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一幅完整的《皇舆全览图》展现了清朝版图的辽阔。这是一片总面积达13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一望无际的草原到高耸入云的山巅、从北境的针叶林到南岛的海。然而,伴随清朝的兴衰,这片土地却逐渐缩水。新中国建立后,这片疆域足足少了356万平方公里,仅剩960万。
老实说,清朝虽然后期昏庸懦弱,让中国的近代史成为了一部血泪史与屈辱史,但不得不承认,康雍乾三朝的治世,奠定了清朝疆域的基础,也奠定了如今中国疆域的基础。他们不仅实现了内地的统一,还将大批边疆地区纳入实际控制。
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是国家分裂的一大隐患。当时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势力割据一方,实力强劲。康熙皇帝果断采取削藩策略,经过八年的鏖战,彻底平定了三藩,使得南方再次归于大一统。
同样在康熙时期,准噶尔的噶尔丹成为北方的威胁。康熙三次亲征,将准噶尔势力逐出新疆,并在东北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守住了黑龙江以南的大片领土。与此同时,他派施琅将军收复台湾,把东南沿海的屏障牢牢掌握在清朝手中。
到了雍正时期,清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控制。乾隆则继续扩展疆域,他的“十全武功”中,有七次涉及平定西北、新疆的动乱。通过这一系列战争,清朝的实际控制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清朝巅峰时期的广袤疆域并没有持续多久,沙俄这个邻居早已虎视眈眈。从18世纪末开始,他们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从清朝夺走了大量领土。
1858年的《瑷珲条约》,清政府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平方公里割让给沙俄。两年后的《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的40万平方公里又被夺走。
到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让巴尔喀什湖一带的44万平方公里土地不再属于中国。而1881年的《中俄伊犁条约》,更是让塔城东北及伊犁以西的7万平方公里落入沙俄手中。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清朝在北方失去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这些还只是签订条约后合法割让的部分。
外蒙古的离去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领土损失之一。清朝初期,外蒙古由内地官府直接管理,甚至在准噶尔入侵时寻求清朝的庇护。康熙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蒙古正式纳入清朝版图。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沙俄趁虚而入。
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煽动外蒙古宣布独立。虽然北洋政府在徐树铮的指挥下,短暂地收复了外蒙古,但军阀混战让政权再次无暇顾及边疆事务。最终,沙俄通过扶植蒙古政权,彻底将外蒙古从中国版图中分离。
到了苏联时期,他们继续支持蒙古的独立地位,并通过谈判强迫中国政府在国际场合上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这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此彻底从中国版图中消失。
其他像包括唐努乌梁海(如今的图瓦共和国)等地,都在随着清政府的衰落给丢了出去。
除了北方的沙俄,南方的法国和英国也从清朝割走了大片土地。法国殖民的越南,非法占领了云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共计13万平方公里。而英国支持下的印度,则攫取了拉达克和阿克赛钦一带的土地。即便越南、印度在后期独立,也从未归还这些侵占的领土。
清朝灭亡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直接导致了大片土地的流失。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到《辛丑条约》,中国不仅失去了对外主权,还割让了包括香港、九龙、澳门等在内的大量土地。这些条约让清朝在国际舞台上毫无话语权,也让国家版图从“秋叶海棠”开始向“雄鸡”过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宣布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条约。然而,受限于国内的百废待兴和国际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弱时搁置争议,强时据理力争”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许多边界问题,但对于历史上失去的部分领土,依然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
清朝的疆域故事是一部关于开疆拓土与国土流失的历史。康雍乾三代为中国版图打下的基础值得后人铭记,而晚清的衰落和列强的欺凌更让人警醒。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磨难后守住的底线,每一寸都铭刻着历史的印记。
面对未来,中国要做的,是以强大国力守住如今的疆域,同时通过智慧的外交策略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尊重。或许,有一天,“啼日雄鸡”能再次展翅,重现“秋叶海棠”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