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罗舜初叮嘱到国防科委上班的李敏:千万不要被人利用

张郃历史文化 2024-11-05 01:32:01

1967年,罗舜初叮嘱到国防科委上班的李敏:千万不要被人利用

引言:

1967年的一个傍晚,国防科委办公大楼里,罗舜初正在紧张地处理着氢弹空爆试验的相关文件。当他准备下班时,却突然让秘书把毛主席的长女李敏叫到了办公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一位经历过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革命,罗舜初为什么会在百忙之中专门找李敏谈话?他对这位从小就认识的"延安娃娃"说了些什么?而这番谈话,又透露出当时国防科委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一、红军岁月中的罗舜初(1934-1937)

1934年深秋,在江西瑞金的红军总司令部,罗舜初正在油灯下仔细校对一份作战命令。作为总司令部的作战参谋,他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军事文件,绘制作战地图,传达作战命令。

那时的红军总司令部,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电报,没有电话,连纸张都十分短缺。很多重要的军事命令,都要靠罗舜初和其他作战参谋骑马亲自送达各个军团。在这个过程中,罗舜初与各军团首长建立起了密切的工作关系。

有一次,罗舜初奉命将一份紧急作战命令送往红一军团。当时正值雨季,山路泥泞难行。他骑着马连续奔波了一天一夜,终于在战斗打响前将命令送到了聂荣臻手中。这次经历让聂荣臻对这位年轻的参谋留下了深刻印象。

长征开始后,罗舜初随军北上。在过草地时,他将仅有的一块糖分给了一位发高烧的通讯员。为了保护作战地图,他将地图裹在身上,即使在最寒冷的夜晚也不敢生火取暖。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后,罗舜初被调到总司令部作战处。在这里,他开始负责协调各个方面军之间的军事行动。当时,为了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他经常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制定详细的防御计划。

1936年初,罗舜初参与了一项重要的军事决策。西北军阀马家军正在甘肃一带活动,红军需要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来应对可能的军事冲突。罗舜初提出了"避实就虚"的战术建议,得到了总部首长的肯定。

同年秋天,他又参与了山西战役的指挥工作。在这次战役中,罗舜初负责协调红军与杨虎城部队的配合行动。他起草的作战计划不仅考虑到了军事部署,还注意到了与地方武装的协调问题。

1937年初,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罗舜初被任命为作战处副处长,开始专门研究日军的作战特点。他收集了大量关于日军装备、战术的情报,为后来红军对日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罗舜初仍然坚持着作战参谋的本职工作。他协助总部首长制定了多个重要的军事训练计划,为红军向现代化正规军队转变作出了贡献。这段经历也为他后来在海军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海军装备部时期(1949-1961)

1949年冬天,罗舜初接到了一份调令。这份来自中央军委的命令,将他从陆军调往新组建的海军。当时的海军,百废待兴,装备落后,亟需一批既懂军事又熟悉科技的干部。

初到海军装备部时,罗舜初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舰艇维修。当时,海军接收了大量国民党遗留的舰艇,这些舰艇型号各异,零件不统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舜初带队走访了上海、广州等地的船厂,组织技术人员对各型舰艇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摸底。

1952年春,罗舜初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青岛建立海军第一个现代化修船基地。这个建议得到了海军首长的支持。在他的推动下,这个基地很快建成,成为了中国海军最早的舰艇维修中心之一。

1955年,罗舜初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这一年,他还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组建海军第一个科研机构。在筹建过程中,他提出要把科研与实战结合起来。他专门派人去调研了苏联的海军研究所,借鉴了其先进经验。

1958年,一个重大机遇摆在了罗舜初面前。国家决定研制核潜艇,他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小组组长。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中国当时既缺乏相关技术,也没有建造核潜艇的经验。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罗舜初组织召开了多次专家研讨会。他邀请了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参与论证,制定了详细的研制计划。在他的协调下,全国几十个研究单位开始协同攻关。

1959年的一天,罗舜初收到了一份苏联专家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核潜艇设计存在重大缺陷。面对这个问题,罗舜初没有气馁。他组织中国专家重新进行论证,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

1960年初,正当核潜艇研制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时,苏联专家突然撤走。这给研制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罗舜初立即调整了研制策略,提出了"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工作方针。

在装备部工作期间,罗舜初还推动了许多重要项目。他参与制定了海军第一个装备发展规划,建立了海军装备技术档案库,组建了多个专业实验室。这些工作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1961年初,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罗舜初被推荐参加中央政治学院学习。临行前,他向海军装备部的同志们交代了工作。这些年在海军的经历,为他后来在国防科委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十院工作的关键抉择(1961-1965)

1961年春,罗舜初在中央政治学院的学习生活并不平静。一天,他接到了聂荣臻的紧急电话。电话中,聂荣臻告诉他,国家急需在电子工业领域有所突破,希望他能到十院工作。

这个任命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质疑,一个从海军装备部门来的将军,能否胜任尖端电子工业研究的重任。面对质疑,聂荣臻在一次会议上明确表态:罗舜初在海军期间就主持过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对电子设备和技术研发有丰富经验。

