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山东寿光——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冬季的蔬菜供应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山东寿光,这个被誉为全国蔬菜价格“晴雨表”的地方,蔬菜大棚里的繁忙景象再次吸引了全国的目光。这里的蔬菜不仅交易量大,品种和种植面积也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寿光的蔬菜大棚,特别是冬暖式蔬菜大棚,早已闻名遐迩,积累了丰富的大棚种植经验。
早在2014年,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就已经成功推广了25周年,那时的寿光菜农们已经通过大棚种植将蔬菜卖到了全国各地。而今天,寿光的蔬菜更是跨越国界,远赴寒冷的俄罗斯,成为当地居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新鲜食材。

走进寿光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的是黄瓜、卷心菜等各类蔬菜长势喜人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打包、装车,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汶上县义桥镇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刘正伟表示:“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程度,我们采用现采现卖的方式进行采摘,根据订单的需求量进行采摘蔬菜,确保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让蔬菜送到客户手中。”
在济宁市鱼台县唐马镇,大棚西红柿也陆续上市。唐马镇朱庄村村民姚树军表示:“我种了有7个大棚,目前每天的采摘量有1千多斤,现在的市场批发价2块多钱每斤。”鱼台县唐马镇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已经发展到240多座,年产各类西红柿12000余吨,年均经济效益达9000余万元,提供了600余个就业岗位。

尽管寿光的蔬菜大棚丰收满满,但将这些蔬菜运输到遥远的俄罗斯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寒冷的冬季,俄罗斯的蔬菜供应匮乏,常常需要从中国采购新鲜蔬菜。然而,运输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却不容小觑。
山东的蔬菜运输车抵达满洲里后,会在这里进行转运,蔬菜被搬到俄罗斯的货车上。满洲里口岸是蔬菜运输车在国内的最后一站,也是蔬菜前往俄罗斯的重要枢纽。2014年12月11日晚上,一辆满载蔬菜的货车经过长途跋涉,顺利抵达满洲里。第二天凌晨五点,天还未亮,工人们就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一箱箱包装完好的蔬菜被有条不紊地搬运到俄罗斯的货车上。

这些搬运工人小心翼翼地抱起每一箱蔬菜,生怕有任何损坏。车上的保温措施做得非常到位,再加上师傅们披星戴月、赶时间的努力,这些蔬菜得以完好无损地抵达俄罗斯。检查完毕后,这些蔬菜就顺利转移到了俄罗斯的运菜车上。
从满洲里出发,俄罗斯的蔬菜运输车将前往伊尔库茨克地区。这里位于西伯利亚,冬天平均气温能达到零下38摄氏度。对于负责运输的俄罗斯司机来说,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艰辛的旅程。

维嘉和基马是两位经验丰富的俄罗斯司机,他们负责将蔬菜从满洲里运往伊尔库茨克。这次运输距离大约是2000公里,需要三天时间。在这三天里,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路况,还要确保蔬菜的新鲜度。
冬天的西伯利亚,道路结冰,沿途的树枝上都挂满了冰霜。冷冽的寒风像刀割一样,运菜车的内外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为了保持蔬菜的新鲜,司机们需要日夜兼程,除了基本的睡眠外,不能有任何懈怠。
在运输途中,车辆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司机们不能随意刹车或熄火,否则一旦汽车的零件因寒冷天气受损,他们就得冒着严寒进行维修。如果短时间内修不好,车里的蔬菜就可能受冻或变质。
此外,人和车的补给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荒芜人烟的路段,司机们要忍饥挨饿,车辆也要提前补充好燃油等物资。像维嘉这样的老司机早就做好了合理的规划,车辆的燃油、自己的食物和水都准备妥当,确保自己和运菜车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尽管路途遥远且充满挑战,但维嘉和基马依然愿意承担这项任务。因为他们的报酬也相当可观,三天的运输旅程能拿到大约12万卢布。在2014年,这相当于一万多人民币,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这场跨国运输不仅仅是简单的货物运输,更是中俄友谊的见证。通过这条运输线路,中国的蔬菜得以顺利进入俄罗斯市场,丰富了当地居民的餐桌。同时,这也为中国的菜农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促进了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如今,随着物流的发展,跨国运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从中国到俄罗斯或欧洲,已经有了货运专列等现代化的运输方式。这些专列不仅速度快、成本低,还能确保货物的安全和新鲜度。
以武汉到俄罗斯的班列为例,这条新开通的路线不仅能到达俄罗斯,还辐射欧亚大陆的40多个国家、118个城市和地区。一些电子产品、汽车零件、日常用品等都可以通过这辆专列送抵多个地区。对于蔬菜等易腐食品来说,做好了相关的保暖等措施后,也能顺利搭乘专列抵达目的地。