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拍卖佛像珍藏赏析

收藏夜谈 2024-03-28 02:37:32

佛教造像的宗教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相对其他佛教艺术品而言,艺术理论和研究成果也较为系统和完备,在拍卖市场上一直是倍受瞩目的收藏门类。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20年6月22日–30日香港苏富比清洪佛教艺术品珍藏专场呈现了包括造像、唐卡、法器等类别佛教艺术拍品逾90件,全场交易额 5,733,125 港币,彰显了藏家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极大兴趣。本期让我们从拍品中共同揭秘汉传铜佛造像的常见风格和制作工艺。

佛教支系及造像类别

佛教发端于古代北印度地区,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分化为北传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两类。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等国以及越南南部和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北传大乘佛教因记录佛经的语言不同又可以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类。藏传佛教是融合印度佛教和西藏本地传统信仰而成的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流行于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地区和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境内部分地区。汉传佛教作为重要的佛教支系,在印度佛教衰落以后,成为佛教的中坚力量。汉传佛教主要分布于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以及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北部地区,在传播过程中又发生了几次分化,禅宗和净土宗在信众中流传较广。

佛教造像依据功能不一样,可以分为两类,即礼拜性质的佛教造像和装饰性质的佛教造像。礼拜性质的佛像,多是供奉在寺庙家堂等地受到供奉者顶礼膜拜的造像,比如石窟寺佛教造像和单尊造像等;还有装饰性质的佛像,多是锤锲出的佛像薄片或者是出现在器物表面,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的佛像。这里我们重点关注拍品中的汉传铜佛造像不同时期的风格。

造像风格

汉传佛教造像的发展历经北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造像上从模仿开始到盛唐时期的洒脱与飘逸、宋元明清的民间化和世俗化。

北魏时期以印度和西域地区传来的佛像为范本,中国开始大量制作本土的和符合中国审美观的铜造像。

南北朝秀骨清相的全国流行,是中国制作铜造像的一种突破,不再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创造自己的造像风格。

北齐武平七年鎏金铜观音菩萨像

高14.2 cm 成交价:275,000HKD

铭文:武平七年四月八日佛弟子田长逝为息,造观世音像一躯恒愿 善信。来源:陈淑贞,香港

隋朝继承秀骨清像之风,又开启盛唐时期飘逸洒脱的造像风格。盛唐时期的铜造像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造像的一个巅峰,此种风格的造像也是大国民心态与审美的需求。

隋 鎏金铜一佛二弟子像 高14.3 cm

估价:40,000 - 60,000 HKD 成交价:175,000HKD 来源:陈淑贞,香港

隋至唐 鎏金铜供养菩萨像一组四尊

高12.8 cm 成交价:81,250HKD 来源:陈淑贞,香港

宋代以后,中国佛教与本土的儒家学说和道教相融合,造像风格更加趋向于民间化与世俗化。

元代开始藏传佛教铜造像进入中国内地,明王妃像和金刚愤怒像等造像形式开始被人接受。元代为了推广藏传佛像,还特别在诸色人匠总管府中专设梵相提举司。

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不断融合,明代接受元代管理西藏的方法,认可藏传佛教的地位。

十五世纪 藏传鎏金铜释迦牟尼佛首

高9.5 cm 成交价:17,500HKD

十六世纪 藏传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高23.5 cm

成交价:200,000HKD

清代乾隆时期以后,汉传佛教造像开始遵循《造像量度经》,结合西藏制作佛像技术,形成了内地汉藏融合式风格的铜造像。

清十八世纪 鎏金铜宗喀巴坐像 高17.8 cm

估价:40,000 - 60,000 HKD

清乾隆 鎏金铜金刚手菩萨立像及座 《大清乾隆年敬造》、《降临岳母》铭款

高18 cm 成交价:200,000HKD 来源:伦敦

制作工艺

铜造像是金属佛像中最大宗的部分,是古代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其制作工艺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制作水平与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古代汉传佛教铜造像的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为成型、连接和表面修饰三个方面。

成型方式

对于小型佛像来说,传统一般用范铸法和失蜡法进行制作,连接技术基本上为榫卯套接为主,也有铸接现象存在。

范铸法

从商周时代开始,中国制作大量的青铜器,常常使用范铸法,即将铜化成液体,绕注模范之中,经冷却成型。范铸法之中包括了石范法、泥范法、金属范法,在制作造像中,常常使用泥范法。泥范法之中包括泥模铸造、砂型铸造、翻砂法。泥模和砂型可以用来制作大型铜造像,翻砂法可以用来大量快速制作小型铜造像。泥模范铸法制作佛像会留下明显的合范线痕迹,但是为了造像的美观,多数造像在进行表面修饰之前,都会进行抛光打磨处理。

失腊法

失腊法需先将腊做出铸件的形状和纹饰,然后在腊膜外挂细泥浆,硬化后再涂刷粗泥浆,待水份减少后外敷范泥,范泥干固后经烘烤腊融化流出,得到铸型即可浇铸成型,打碎铸型后可得到与铸件相同的器物。这种方法可以做到一次性完全脱模,铸造的佛像形态更加优美。

锤蝶像

除铸造佛像以外,还存在一种锤蝶像的工艺。锤蝶像是指利用薄金属板,在钢或铜等硬质模具上锤打敲击而成的,正面凸起的特殊造像技法制作的佛像。

十七世纪 藏传鎏金铜锤叠莲花生大师坐像 高65 cm

成交价:225,000HKD

连接技术

汉传佛教小型造像多是一次浑铸而成,少部分使用分铸法。佛像大致可以分为头部、身体、双臂双手莲台和方座几个部分,分铸需要铸接、焊接、销接、榫接等连接方法。铸接、焊接都是比较常见的连接方法,常用在器物主体和部件之间,常用焊料有铅锡焊料、铜焊料、黄铜焊料和银焊料等。销接是指将铜器主附件分别铸成后,用销钉将其连接固定。榫接是指在分别铸造主附件时,在主附件留出榫、卯孔,将主附件插接后利用金属钉或花梗固定。在铜佛像分铸法制作过程中,常用铸接和榫接的连接方法。

表面修饰工艺

铜器表面加工的装饰工艺,包括镶嵌、错金银、错红铜、镀锡、着色等等传统工艺。佛教铜造像的表面修饰部分与其他铜器的表面装饰没有过多的区别,常使用镶嵌工艺、错金银、鎏金银等工艺。

镶嵌

镶嵌工艺在小型佛像的使用,大概从盛唐开始出现,将各种宝石、琉璃和珍珠等都被镶嵌到佛像本体上起到一定装饰作用。

十六世纪 藏传鎏金铜毗卢遮那佛坐像 高16 cm

成交价:68,750HKD

十七世纪 藏传鎏金铜金刚总持坐像 高15.7 cm

成交价:100,000HKD

错金银

一般先在青铜器身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或铭文的装饰效果。

十八至十九世纪 藏传银错金八吉祥及万寿供碗两件 直径 14.3cm 、 12.6 cm

成交价:8,125HKD

鎏金银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纲目·水银条》中记载:"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即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起到很好的装饰性作用。

十七世纪 藏传局部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估价:1,500,000 - 2,500,000 HKD

十八世纪 蒙古鎏金铜绿度母坐像 高18.3 cm

成交价:52,500HKD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