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到魏晋600年,旱灾有多频繁?全国哪个地方旱灾最多?一文了解

雪莲果说历史 2024-06-15 08:44:54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在古代,旱灾危害巨大,那么从秦汉到魏晋,旱灾都集中发生在几月?全国哪个地方发生旱灾最多?今天就让我们一一揭晓!

1、秦汉时期旱灾

(1)哪些年份有旱灾?

秦朝没有旱灾记录。

两汉共有123次旱灾记录,其中西汉(包括王莽更始帝时期)46次,东汉77次。从发生概率看,东汉高于西汉。

西汉230年间共有46次旱灾记录,平均约每5年发生1次旱灾,旱灾发生率大约20%。东汉196年间共有77次旱灾记录,平均约2.5年发生1次旱灾,旱灾的发生率大约39%。

西汉最早的一次旱灾记录是汉惠帝时期的公元前193年,最后一次旱灾是王莽地皇三年即公元22年,在215年间有42个旱灾年份,其分布状态是分散的。

西汉发生旱灾的年份共计42个,旱灾次数46次,前158年发生3次旱灾,前147年发生两次旱灾,前105年发生两次旱灾。

旱灾的连年发生情况如下:

前138~前137年连续2年,前108~前107年连续2年,前19~前17年连续3年,公元14~13年连续2年。连发期5个,连发年份11个。连发年份占到旱灾总年份的约四分之一。可见,西汉旱灾的连续发生情况不是很明显。

东汉统治的196年间一共有75个旱灾年份,共发生旱灾77次。公元111年和公元194年分别发生两次旱灾。

旱灾连续发生两年的年份有:公元29~30年、公元71~72年、公元79~80年、公元84~85年、公元94~95年、公元103~104年、公元118~119年、公元121~122年、公元127~128年、公元176~177年、公元182~183年;

连续发生3年的年份有:公元45~47年,公元58~60年,公元75~77年、公元145~147年;

连续发生4年的年份有:公元132~135年、公元194~197年;

连续发生10年的时期是公元107~116年。

旱灾连发期18个,连发年份多达52个,占到旱灾发生总年份的2/3。连续2年者11个,连续3年者2个,连续4年者2个,连续10年者1个。可见,东汉旱灾具有明显的连续发生特征。

东汉旱灾的第一个连续发生期是公元29~30年,最后一个连续发生期是公元194~197年,时间跨度长达169年,几乎覆盖了整个东汉时期。我们以65年为单位分三段对连续发生期的分布状态进行考察,结果发现:

第一个65间有5个连续发生期共计10个年份;第二个65年间有8个连续发生期共计22个年份;第三个65年有间有3个连续发生期共计8个年份。可见,东汉旱灾的年际分布具有整体分布较分散、小范围集中之特征。

秦汉时期,旱灾高发期分别有西汉成帝、哀帝时期和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献帝时期。

西汉成帝、哀帝时期是旱灾相对较多的时期,成帝在位26年间有8个旱灾年份,平均约3.3年有1个旱灾年份,旱灾发生率约31%;哀帝在位6年有2个旱灾年份,平均3年有1个旱灾年份,旱灾发生率约33%。都是旱灾发生比较多的时期。

东汉安帝时期是旱灾发生最频繁的时期。

安帝在位19年间有旱灾年份14个,平均1.4年出现1个旱灾年份,旱灾发生率约74%;其间有1个连续10年(107~116年)和两个连续2年(118~119年;121~122年)的连发期,连发年份占该期旱灾总年份的100%,属于高度集中发生期。

章帝时期也是一个旱灾高发期,他在位的13年中有7个年份发生旱灾,平均约1.9年出现1个旱灾年份,旱灾发生率约54%;该期存在3个连续2年的连发期(76~77年;79~80年;84~85年),连发年份约占旱灾总年份的86%,三个连发期集中存在是该期的一个明显特征。

和帝、顺帝时期也是旱灾频发期,和帝时期平均约2.1年出现1个旱灾年份,顺帝时期平均2.4年出现1个旱灾年份,其旱灾发生率分别为47%和42%;和帝时期有2个两年期的连发期(94~95年;103~104年),顺帝时期有1个连续2年的连发期(127~128年)和1个连续4年的连发期(132~135年);和帝时期属于分散发生期,顺帝时期属于集中发生期,连发年份约占旱灾总年份的75%。明帝时期旱灾也较频繁,平均约2.6年出现一个旱灾年份,其发生率约39%;该期旱灾年份集中度不高,只有1个连续2年的连发期(71~72年)。

光武帝时期平均约3年出现1个旱灾年份,旱灾发生率约33%,该期存在1个连续2年(29~30年)的连发期和1个连续3年的连发期,是旱灾发生较分散的时期。

秦汉时期,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吕后、更始帝以及东汉殇帝在位期间没有旱灾记录。

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平帝、王莽以及东汉桓、献帝时期是旱灾的一般发生期,这些时期内的旱灾发生率一般都在20%~30%之间。

西汉昭帝、宣帝以及东汉的灵帝时期是旱灾相对低发期。

(2)一年内旱灾分布在几月份?

