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秣菟罗,佛像该怎么看?

探文化古今 2024-03-04 11:13:10

佛教在中国源远流长,佛教建筑主要包括佛寺、佛塔、经幢以及石窟寺,其中要数石窟寺的遗存最丰富。这些或秀美或异域风情的佛像,都是佛教艺术的精华所在。

云冈石窟20窟主尊大佛

不过在观赏佛教造像的时候啊,小探君发现这些造像一会儿有犍陀罗特征,一会儿又有秣菟罗特征,小探君真是看晕了,他们到底都是什么啊?

01

犍陀罗?秣菟罗?看晕了!

纵观古印度整个佛教造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经历了孔雀、贵霜、笈多三大艺术的高峰,实现了从无佛像到佛像的伟大变革。

观音菩萨像(犍陀罗)

四至五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

贵霜时代正是这一变革的重要历史阶段,西北部的犍陀罗(Gandhara)、中部的秣菟罗(Mathurā)和南部的阿玛拉瓦蒂(Amaravati)三地几近同时创制了佛陀形象,形成了早期三大造像艺术流派。

悉达多太子诞生(犍陀罗)

三至四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02

犍陀罗,希腊化的产物?

犍陀罗为印度西北一地名,梵语意思是芬芳的土地,就是说这里鲜花绿草遍地。它的核心区域是白沙瓦峡谷、塔克西拉和斯瓦特峡谷一带。

犍陀罗位置示意图

旧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印度进入了“列国时期”,在北印度形成了十六个大小不同的国家,犍陀罗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耆那教和佛教在这一时期产生并逐渐开始传播。

犍陀罗在十六列国中的位置示意图

公元前535年,居鲁士大帝跨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喀布尔流域,继而向印度河东岸进攻。在征服印度河两岸林立的小国家后,在这里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十个行省——犍陀罗行省,后来,大流士大帝又建立了塔克西拉行省。

阿契美尼德王朝入侵犍陀罗示意图

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终结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并向东远征。在击败了犍陀罗和塔克西拉行省的总督之后,在塔克西拉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于是,希腊文化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中被广泛传播,犍陀罗地区的建筑和雕塑就有了古希腊的风格。

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

亚历山大去世之后,犍陀罗省就被纳入了孔雀王朝的管辖之下。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非常崇敬佛法,于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公元前二世纪,大月氏人被匈奴从河西走廊向西驱赶最终进入大夏,公元60年,大月氏人的一支贵霜人入侵犍陀罗,在这里开始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统治。迦腻色伽统治时期,尊佛教为国教。

贵霜王朝疆域图

迦腻色伽在王朝境内推行佛法,举行了佛教的第四次结集,一时之间佛教寺院、佛塔建筑兴盛,雕琢石刻佛像艺术之风盛行,这就是的“犍陀罗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迦腻色伽金币

之后又先后经历了萨珊王朝和笈多王朝,进入公元五世纪,嚈哒(白匈奴)入侵,佛教及佛教艺术在犍陀罗地区开始衰落。

犍陀罗交脚菩萨像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种风格造像风格写实,前额宽广,深眼窝、高鼻梁,眼线弯曲舒展,眼大、唇薄,耳垂长且带有环孔。长长的波浪鬈发于头顶盘成发髻,使人联想到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Apollo)雕像。

阿波罗头像

帝释窟禅定 三至四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

衣样式通常为通肩衣,即希腊罗马服饰的一整块布的无袖衣,从右肩搭到左肩。衣纹技法与希腊雕刻近似,以左肩为起点,放射状伸向各处。衣服质料厚重。犍陀罗佛像发展到晚期,又逐步增加了表现佛陀露出双脚或是袒露右肩的一些特点。

佛立像 一至二世纪

白沙瓦博物馆藏

犍陀罗弥勒立像

犍陀罗弥勒像 巴黎吉安博物館藏

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

属于受犍陀罗风格影响的中国佛像

03

秣菟罗,小圆脸?

秣菟罗是梵文mathurā的音译,它位于恒河中游西北部支流闫牟那河的西岸。从公元一至四世纪一直是印度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在这里居住的各地商人是信仰佛教的主要阶层,因而这里也是佛教中心。

红圈为犍陀罗地区,紫圈为秣菟罗地区,橙圈为阿玛拉瓦蒂地区

众所周知,佛像诞生以前,曾经历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前偶像时代”,佛像是不被表现的,佛陀形象在秣菟罗的确立过程,是以当地土著偶像为原型的。

佛足印刻石 三至四世纪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

在没有佛像的时候,佛教徒一般会用某些东西象征佛陀,例如佛足印

公元前六世纪佛陀时代,秣菟罗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苏罗森那(Surasena)国的都城,随后经历了孔雀王朝、巽伽王朝,至公元一世纪月氏人的一支成立贵霜王朝,秣菟罗成为贵霜帝国的冬都。

早期秣菟罗佛像 二世纪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藏

从贵霜王朝开始,佛教在秣菟罗经历了孔雀和巽伽朝的无佛像时代趋于成熟,并与原始信仰结合,开创了佛教造像活动。大量有纪年或无纪年的单尊佛陀像、“菩萨”像、三尊佛像、浮雕佛像等形态的佛教造像遗存在此出土。

秣菟罗佛立像 五世纪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与秣菟罗几乎同时,在贵霜西北部犍陀罗和南部阿玛拉瓦蒂也开始了佛陀人格表现的阶段。这个时期在印度佛教史上是继象征物时代之后的又一次高峰,是佛教艺术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佛立像 约二世纪下半叶

