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1. 研究人员发现,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跟气候也有神奇的联系。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寒冷期,温度比现在最冷的时候还要低上许多,且四次寒冷期也影响了王朝的兴衰。
2. “路有冻死骨”并非夸张的描述,国家动乱加上严寒的气候,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绞尽了脑汁。现代人出门有羽绒服,进屋有空调和暖气,而古代中国在宋代以前连棉花都没有。即使如此,顽强生存的古代人也找到了很多方式抵御寒冷,遇到寒冷期,温度动辄就下降到了零下几十度。
3. 古人有哪些御寒方式?在古代建房过程中要达到更好的保暖效果,人们使用独特的“辅料”,最常用的是花椒。古人相信花椒的性质是辛散温燥,但不同社会阶层中对花椒的使用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从上层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逐一感受花椒带来的温暖和舒适。一些贵族人家采用花椒泥涂抹房墙,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居住环境,因为花椒泥不仅能够有效保温,还具备防虫效果。而普通百姓的实际情况远不如富贵人家舒适,无法负担起花椒粉掺入泥浆涂抹在墙壁上的巨额开支。然而花椒在百姓生活中的作用远不止用于装饰和取暖,普通百姓则运用一些经济的手段和辅助取暖的方式。他们在冬天依仗生姜和花椒等辣椒调料处理饮食,这些材料都有暖胃散寒的神奇功效。
4. 在寒冷的冬季,火成为了古人取暖的重要工具。火盆是最常见的取暖方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不仅可以取暖,还能增添家庭的温馨氛围。对于皇室和贵族而言,火盆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如烧制香木增添芬芳,或者泼水产生蒸汽增加湿度。在秦朝咸阳宫遗址中发现的“火墙”,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取暖方式。通过在墙壁内部设计烟道,燃烧柴火产生的热气沿墙壁向上升腾,将整个房间都烤得暖暖的。这种火墙的原理与后世东北地区民居中广泛使用的炕如出一辙,只不过古代的火墙可能并没有使用现代的取暖炉等设备。袖炉是一种小巧玲珑的取暖设备,最初是为了防范皇帝在寒冬天出巡时受冻而设计制作的。其结构巧妙,外壳和内胆之间有空气层,在内胆中燃烧木炭后释放的热量可以通过空气层传导到外壳表面,让人随时随地感受到暖意。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袖炉才逐渐为老百姓所熟知并广泛使用。
5. 饮食调理也是古人御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古代的冬天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是再舒服不过的事情了。羊肉汤的做法并不复杂,先将羊肉洗净切块放入锅中,加入清水、葱、姜、料酒等调料,炖煮至羊肉熟烂即是冬季进补的佳品。而狗肉性温味咸,具有温阳补肾、益气壮阳的功效,在民间素有“冬吃狗肉,夏天吃人参”的说法。
6. 通过深入了解古人如何应对寒冷的冬季,我们不仅领略了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还发现了他们生活中的艺术。从睡眠环境的取暖策略到日常生活中的独到取暖方法,再到饮食习惯的调整,古人的生存策略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些策略虽然源自古代,但其背后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他们的经验教我们如何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如何在简朴中发现幸福,让我们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也不忘向古人学习,用智慧和创造力丰富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