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河南视察,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俊驰评娱乐 2024-09-08 19:40:35

1958年的一个春日,河南南阳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考官”。这位考官不是别人,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当时的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接到通知,心情既兴奋又忐忑。他知道,毛主席视察时常常会提出一些尖锐而深刻的问题,于是连夜准备,誓要应对自如。然而,事与愿违,毛主席的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这位年轻有为的县委书记哑口无言。

这三个问题乍看平平无奇: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几个南阳人?诸葛亮的祖籍是哪里?县里农民每月人均能吃多少香油?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与治国理政无关,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毛泽东对干部的深刻期许:了解地方历史,熟悉本地情况,关心群众生活。

毛泽东选择南阳作为视察地并非偶然。南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孕育出无数英才。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智慧如海的诸葛亮,都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渊源。毛泽东对南阳的关注,既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也缘于南阳人民在革命岁月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南阳人民始终与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

毛泽东的”南阳之问”,不仅仅是对一个县委书记的考验,更是对全党干部的谆谆教诲。他希望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像他一样,真正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早在1927年,毛泽东就以身作则,深入湖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他不辞辛劳,走村串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正是这次调查,让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为日后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不仅自己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还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对子女的教育中。他先后安排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到农村劳动,要求他们不搞特殊化,与群众打成一片。这种教育方式,既锻炼了子女的意志,也彰显了毛泽东”不搞特殊”的公仆情怀。

回到”南阳之问”,毛泽东对魏兆铭的批评并不尖锐,而是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学习地方历史,关心群众生活。这体现了毛泽东的领导智慧:既指出问题,又给予指导;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怀。他深知,只有真正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只有真正关心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毛泽东的这种领导方法和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们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领导干部更应该传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群众路线。要学史明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知民解难,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深入群众”的方式和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领导干部除了要经常走访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外,还要学会运用新媒体、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多渠道、多方位地了解民情、集中民智、解决民忧。同时,在传承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人民。

毛泽东的”南阳之问”虽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但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却历久弥新。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领导干部都应该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赤诚。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以毛泽东为榜样,学习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继承他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毛泽东的”南阳之问”犹如一面镜子,永远悬挂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它时刻提醒我们: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做群众利益的忠实守护者。让我们铭记这份嘱托,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篇章!

1 阅读:26

俊驰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