印度秣菟罗博物馆藏

随着贵霜王朝的分裂,犍陀罗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逐渐走向衰落。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的历史时期,大致与贵霜王朝的时间段相吻合。早期秣菟罗佛像的体态、气质主要继承了印度原有的雕刻传统,佛像体格健壮,气质强悍,表情明朗。面型倾向西南亚人种。

衣饰呢通常是通肩式袈裟,薄衣贴体,波浪形衣纹,衣服紧贴身体,有点像“曹衣出水”的感觉。

印度早期佛教造像形成和传播示意图

图源: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赵玲

秣菟罗派直至结束,在质量上一直持续并不断地提高,而犍陀罗则到公元三世纪贵霜朝衰落就失去了它的荣耀。犍陀罗似乎是主要通过皇室统治建立基础的,因此,当地作坊在遭遇政治混乱后变得极为困难。

佛立像 约五世纪上半叶

印度北方邦秣菟罗博物馆藏

另一方面,秣菟罗派则主要受社会本身支持,尤其是富商、高级官员、僧侣和供养者。这样,即使在贵霜王朝之后,艺术家仍然能继续工作。原先强调肉感的表达逐渐在大融合的背景下,以本土造型为本,兼取各家所长,创制了新的秣菟罗佛像。

秣菟罗思惟菩萨半跏像 二至三世纪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种新的佛像风格逐渐向沉思的佛陀转变,外放的活力逐渐转向内心。佛陀的衣褶和头光的精美装饰,使佛陀具有了超越肉体的精神之美,完美地实现了佛陀神圣的神格化。

佛立像(鹿野苑风格) 六世纪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与秣菟罗同时,另一个造像中心鹿野苑,在笈多时期迅速成熟,创造的“天衣派”佛像与秣菟罗的“湿衣派”并列为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高峰。

贴金彩绘圆雕佛立像

北齐 1996年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

北齐时代的青州造像被认为是极力模仿印度的秣菟罗风格和萨尔纳特风格。有些学者甚至觉得这些造像是印度人亲手制作的,最起码也是在印度人指导下制作的。

04

有什么区别?

而犍陀罗、秣菟罗两种艺术风格的根本区别在于,秣菟罗一直是在印度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的,犍陀罗则是在希腊或罗马雕塑风格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更近于西方类型。

北魏 云冈石窟19窟西壁佛立像

受笈多王朝风格影响的中国佛像

具体来说,犍陀罗地区的雕塑继承希腊或罗马雕塑风格,手法写实,头部造型均系西方人的特征,长方形脸,深目高鼻,眼睑细长,波浪式发纹。

菩萨立像(犍陀罗)

一至三世纪 中台山博物馆藏

秣菟罗造像则比较抽象,脸型短而圆,眼球眶在脸部所占的比例较大,发型主要有三种,一为螺状肉髻,一为螺发,还有无纹肉髻。

两大系统在背光上也有一定区别,犍陀罗背光除了少量在边缘上略作刻画外,绝大多数为素面无纹,秣菟罗则基本上都刻有莲花等纹饰。

菩萨立像(秣菟罗)

四至五世纪 中台山博物馆藏

古印度佛像对于中国佛像的影响高峰有三次,第一次是贵霜王朝时期。其他两次分别是笈多时代和波罗时代。

公元四世纪初,印度人旃陀罗笈多一世所统领的摩揭陀国逐渐强大,占据了恒河中部地区,此后中印度和北印度全部纳入其版图,称为笈多王朝 (320-600年),也就是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笈多王朝疆域图

这个时期的造像结合了早期犍陀罗和秣菟罗两种风格,高鼻挺直,躯体修长匀称,背光精美,整齐排列的右旋式螺髻,轻薄的通肩式袈裟,U形衣纹,两眼半睁半闭,呈瞑想状,面相静谧。这种风格也与北齐曹仲达的“曹衣出水”极为相似,犹如从水中出来一般。

笈多佛头 五世纪

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藏

笈多佛立像 五世纪

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藏

在这一时期,中国佛教艺术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的,二者之间随着王朝兴衰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本土佛教艺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贵霜与笈多交替时期,中国出现了“秀骨清像”这一极具本土特色的佛像风格,北魏时期还出现了褒衣博带式袈裟。

北魏 云冈石窟6窟东壁中上层南侧佛像

衣饰为褒衣博带风格

最后再来说说波罗时代,波罗王朝时期是印度王朝变革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有很多密宗佛教造像留存了下来。

波罗王朝(又称帕拉王朝)地图

波罗王朝的密宗造像制作品质上乘,面部、身材与衣服刻画精细,富有动感。另外,波罗王朝密教造像,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特征,也就是双修佛造像。在波罗王朝密教造像中,双修佛造像出现很多,而且种类也有很多。

波罗王朝一佛二菩萨 十世纪

比哈尔邦巴特那博物馆藏

因为印度又被古希腊和吐蕃势力占领过,所以波罗王朝的密宗佛造像又同时有希腊化和藏传佛教的特征。另一方面,波罗王朝的造像风格也在影响着中国的密教佛像。

文殊菩萨像 唐大安国寺密教造像

受波罗王朝风格影响的中国密教佛像

05

结语

故事、造像、经典……可以说佛教文化给世界留下了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不同风格的造像展现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艺术特点,畅游在其中,真是玄妙非常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