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2日,南京军区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南京保卫战以国军的失败告终。13日,日军大部队进驻南京。此时,谁也不知道,一场灭顶之灾即将降临。日军对滞留南城内的无辜百姓展开了泯灭人性的大屠杀。
直到今天,仍有人存有疑问。日军既然已经占领了南京,取得了对南京的绝对控制权,为何还要冒着被国际社会所指责的风险对南京屠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军队的滞留
由于南京保卫战准备仓促,作战计划并不严谨。而且由于部队分散,指挥不当等原因,造成部队秩序混乱。导致在接到撤退命令后,未能有效组织部队撤离,10万人的队伍竟然有9万滞留南京。
这些滞留的士兵大多数混入了百姓之中,这就是南京大屠杀的直接原因。日军本就对中国军民恨之入骨,大量士兵隐藏民间正好成为了日军的借口。名为抓捕幸存的士兵,实际却是男女老少皆成为日寇刀下的冤魂。
二、首都的特殊地位
南京当时是国都,还是国父孙中山长眠之地,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首都的沦陷对于民众的打击和震慑都是巨大的。日军高层希望通过血腥的屠杀迫使中国军民放弃抵抗。
根据战后资料显示,日军早在淞沪会战之前就已经拟定作战计划,势必要夺取南京。对于任何国家领导人来说,丢失首都都要承担无法推卸的责任,日军高层希望通过攻陷南京迫使蒋介石下野,国民政府投降。日本老兵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他们在战前就被告诉南京特殊的地位,以至于许多人幻想南京的沦陷就是战争的结束。
三、军国主义的产物
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根本原因是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军国主义思想开始大范围传播。当时日本人自小接受的就是军国主义教育,信奉的是武士道精神。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日本人的思想早已极度扭曲。
在日军的心中,人就和动物一样,弱肉强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杀戮在日军心中并不是罪恶,而是英雄的象征,所以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将屠刀对准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并从中寻取快乐。也是这种病态的思想使得日军盲目自信,向四处扩张,不断扩大战争规模,最终玩火自焚。
四、对中国军队的报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就宣称要三个月亡华。然而淞沪会战就打了3个月,平型关大捷更是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沪会战中日军伤亡5万人,相比我军的33万少得多。但参加淞沪会战的20万日军全部来自松井石根麾下,一下伤亡四分之一,对于松井石根来说影响是不小的,这些怒火自然由无辜的中国百姓承担。
虽然日军武器精良,但对于大多数的日军来说都是首次参战。战场上的生死之争让他们对中国军队恨之入骨。所以进城后,他们将仇恨转移到了这些平民百姓身上,从屠杀中寻求报复的快感。
五、国际影响
消灭一个人的身体不如消灭他的思想,这句话在战争中同样适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拥有4亿人的人口大国,这样庞大的人口数量,杀是杀不完的,这一点日军也是清楚的。所以他极需瓦解中国人的斗志,而杀人无疑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尤其是大规模的屠杀,对人心有着极强的震慑作用。
此时战争刚刚爆发,日军所控制的大城市只有南京和上海。但是上海有包括英法在内许多国家的租界,外籍人口众多,不利于封锁消息,毁灭证据。如果日军在上海展开大屠杀,会产生不利的国际影响。两弊相衡取其轻,再加上南京首都的地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六、日本士兵扭曲的思想
由于军国主义思想的洗脑,这些日本士兵早已没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成为了冰冷的杀人机器。很多日本军人并不是自愿入伍的,被逼着离开父母亲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每天面对杀戮,活着与亲人相见希望渺茫,所以他们就想要毁掉别人的幸福。这就犹如一些人的仇富心理。
这场大屠杀已经过去了百年,血流成河的街道,堆积如山的尸体都已被历史湮没,只留下无人坑,纪念馆证实那段悲壮又屈辱的历史。
恨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