秦汉时期,旱灾年内各个月份或各季节间发生情况:

秦汉时期,夏春季节是旱灾的高发季节,秋季旱灾也有发生,冬季旱灾较少。

西汉时期,夏季旱灾最多,冬季旱灾最少,秋冬旱相对较少。就具体月份来说,四月份旱灾记录最多。

东汉时期,夏旱最多,春旱也不容忽视。就具体月份来说,一年间四月份旱灾记录最多,其次是五月份,七月份以后旱灾渐少。

(3)各地旱灾分布情况

秦汉时期,共计有123次旱灾,旱灾记录大部分都没有具体地点,如记作“旱”、“大旱”、“郡国旱”、“江淮间大旱”、“天下大旱”等。

有具体地点的旱灾共有42次,仅占到总灾次的1/3,也就是说,大多数旱灾都没有地点记录,这就使得探讨秦汉时期旱灾空间分布规律很困难。

秦汉时期42次有具体地点的旱灾记录中,司隶有23次,其他各州多则两三次,少则一次,甚至是没有。而司隶部的23次旱灾中又有22次都在东汉,西汉仅有1次记录。

西汉时,有具体地点的旱灾记录较少,司隶、冀、荆、扬、幽各一次,益、青各两次,兖、豫、徐、并、凉、交州无记录。

东汉时,除司隶以外,兖、豫、凉、幽、青州各一次旱灾记录,徐、扬、并各两次记录,冀、荆、交、益州无旱灾记录。

从统计结果来看,旱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司隶校尉部(今陕西关中地区、河南省西部)是旱灾发生最多的地区。

2、魏晋时期的旱灾

魏晋史料中对旱灾记录时常用的字样为“不雨”、“旱”、“大旱”等。

旱灾使农作物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其正常需要,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甚至使农作物凋谢、枯死,造成作物减产以致绝收,旱灾还导致河流枯竭、地表水位下降、人畜饮水不足等。按照发生时节来分,旱灾可以分为春早、夏旱、秋旱、冬旱、春夏连旱、秋冬连旱等。

(1)哪些年份有旱灾?

魏晋时期旱灾的发生大体上可划分为少发、多发相互交替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至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年),为旱灾少发阶段。

在本阶段的45年间共有9个年份发生10次旱灾,36年无旱灾记录,旱灾年占该阶段年份的20%,平均每4.5年发生一次旱灾,远远低于整个魏晋时期平均不到两年就发生一次旱灾的频率。

而且,本阶段里没有发生旱灾的年份集中在三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里。从221至227年连续7年无旱灾记录,从243年至254年连续12年无旱灾记录,从259年至265年又是7个年头没有旱灾记录。

虽然我们不排除史籍漏记的可能性,但大体还能反映出此段旱灾发生的基本情况。

第二阶段,从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至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为旱灾的多发阶段。

在本阶段的11年时间里,除了283年无旱灾记录外,其余10个年份都有旱灾连续发生,共发生13次旱灾,旱灾年占该阶段年份的91%,平均10个月就发生一次旱灾。

远远高于魏晋时期旱灾发生的平均率。而且,本阶段发生旱灾的年份中,有两个灾害年一年中发生数次灾情,即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两次,太康六年(285年)3次旱灾。其余旱灾年都是旱灾连连。

第三阶段,从晋惠帝元康二年(292年)至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为旱灾相对少发阶段。

在本阶段的25年时间里,只有4个年份发生旱灾,共9次。旱灾年占该阶段年份的16%,平均约2.8年发生一次旱灾,明显低于魏晋时期旱灾发生的平均率。

相对于第一阶段平均约4.5年发生一次旱灾的情况而言,这一阶段的旱灾发生率要稍微高一些。

本阶段没有发生旱灾的年份相对集中于4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即晋惠帝元康二年(292年)至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连续5年的时间没有旱情,惠帝元康八年(298年)至惠帝元康十年(300年)连续3年的时间,晋惠帝永安元年(302年)至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连续7年的时间无旱灾发生,晋愍帝建兴元年(312年)至憨帝建兴四年(316年)又是连续5个年头没有旱灾发生。

第四个阶段,从司马睿江东建国开始的317年起,至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为旱灾的多发阶段。

本阶段的21年中,有14个年份发生旱灾,共21次。旱灾年占该阶段年份的67%,平均1年发生一次旱灾,高于魏晋时期旱灾发生的平均率。而且,本阶段发生旱灾的年份相对集中。连续两年的旱灾有:317年至318年,321年至322年,325至327年,330至331年。从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至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连续5年发生旱灾,且这五年中有9次旱情发生。

第五阶段,从东晋成帝威康四年(338年)到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穆帝升平元年(357年),为旱灾少发阶段。

在本阶段的20年时间里,有6个年份发生旱灾,共7次。旱灾年占该阶段年份的30%,平均2.85年才发生一次旱灾,明显低于魏晋朝时期早灾发生的平均率。

而且,本阶段没有发生旱灾的年份相对集中于两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即晋成帝咸康四年(338)至成帝咸康八年(342年)连续五年的时间里无旱,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至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连续4年的时间里无旱灾发生。