1962年初,罗舜初正式走马上任。到任第一天,他就召开了一个特别的座谈会。会上,他请各研究室的主任介绍了目前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这次座谈,他发现十院在半导体研究方面存在重大短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舜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一批优秀的半导体专家。其次,他将研究力量集中在几个关键项目上。在他的主持下,十院很快在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1963年夏天,一个重要机遇出现了。钱学森提出要研制新型导航设备。罗舜初立即组织十院的专家与钱学森展开合作。他们首创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把科研院所和工厂的技术力量整合起来。

这次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十院研制出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惯性导航系统,为后来的导弹研制打下了基础。钱学森对这个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是"中国电子工业的一个里程碑"。

1964年,十院接到了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研制新型雷达系统。这项任务涉及多个技术领域,难度极大。罗舜初组建了一个专门的攻关小组,采用"边研制、边试验、边改进"的方法,最终突破了技术瓶颈。

在十院工作期间,罗舜初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他创办了十院第一个技术培训班,邀请全国著名专家来授课。同时,他还建立了科研人员轮训制度,保证科研队伍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965年初,十院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在罗舜初的组织下,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了新型电子元器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项成果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他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这项技术。

就在这项成果取得后不久,罗舜初收到了一份新的任命书。组织决定调他到国防科委工作。在离开十院之前,他召开了最后一次院务会议,详细交代了在研项目的情况。

这四年的十院工作经历,不仅证明了聂荣臻的慧眼识才,也为罗舜初在国防科委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电子工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和建立的人脉,对后来组织协调"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氢弹研制的关键时期(1965-1967)

1965年深秋,罗舜初刚到国防科委就接手了一项重大任务:协调氢弹研制工作。当时,氢弹研制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但各研究单位之间的配合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个难题就出现在1965年12月。二机部和九院在关键技术路线上出现了分歧。两个单位各执己见,争论持续了一个多月。罗舜初多次往返于两个单位之间,召开专题会议,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了技术方案的一致。

1966年初,氢弹研制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一批重要实验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研制进度受到影响。罗舜初立即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在他的协调下,上海的一家工厂开足马力,仅用两个月就研制出了替代设备。

3月份,一个意外情况打乱了原定计划。运送关键材料的专列在途中发生故障,材料运输受阻。罗舜初连夜联系铁道部门,调集了一列专车,确保材料按时送达研究基地。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部分科研人员被抽调参加运动。面对这种情况,罗舜初坚持推行"两不误"政策:既保证政治运动的参与,又确保关键岗位的科研工作不受影响。

9月的一天,罗舜初接到了一份紧急报告。报告显示,某个重要实验数据出现异常。他立即召集专家组进行分析,发现是测量仪器出现偏差。通过及时调整,避免了一次可能的重大失误。

1967年初,研制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罗舜初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协调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连续工作了36小时,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2月,一个重要的地下实验即将进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现场指挥部的通讯设备出现故障。罗舜初紧急调动军方的通讯分队,在最短时间内架设了临时通讯线路。

3月,又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某个核心部件的制造出现质量问题,需要重新制造。时间紧迫,罗舜初立即调集了三个工厂的技术力量,采用"接力"方式加紧生产,最终按期完成了任务。

4月,一场特殊的技术讨论会在国防科委召开。会上,几位专家对实验方案提出了不同意见。罗舜初组织各方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案。

到了1967年夏天,氢弹研制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这时,李敏来到了国防科委工作。作为一位老同志,罗舜初深知在那个特殊年代,科研工作面临的各种复杂情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找李敏谈话,希望她能够谨慎行事,不要被人利用。

五、卫星研制工作的成功突破(1967-1970)

1967年末,在完成氢弹研制任务后,罗舜初又接到了一项新的重任: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总协调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涉及几十个研究单位、数千名科技人员。

1968年1月,罗舜初召开了第一次协调会。会上,他提出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根据这个方针,他将整个研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确了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和完成时限。

在卫星研制过程中,火箭系统是一个关键环节。1968年3月,火箭设计方案出现了分歧。一些专家主张采用现有火箭改进,另一些专家则建议研制新型火箭。罗舜初组织了多次论证会,最终选定了改进现有火箭的方案。

1968年夏天,卫星的轨道设计遇到了困难。当时国内缺乏相关经验,计算工具也很有限。罗舜初调集了全国最好的几台计算机,组织专家们进行反复计算和模拟,最终确定了可行的轨道方案。

1969年初,一个突发事件打破了原定计划。负责卫星外壳制造的工厂发生火灾,部分设备受损。罗舜初立即调集其他工厂的力量,采用分段制造的方法,确保了卫星外壳按期完工。

为了确保卫星发射成功,罗舜初特别重视地面设施的建设。1969年5月,他亲自带队考察了发射场,发现测控设备存在不足。他立即调动了十院的技术力量,对测控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

1969年秋天,卫星总装即将开始。这时发现一个重要零件的性能不达标。罗舜初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用新材料重新制造。他调动了三个研究所的力量,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1970年初,进入发射前的最后准备阶段。罗舜初在发射场住了整整两个月,每天检查各个系统的准备情况。期间,他发现发射场的供电系统存在隐患,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改造。

4月,一场特殊的天气给发射工作带来了挑战。连续阴雨导致发射场地面湿滑。罗舜初组织工程人员采取了一系列防护措施,确保了发射工作的安全进行。

4月24日凌晨,在罗舜初的协调指挥下,"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次发射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第一次实现卫星数据接收。

发射成功后,罗舜初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立即组织专家组对发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后续的航天工程积累经验。同时,他还组织编写了详细的技术档案,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资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