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渊的历史书
编辑 |文渊的历史书
1944年,一个看似平凡的中国女孩踏入了美国最机密的科研项目,她的名字是吴健雄,而这个项目就是著名的曼哈顿计划。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年轻的东方女性会在核物理领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以至于日后被称为"核弹女王"。
2021年2月11日,美国邮政局还专门为她发行了一枚特殊的永久邮票,这枚邮票的发行,使得出现在美国邮票上的亚裔美国女性总数上升为二!
但你知道么,就是这样一位美籍华人,在1986年时,杨振宁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我国台北创立了吴健雄学术基金会;同年,我国物理学会在我国专门设立了“吴健雄物理学奖”;1999年,我国科学院还将在太阳系发现的一个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
1997年当85岁高龄的吴健雄在美国纽约溘然长逝时,她的最后心愿竟是让家人将自己的骨灰送回故乡苏州太仓安葬。
在她的墓碑上,刻着一行振聋发聩的字:"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这位在美国生活了大半生的"核弹女王"究竟做了什么,为何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明明是美国国籍,为何中国科学院会评价其为“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呢?
从太仓到曼哈顿:科学梦想的追逐1912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清朝刚刚覆灭,民国初立,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就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年代,一个注定要改变物理学历史的女孩在江苏太仓呱呱坠地,她就是吴健雄,后来被誉为"核物理女王"的科学家。
吴健雄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传统的开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女孩的诞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不被欢迎。
然而,吴健雄的父亲却打破了这一陈规,他不仅没有因为生了个女儿而失望,反而给了这个女孩起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名字——"健雄",寄托了对女儿的殷切期望。
这个名字仿佛预示了她日后的人生轨迹:勇敢、坚强,不输男儿。
在父亲的支持下,吴健雄突破了性别的限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求学之路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超常。
11岁从明德学校毕业,15岁从苏州第二师范学院毕业成为教师,18岁进入南京大学,22岁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这一连串的成就,在当时的中国,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都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她很快意识到,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设备,都无法满足,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出国留学,学成后为中国的物理学研究做贡献。
这个决定无疑是艰难的,离开家人,远赴异国他乡,面对未知的挑战,这需要极大的勇气,然而,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使吴健雄下定了决心。
1936年,24岁的吴健雄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开始了她改变物理学历史的伟大征程。
而她离开的这一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日本侵略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家,吴健雄离开祖国时,或许并不知道自己此去经年,再回首时,祖国已经沧海桑田。
在美国,吴健雄的科学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师从多位著名物理学家。
她的勤奋、智慧和对物理学的热爱,很快让她在同侪中脱颖而出,然而,作为一个女性,更是一个亚裔女性,吴健雄在美国学术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她曾多次遭遇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但她并未因此退缩,反而以更加出色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就比如初到美国时,吴健雄原本打算是去密歇根大学就读的,但到了那里她才知道,原来这里是不允许女性从前门进入的,后来在她去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观后,吴健雄才决定在加州攻读博士学位。
1944年,吴健雄加入了改变世界格局的曼哈顿计划,这个秘密项目的目标是研制原子弹,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
吴健雄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经历鲜为人知,当时,美国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原子弹,但科学家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核反应堆总是出现自动启停的问题,无法提供稳定的能量和反应速率。
这个难题困扰着包括恩里科·费米在内的顶尖物理学家,就在项目陷入僵局之际,吴健雄凭借她独特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核裂变的副产品氙135可能是导致反应堆问题的罪魁祸首。
这个假设源于她对β衰变的深入研究,这也是她博士论文的主题,在一次关键的实验中,吴健雄不眠不休地工作了72小时,最终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她的发现为解决原子反应堆的问题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持,为原子弹的成功研制铺平了道路,极大地推动了曼哈顿计划的进程。
正是这一贡献,奠定了她在核物理领域的地位,也为她赢得了"核弹女王"的称号。
然而,参与曼哈顿计划对吴健雄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证明了她的科学才能,让她在物理学界获得了广泛认可;另一方面,"核弹女王"的标签也给她带来了争议和误解。
事实上,吴健雄对于原子弹的态度是复杂的,她曾表示,科学家的责任是探索真理,而不是决定如何使用这些发现,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和平事业服务,而不是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工具。
"吴实验":颠覆物理学界的惊天一击如果说参与曼哈顿计划让吴健雄成为"核弹女王",那么"吴实验"--则让她在物理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这个实验不仅颠覆了物理学界长期奉为圭臬的宇称守恒定律,还为她赢得了"东方居里夫人"的美誉。
1956年,两位年轻的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假说: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可能不守恒。
