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等于现在的学历是多少,考秀才好在哪?阅读真的很重要

章若体育 2023-02-13 13:15:20

导语:《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悲哀而荒唐,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仅仅是中了举人就开心得抓狂?他岳父还因重范进中举这事对待范进有180度大转弯,中举是为了能一步登天?

范进中举前就已经中秀才了,做秀才时岳父横眉冷对千言万语,因为以前考中了秀才无用?秀才与举人到底差了多少,他成为秀才后为何没得到这么好的对待?

一、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官吏的选举权始终牢牢把握在士族手里,随后商鞅变法使秦国涌现出一批军事贵族,而这一权力又为新贵族所瓜分。权力虽有分割,但其结局却大体相同,爵位均为世袭制而出寒门者难以出头。

汉朝统治者察觉世袭制之弊,遂更改选官办法,开始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是以荐举的办法选官,地方官员通过察举挑选某些品德学识均符合要求者荐举为官,从而使选官之权再分配到官之手。

察举制与世袭制相比虽有所改进,却极易孳生官吏腐败,至隋唐之际,选官之制再次发生变化。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九品中正制以评价时事和策论选官,是为原始科举制。至唐后科考项目增加明经,明法,武则天也开殿试先河。科举制度开风气之先,一改朝堂之上“上品没有寒门”,为后人所沿袭。

二、古时秀才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是十分繁杂的,要经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步,范进中举人即通过院试。经县试者称童生,经府试者称秀才。成为秀才之后才可以参加举人考试,但是能够中进士的却很少,因此范进在中进士之后的激动之情同样感人至深。

古代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多数不会读书,因此秀才算得古代高学历了。古代秀才能开办私塾任教,与今天小学,初中老师大致相同,其学历与现代本科学历相近。有些王朝规定考秀才可不用交税,见县官不用下跪,也说明秀才在古代具有一定的地位。

知识分子无论什么年代都必不可少,国家和平时可以处理政事,国家动荡时可以献计制敌。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阶级分段就是“士者,农者,工者,商人也”,因此即使读书人非常贫穷,他们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科举制度之长处

皇帝创立科举的目的有三:广纳天下贤才,防止官吏贪污腐败和集权于中央,其中前二目的均是为了第三目的。对掌权者来说,所选官员必须具备才干和才能,而对寒门学子来说,公平局选官的办法则给其一鸣惊人之机,因此不论对于皇帝或读书人来说,科举制均是最好的选择。

有观点认为科举制与以往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并无本质差别,由于封建王朝贫贱之人不能读书,这些机遇终将落于豪族,士族,贵族之手。从古到今,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寒门学子亦为数不多。

以上认识太片面,明代大学士为宋濂即寒门出贵子之楷模,宋濂为启发同乡学子善读而作《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不难窥见宋濂求学之苦,其勤奋使由穷困之人变为太子之师,然欲无科举之制,其才何以为人所发掘?

科举制度不能使许多普通学子在权倾朝野中担任重臣,却可以使出身寒门者解除人生之困。考秀才能办私塾为生,中举能做县丞而被人敬重。科举制使有才干的读书人得以实现理想抱败,改善士族官员独霸官场的状况,成为封建社会难得的一个公平局。

总结:对古代普通百姓来说,只有科举制度能出人头地。范进中举就像一步登天一样,由一个遭岳父厌恶的人变成了富甲一方、身居要职、又备受敬重的人,怎能不快乐?古代科举制度虽很严酷,但却为寒门学子提供了登高望远,成就抱败,观赏别样风光的契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