第六阶段,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至晋恭帝义熙二年(420年),为旱灾多发阶段。

此段时间里,最明显的特点是:旱灾具有间歇性。五年三旱,三年两旱,或连旱几年后,停歇一年、两年,接着又是连旱几年。

在本阶段的63年时间里,有32个年份发生旱灾,共44次。旱灾年占该阶段年份的51%,平均近1.4年就发生一次旱灾,高于魏晋时期旱灾发生的平均率。

而且,本阶段发生旱灾的年份相对集中于几个连续的时间段里,即晋穆帝升平二年(358)至穆帝升平四年(360年)连续3年的时间每年都有旱灾发生。

海西公太和元年(366年)、太和二年(367)又是连续两年出现旱灾,中间停留一年后,从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至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5年)连续七年有旱灾,且一年中发生几次旱,7年中旱灾发生10次之多。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至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连续5年旱灾,也是一年数次旱情,共发生10次。

晋安帝义熙八年(412)至安帝义熙十年(414年)3年连旱。

通过上述分析,魏晋时期旱灾发生的阶段性特征应该是一目了然,而旱灾发生的集中性特征,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其一,魏晋时期共有82个旱灾年,连续3年以上发生旱灾的年份累计达36年,占旱灾年的44%,即魏晋时期发生早灾的年份中儿乎有一半旱灾年里发生的旱灾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连旱、大旱。魏晋时期的旱灾是集中发生在8个超过三年以上的时间段里。

其二,魏晋时期共有118个非旱灾年,连续三年以上没有发生旱灾的年份累计达85年,占非旱灾年的72%。魏晋时期没有发生旱灾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8个三年或者超过三年以上无旱灾的时间段里。换言之,多数旱灾年和多数非旱灾年都是集中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体现了魏晋时期旱灾的集中性特征。

三国时期旱灾不是特别严重,45年中发生旱灾8次,平均5.6年发生一次旱灾,但到了西晋时期,情形大大改变,旱灾集中暴发于晋武帝太康年间。

从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开始直到太熙元年(290年)武帝统治结束,旱灾一发而不可控制,持续为虐达10个年头,期间只有一年(283年)无旱灾记录,就连惠帝刚刚即位的第一年即元康元年(291年)也逃脱不掉旱灾的威胁。

11年中有10年发生旱灾,且次数为14次,可以想见当时西晋统治区内的情状。接着,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五月,“大旱,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

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所以旱灾主要发生在北方,且集中在京师洛阳附近和关中地区。关东及河北地区也不少。由于我国北方年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变率大,因而容易导致干旱。我国北方春季,降水量仍很稀少,而太阳辐射量增加,温度迅速上升,水分扩散加速,很容易造成土壤干化,从而导致旱灾,使农作物无法播种。

初夏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处于一个低谷期,而农作物需水量增大,也极易形成旱灾。

东晋以后,我国旱灾有南移的趋势,南方地区旱灾日益增多加重,且整个东晋一朝104年间,旱灾的发生频率要大于洪灾的发生频率(根据魏晋时期灾害年表的统计,东晋时期发生旱灾72次,水灾52次),这与当时全国经济中心南移的时间是同步的。

翻检史料发现,东晋立国后的二十年间里旱情最甚。

从太宁三年到咸康三年(325~337年),除了咸和三年(328年)、四年(329年)和七年(332年)外,连续干旱几达十年。

又隆安四年至元兴三年(400~404年)、义熙八年至十年(412~414年)也都发生过连续干旱。

魏晋时期,连续三年亢旱的时间段有4个:325~327年;358~360年;365~367年;412~414年。

连续四年亢旱的时间段有1个:221~274年。

连续五年亢旱的时间段有2个:333~337年;400~404年。

连续七年亢旱的时间段有1个:369~375年。

连续八年亢旱的时间段有1个:284~291年。

(2)一年内旱灾分布在几月份?

就旱灾发生的季节而言,夏旱是最危害农作物生长的旱情。夏旱也叫伏旱。夏季是各种秋收作物旺盛生长需要水分最多的季节,降水稍有缺乏就会严重影响作物产量,所以伏旱有时又被称作“掐脖旱”。

魏晋时期恰恰是夏旱发生的次数最多,对农业生产构成的破坏显而易见。

魏晋时期,200年中共82个年份发生了112次旱灾,在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各灾种次数中居于首位。

旱灾年占魏晋年份的41%,旱灾次数占全部灾害次数的21%,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旱灾发生。

具体来说,三国时发生旱灾10次,有9个旱灾年;西晋时发生旱灾32次,有22个旱灾年;东晋时发生旱灾70次,有51个旱灾年。

在旱灾记载中,有具体月份记录的共81次;有季节而无月份的23次,其中春季5次,夏季5次,秋季2次,冬季11次;既无季节又无月份的记录8次。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魏晋时期的旱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即阴历四、五、六三个月。其次为秋季。这与我国所处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关,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所产生的旱灾多集中在夏历六至八月。但是春旱、秋旱与冬旱的次数也不少,这正好与一些学者的理论不谋而合。学者王铮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