这个假说挑战了当时物理学界的共识,如果得到证实,将彻底改变人们对宇宙基本法则的认知。
然而,要验证这个假说并非易事,它需要极其精密的实验设计和严谨的操作,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政道和杨振宁找上了还在美国的吴健雄,面对他们的请求,吴健雄挺身而出,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实验,吴健雄几乎付出了一切,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圣诞节,日以继夜地工作在实验室里。
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干扰,她选择在深夜进行实验,当整个城市陷入沉睡时,她却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实验过程中,吴健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她需要将钴60原子核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并精确测量其β衰变过程中电子的发射方向,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高的精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经过数月的努力,吴健雄终于在1957年1月获得了突破性的结果,她的实验数据清晰地显示,在β衰变过程中,电子的发射确实存在方向性偏好,这意味着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确实不守恒。
这个结果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不仅证实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宇宙基本对称性的认知,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之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吴健雄的实验对这一理论的证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却只颁给了李政道和杨振宁。
其实当时的吴健雄最应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当时放眼整个世界,对女性的歧视依旧存在,尤其是在物理界这个男性遍地的领域。
不过诺贝尔奖委员会肯定不会把这种性别歧视直接写在脸上,所以他们委婉的表示,奖金不应该给任何实验方面的人士。
虽然没有点明,但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从120年来只有4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可看出他们骨子里的性别歧视。
所以1957年,他们就这样颁给了"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也是中国籍物理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
尽管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吴健雄在物理学界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那些获奖者,她的名字经常与爱因斯坦、费米、费曼等物理学巨匠并列,被誉为"东方的居里夫人"。
而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为后续的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打破藩篱:华裔女性科学家的先驱吴健雄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她的科学贡献,更在于她作为一名华裔女性科学家所树立的榜样。
在20世纪中叶,科学界仍然是一个由白人男性主导的领域,作为一名亚裔女性,吴健雄面临着双重的歧视和挑战。
然而,她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坚韧,成功打破了这些藩篱,她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第一位女性教授,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奖章的女性。
这些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为后来的女性科学家铺平了道路。
吴健雄并未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她积极为女性科研人员发声,呼吁社会给予女性科学家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她曾说:"在科学领域,没有男女之分,只有才能的高下。"这种勇气和远见,使她成为了女性科学家的榜样和精神领袖。
隐藏的爱国情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尽管吴健雄在美国度过了大部分职业生涯,但她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未改变,这种情感,在她晚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后,已经离开中国36年的吴健雄终于有机会重返故土,此后,她多次回国访问,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她不仅与中国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还积极推动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
更令人感动的是,吴健雄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她和丈夫袁家骝(袁世凯的孙子)多次向家乡太仓的明德中学捐款,支持教育事业。
他们的捐赠不仅包括资金,还包括图书和实验设备,旨在提高家乡学生的科学素养。
吴健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最终以一种极其感人的方式得到了体现。
她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安葬在家乡太仓的明德中学,就在她父亲曾经栽种的紫薇树下,1998年,这个愿望得以实现,在她的墓碑上,刻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这几个字。
这句简单而有力的话,道出了吴健雄一生的归属感和对祖国的忠诚。
这是明德中学,雕像是吴健雄
吴健雄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她对中国科教事业的贡献上,更体现在她对科学精神的传承上。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道出了她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推动科学的发展,也为中国在国际科学舞台上赢得尊重。
结语回顾吴健雄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核弹女王"这个标签严重简化了她的贡献和价值,事实上,吴健雄是一位将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完美融合的杰出科学家。
文章信源:
你不了解的“世界物理女王”:吴健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科技人物 | 吴健雄:“东方居里夫人”“世界物理女王”--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