国平均每10人里面就有一名慢性肾脏病患者,慢性肾脏病近年也逐渐脱离了所谓“老人病”的印象,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认识肾脏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红褐色,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

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钠等,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

肾脏同时还有内分泌功能,生成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3、前列腺素、激肽等,又为机体部分内分泌激素的降解场所和肾外激素的靶器官。肾脏的这些功能,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

认识慢性肾病

根据《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慢性肾脏病的定义为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出现肾损伤(蛋白尿、尿沉渣异常、肾小管相关病变、组织学异常、影像学所见结构异常、肾移植病史)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中任何一项指标,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肾病是肾脏病变的统称,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肾脏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等病症,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贫血、少尿等症状。病程大于或等于3个月。需早发现、早诊断、积极进行治疗,以防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病早期有哪些常见表现

慢性肾脏病是慢性杀手,通常起病隐匿,不易发现,但也会有一些蛛丝马迹。

蛋白尿:它的泡沫细腻,大小均匀,静置半小时泡沫仍不消散,可通过尿液检查检出,但微量蛋白尿无法检出。而严重的蛋白尿,可出现下肢、颜面部水肿。

血尿:有的患者尿中血色不明显,可通过尿检检出;而有的患者尿色如同血水,肉眼可见红色。

不明原因贫血:肾脏除了具有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的功能,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所以当肾脏受损后,可出现脸色苍白等贫血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出现高血压、乏力、纳差、尿量减少等症状。

慢性肾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原发性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

代谢性疾病肾损害: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损害、高尿酸血症相关肾损害、肥胖相关性肾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移植相关肾脏疾病等;

肾毒性物质相关肾损害:重金属中毒、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解热镇痛药、化疗药物、农药中毒肾损害等;

恶性肿瘤相关的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实体肿瘤等;

感染疾病导致的肾损害:乙肝、丙肝、泌尿系感染等;

肾梗阻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症等;

肾脏血管疾病:血栓性微血管病、肾动脉狭窄、肾静脉血栓等;

遗传性肾脏病: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Fabry病等。

哪些人容易得慢性肾脏病

我国最常见的三大肾脏病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性肾脏病,因此下列人群要提高警惕!

10类高危人群

1、糖尿病人;

2、反复呼吸道、尿道、肠道感染的慢性感染者,容易发生肾小球肾炎;

3、高血压患者;

4、高尿酸血症患者;

5、长期服用止痛药、抗菌素、中药等肾毒性药物者;

6、65岁以上老年人;

7、有慢性肾脏病家族史者;

8、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小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9、反复紫癜者;

10、老年前列腺增生或者习惯憋尿者。

如何预防慢性肾脏病?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少油,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运动量以不感到劳累为宜;

充分休息: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感染:咽炎、肺炎、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都会加重肾病;

慎用药物和保健品;

保持良好的心态:慢性肾脏病虽说很难根治,但经过专科医生的规范治疗,大多数是可以被控制的,切勿病急乱投医。

定期的体检和随访。

干细胞治疗肾病的原理

干细胞可无限增殖,多向分化,具有造血支持,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应用于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近年来,研究发现干细胞可分化成肾固有细胞、肾实质细胞等,因此对肾脏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和重建作用,并且具有以下6大优势:

①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后代。

②具有免疫重建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发挥作用。

③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

④低免疫原性,所以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没有血型匹配问题。

⑤长期传代不改变生物学特性,可分化成肾固有细胞,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⑥具有归巢性,损伤性信号可以刺激干细胞向受损器官和组织的迁移、分化,并对受损的细胞进行修复。

干细胞治疗肾病的临床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是能够自我增殖的细胞,并且在诱导后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功能型细胞。由于拥有可塑性强,易于获取,便于操作,几乎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为几乎许多疾病的治疗创造了一个新的途径。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类型的肾脏疾病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目前为止,美国国立卫生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收录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试验有百余项。

研究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类型的肾脏疾病治疗中促进了肾脏功能的恢复。

一项发表于《J Am Soc Nephrol》杂志的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RVD)是由于肾脏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降低,从而导致肾脏损伤。在注入间充质干细胞三个月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RVD,肾脏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降低从而导致肾脏损伤)患者的肾脏血液灌注,含氧量和肾小球过滤率都得到了提升。

而一项发表于《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杂志的研究显示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平均血肌酐含量从2±0.3 mg/dl逐渐升高为2.5±0.4 mg/dl。在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2个月后,平均血肌酐保持稳定,维持在2.5±0.6 mg/dl。

另一项涉及81名患者的临床试验研究了间充质干细胞在难治性狼疮疾病中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在注入间充质干细胞12个月后,60.5% (49/81)患者的肾脏损伤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肾脏疾病是肾组织的慢性损伤,会引发冠心病,心衰,脑卒中等全身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很难扭转疾病进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肾脏疾病的治疗发挥了作用,这也为肾脏疾病的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思路。未来,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干细胞有望成为肾脏疾病的临床新选择。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